周炎青 郭承龙 孙文婷 曹洁
摘要:文章以江宁区在三次产业结构下劳动力的分布为例,通过图表描述江宁区近年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运用就业弹性和就业结构偏差系数,从两方面对江宁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状况剖析,指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江宁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一、引言
江宁区地处南京市中南部,区位优势明显。江宁区经济体量在南京各区中排名第一。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改革,劳动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总体健康持续发展构成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江宁区劳动力分配及各产业结构状况,进而提出有意义的对策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
产业是就业载体,两者间密切联系。西蒙指出,三次产业产值及就业随产业结构变化而变化。詹浩勇(2010)采用就业弹性方法得到各产业间的联动协调发展可以拉动就业的结论。张晓旭(2007)运用偏离—份额方法,指出合理选择产业发展战略是促进就业增长的关键。包金晶(2014)发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存在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东、中、西部间的地域性差异。卫平(2015)等认为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并不一致。李许卡(2015)等认为长时间尺度内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趋于协调是必然。王欢(2014)等研究发现二、三产业保持着相对充足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而第一产业对劳动力具有挤出效应。景建军(2016)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大量剩余劳动力待转移,发展协调性较差;第二产业发展协调性较好,且协调空间还很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最好。现有文献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对象以省级区划为主以及三角洲地区、经济带等大区域。直接针对小区划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以江宁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状况,丰富现有研究理论,并可作为江宁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的参考。
三、江宁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差分析
(一)就业结构分析
本文引入就业增长弹性和劳动生产率测量江宁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
ESi=■ RLi=■
式中EM%为第i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率,V%为第i产业增加值增长率。ESi为就业增长弹性,产业增加值每变动1%能够带动就业人数增长的百分点。Vi为第i产业增加值(i=1,2,3),EMi为第i产业就业人数,RLi为劳动生产率。ESi越大,表明产业吸收劳动力能力越强。RLi越大,就业越有吸引力。
本文选取江宁区2004-2015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和三次产业增加值,计算江宁区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劳动生产率,如表1所示。
1. 2005~2015年,第一产业就业增长弹性一直为负值,说明随着第一产业产值增加,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劳动力不断逃离该产业。随着第一产业产值在三次产业中比例逐渐降低,其劳动力份额以更快速度减少,从2004年劳动力占比32%降至2015年8%。劳动生产率越高的产业越能够吸引劳动力,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之于二三产业更低,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够;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由2005年的0.14上升到2015年的0.47,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劳动力的挤出效应更为明显。
2. 第二产业就业增长弹性基本为正值,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同步增长。第二产业产值份额在2010年达到64%峰值之后回落,劳动力占比2004~2015年一直领先,但在2011年达到峰值56%后,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不断下降,其对劳动力吸引能力下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能够吸引大部分劳动力;随着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剩余劳动力部分流向第三产业;随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就业人数增长放缓,存在挤出效应。
3. 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弹性基本为正值,说明该产业就业人数与生产总值同方向增长。2004~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一直保持迅速而稳定的增长,从2004年30%上升至2015年42%;劳动力占比持续增加,从2004年27%上升至2015年39%。这一变动状况与库兹涅茨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份额上升,发展迅猛,一定程度压低第二產业生产总值份额。究其原因,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力不断流向生产效益高且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第三产业。
(二)偏差系数分析
就业结构偏差系数可以进一步定量分析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均衡程度。
RSi=(Vi/V)/(EMi/EM)-1
式中,V表示GDP,EM表示总就业人数。RSi为第i产业的就业结构偏差。当i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系数为正,产业产值构成百分比要超前于就业构成百分比,存在较大就业空间;就业结构偏差系数为负,产值构成百分比滞后于就业构成百分比,存在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偏差系数接近于零时,说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平衡。
1. 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系数始终为负数,且偏差系数绝对值远离零值,说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并不能创造与之相当的产值,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程度较为严重。虽然劳动力处于流失状态,但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另外由于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出现老龄化的现象,且整体劳动力质量远不如二三产业,因此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失衡。
2. 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偏差系数为正值,偏差系数的绝对值不断趋于零值,说明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平衡,一定程度上第二产业的产值构成百分比超前于就业构成百分比—这与该产业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对应。
3. 2005~2011年,第三产业偏差系数基本为负值,而2012~2015年第三产业偏差系数基本变为正值,且绝对值接近零值。这说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程度趋于缓和,且第三产业还有一定的劳动力就业空间。2011年之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就业结构偏离系数由负转正;此外,由于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具备很强劳动力吸纳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差不大。
四、建议
1. 促进科技兴农,继续推进高效农业
普及先进的育种技术和先进的灌溉技术等先进农业技术,加大对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减少农民劳动强度,使得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释放到二三产业,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利用便利的城郊优势,大力发展社区支持农业,城市农场等新型的农业运营模式,提高第一产业产出效率和效益。
2. 发展绿色第二产业,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
江宁区第二产业接近均衡化态,后续发展重点发力于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必要的劳动力就业,解决就业压力。
3. 加快服务业升级
江宁区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利用交通枢纽、信息枢纽等独特优势,集中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打造为新经济增长点。
4. 出台留住人才政策
关键人才、高素质人才是就业结构改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要素。通过财政转移、补贴等非市场措施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詹浩勇.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的互动关系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10(03).
[3]张晓旭.中国就业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的考量[J].统计与决策,2007(24).
[4]包金晶.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程度的分析[D].厦门大学,2014.
[5]卫平,任安然,李健.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基于协调性和沖击性视角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11).
[6]李许卡,谭翔,齐昕.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比较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05).
[7]王欢,黄健元,王薇.人口结构转变、产业及就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动力供求关系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02).
[8]景建军.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J].经济问题,2016(01).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7NFUSPTIP148);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4SJB032)的资助。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郭承龙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