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学峰
摘 要:目前,微课因其短小精悍、适合现代人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热点,然而,微课在设计和具体实践中也存在颇多问题,使其可持续发展陷入了困境,其原因在于微课设计者对微课的理解存在偏差、不遵循基本的教育理论,忽略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文章对微课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路向进行研究。微课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对微课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微课制作质量、开发多功能微课平台、增加学习者情感体验,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微课;可持续;困境;路向
“数字化”是21世纪的一个重要特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应用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何迎接席卷而来的数字化浪潮的挑战成为社会共识。近几年,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现代人时间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网络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调适,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表的“微潮流”大行其道。在教育领域,2006年,美國学者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推出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其录制的微型课程视频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风靡一时,掀起了全世界“微课热”的浪潮。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先生针对教育数字化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微课在国外的发展,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概念,并进行了的诸多相关实践,从此与微课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论文数量呈井喷之势。毋庸置疑,微课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将其应用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可解决现代人由于时间碎片化,难以进行长时间学习的情况,比传统教学资源更具优势;同时利用微课进行学习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互联网思维,对于推动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发展、推动课堂向学堂的转型都有重要的意义,也正是基于微课的不断发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形式才能在全世界繁荣起来。然而,由于微课的发展历史短,发展还不成熟,微课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微课在具体应用中也存在着学生参与性差、学习效果不显著等突出问题,使其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困境。
1 微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微课含义理解的偏差
对微课的含义的理解是教师设计微课的基础。关于微课的含义,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郑小军等[1]在吸取了黎加厚、焦建利、胡铁生等对微课阐述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和网络教研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为便于分享、交 流和重用,微课资源包除微视频之外,还应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及其源文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从微课的应用、特点、形式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微课的制作者认为微课就是“简短的课”,是传统教学视频的切片,这是对微课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教学视频切片的缺点教学节奏慢,信息含量较大,充斥着各种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且相互干扰,微课的创作起点和设计构想均远远高于教学视频切片。正是由于对微课理解的偏差,才导致了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忽略了很多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因素。
1.2 忽略经典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教育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微课设计的实践中,微课作者遵循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和认知负荷理论。
建构主义“微课论”认为:微课是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设计的、可供学习者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教学资源,学习者根据这些资源,建构自己的知识,产生一种聚焦的学习体验。主要有3个特点:(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2)主张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教师只是辅助的角色。(3)主张创设“情境”,力求将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引导学习者进行联想,同化新知识[2]。然而,在“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中,教师往往是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知识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本质上还是教师而非学习者在建构知识体系,只是建构知识体系的地点由面对面的课堂转到了应用微课的平台中。很多教师在微课设计之初,只是针对某一具体课程具体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时并不能唤起自己的认知地图,无法构建关于新知识的知识体系。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当不断优化促进学习认知的负荷,降低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提高认知资源的有效性,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此理论,在理想状态下,微课因为其短小精悍、化繁为简的特点,能够去除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各种因素,提高资源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设计者们没有考虑如何将琐碎的知识有效连接,容易导致学习者的知识体系混乱,反而在提取知识时出现困难,使得认知负荷加重。此外,基于网络的微课平台因其开放性和内容丰富性容易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与学习无关的认知负荷。
2 微课应用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微课应用导向的模糊
在“微课热”的大浪潮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微课的制作中来。为了鼓励青年教师紧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国举办了各类微课大赛,社会上更是有各式各样的微课制作培训,这些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都有积极的作用。有的学校将“微课”加入职称评审的考核中,出现了“人人做微课”的火爆景象,这些微课制作的“热”背后却隐藏着微课应用的“冷”,很多老师在微课比赛获职称评审后便被搁置一旁,并没有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来,使得微课陷入了以竞赛、职称评审为导向的怪圈。教育资源建设的目标不在资源本身的形成,而在资源的利用及其推动教育实践转变的作用,教育资源形成后如果不能进入应用—改进—再应用的良性循环之中,而是陷入制作—待用—搁置乃至最后失去利用价值的陷阱中,无疑是投入的巨大浪费[3]。因此,应当鼓励教师参与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教育新形式,充分发挥微课的价值。
另有一些人认为,既然微课满足了当今社会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在不久的将来,应当加大投入,在每个学科中都开展微课的应用。这种观点也有些片面化,一方面,微课对比传统面对面教学,在师生交流、情感体验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微课在一些实践类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由于缺乏实际的上手体验,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应当将微课的应用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2.2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微课开发者将制作的“微课”上传至网络平台,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利用PC、移动终端进行学习,这打破了传统学习时空的限制,提高了教育的灵活性,但并不能保證学习的有效进行,很多教师反映在实际微课应用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低。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微课的设计者在设计微课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需求,而是基于教师教学要求而设计,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很难坚持和深入。其次,由于“微课”碎片化的特点,使得零散的知识点不容易吸引学生的长期注意,加之现在的互联网信息繁杂、诱惑颇多,本身就容易分散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最后,当前的微课平台只是将微课上传其中,提醒学习者按时观看,缺乏有效的监督,也是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微课学习活动的原因之一。因此,以各种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当前微课应用研究的重点课题。
2.3 学生“情感体验”的缺失
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认知活动的效率,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情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情感、思想等精神层面双向交流的过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神、鼓励性话语和一些教学技巧都能够调动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而微课设计者们在设计微课时,受制于时间限制往往没有情感交互单元,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距离感和无助感,也削弱了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3 微课可持续发展的路向选择
3.1 建立微课制作团队,制作系列化微课
美国的可汗学院,是国际微课应用的引领者,其开发的数学课程,因为具有系列化、专题化、多元呈现方式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因此,积极鼓励国内教师建立专业的微课团队,制作系列化微课。
团队要求以老带新,分工明确。充分发挥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设计熟悉的优势和青年教师技术能力强、接受新事物速度快的特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开发制作出内容 新颖、技术精良的微课。努力做到微课的目录分明,知识点有条理,形成系统化、专题化的微课程,以利于学习者更好地学习[4]。
3.2 建立多功能微课平台
在线教育包括两个阶段,课程的制作开发阶段和学习支持服务阶段,微课作为在线教育的一种形式,其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多功能平台的开发,以支持学习者在讨论、交流、答疑、作业的批改等微课应用环节。微课平台的开发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学习支持阶段评价、反馈、互动的重要性,可适当加入学习讨论、学习监控、成绩光荣榜等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课平台的开发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以增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体验性和对知识的感知认知。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的沉浸式场景可以模仿真实复杂场景,使学习者跨越时空限制获得同样的学习体验。
3.3 关注微课的情感化设计
为了解决学习者应用微课进行学习时的情感缺失,有必要在微课设计时加入情感设计单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目标[5]。人脑在处理外部信息时存在“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3个层次的加工水平。本能层是基于赏心悦目的感官刺激,行为层是基于学习过程有良好的体验,反思层则基于能够促进思考,留下好印象。在微课情感化设计时,也应当从这3个层次入手。首先,针对本能层进行情感化设计,应当关注教师在讲解时发音清晰、仪表得当,给学习者留下好的印象,微课在构图时应当注意遵循黄金分割的原则,镜头切换要得当,多用固定镜头等。其次,在针对行为层进行情感化设计时,应当注意知识点的布置、难易程度的得当,使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知识点,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促进更深层次学习的发生。最后,要不断创设与学习的知识点相近的情境、引入真实的主题,利用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利用先行组织者,不断促进学习者进行迁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反思的信息加工行为的发生。
4 结语
微课热是暂时的,但微课是长期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在微课的设计、应用过程中,应当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微课真正为教学、为学生服务[6],如若不然,微课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对学习起不了实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