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凝聚文化向心力的四个维度

2018-03-01 07:11刘晓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维度新时代

摘要:

新时期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就必须凝聚起文化向心的磅礴之力,从提升文化引领力、增强文化认同力、夯实文化担当力、拓展文化传创力这四维文化张力入手,激励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以更加自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去。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向心力;维度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6.031

中图分类号: 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6-0144-04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是我们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文化向心力蕴含着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精神优化向心的磅礴之力。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向心力是国家主流价值观建构和精神文化发展的基础,是全体人民在民族文化交流、传播与演进过程中,寻求自身文化定位和价值根基所生成的、具有独特魅力的创生性智慧与风骨和向上性思维与情怀;是中华儿女对带有浓厚文明基因的民族文化自觉地认同、归属、融入、担当以及传创的持续精神力量;是为实现中国梦的美好生活和共同理想而凝魂聚气、奋勇前行的内生动力。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就是因为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向心力,这种文化向心力把全体中华儿女紧紧地凝聚和团结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了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面对新时代,这种文化向心力依然是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进而凝聚和维系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纽带。那么新时代的文化向心力是如何建构的呢?

笔者认为,文化向心力就是以文化自信为轴心而画出的一个同心圆。文化自信是这个同心圆的基本内核,而外层是由文化引领力、认同力、担当力和传创力按照时序和所发挥功能组成的文化共同体。具体来说,在构建文化自信这个同心圆中首要就是把握好举旗定向的文化引领力。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偏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根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变。文化获得与认同直接决定了文化自信的向心力强弱,没有文化认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因为失去精神支撑而缺少发展的后劲,有了这种融入血脉的文化联系后,会让此文化共同体保持向上的生机和活力,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社会得以健康发展。文化上的自觉担当是文化向心力对广大民众的必然要求。百舸争流,激流勇进,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凝聚起全体国民的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要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自强不息,主动担负起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传创力是文化得以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兴文化”一方面要传承好我们的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全世界都了解、喜爱进而向往我们的文化;另一方面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具有强大价值引领力、思想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第一维度:提升文化引领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就是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牵引作用, 要让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更加深入人心”[1]。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是,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多种文化的斗争日趋激烈和频繁,一些人分不清南北东西,还有的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不自信甚至质疑,对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强化阵地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6期刘晓霞:新时代凝聚文化向心力的四个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

首先,强化物质奠基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信念信仰,还要看其为人民共同富裕、全面而自由发展奠定了怎样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增强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我们更有底气、理直气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次,增强理论说服力。意识形态这种理论只有被群众所认可和掌握,才能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党的意识形态理论之源不动摇,让理论脱下高大上的外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出场。要把经过艰辛探索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的方式,在广大群眾中进行宣传和宣讲,使这种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入脑入心。再次,提升价值观的认同力。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也是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大区别,要发挥好文化引领的内驱张力,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体人民的思想共识,整合人们多样的、差异的思想意识,形成一种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要把全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凝聚在一起、力量汇聚在一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们的内心,成为人们常用而不觉的思考、处理问题的思想遵循和行为导向。第四,拓展媒体说服力。我们要在巩固传统媒体这个意识形态宣传主阵地的同时,全面占领新媒体,构筑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新平台。当前新媒体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络上的热点、焦点问题常常就是民意的一种表达,群众在哪里,我们通俗易懂的社会意识形态就要宣讲到哪里。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新媒体发出我们的声音,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关注、困惑和期待,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升说服力。第五,提升话语表达的亲和力。意识形态是具有鲜明实践指向的凝聚社会共识、振奋人心的文化表达。当前,面对国内外舆论场的不同挑战,要求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让普通百姓能听得懂、愿意听。因此,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用老百姓乐于接受的鲜活语言阐释、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群众关心的身边事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第二维度:增强文化认同力,捍卫我们的精神家园

“所谓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是指国民在提高自身文明素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通过对多种文化观念的比较、分析和评判,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并持肯定态度,用之自觉指导自身文明素质发展的一种心理倾向”[2]。文化认同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情感纽带,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肯定,以及在此基础上情感上的无限趋近性,是基于对本民族文化强烈的情感和心理归属基础上的价值观认同,是一种最稳定、最深层次、最不易改变的心理和情感内驱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优势和信息霸权以及文化生产能力和传播力,使裹挟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视等文化通过网上网下一股脑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妄图侵蚀占领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阵地,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我们的精神阵地,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捍卫我们的文化,凝聚力量,形成共识,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强化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连接人们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间环节,就是将中华文化根植在自身的情感体系中,使人们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亲近感、归属感、自豪感,并将其倡导的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以及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可见,提升人们文化认同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华历史上优秀文化资源,提炼出能够激发民众情感共鸣的文化教育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深入浅出,情理交融,使蕴藏在其中文化理念、价值观念以及传统美德,潜移默化中成为人们情感上的依托、心灵上的罗盘。同时,积极营造和建立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大环境,使那些积极践行传统美德和核心价值观的人能够得到社会和舆论的肯定和赞扬,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慢慢地中华文化就会成为人们情感上的皈依。其次,深化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也就是要解决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思想信仰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出路。习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党风政风建设,特别是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个人修身、修心、正心建设。只有党员领导干部具有崇高的精神信仰和追求,在工作中成为践行美德的楷模,才能真正夯实社会的信仰基础,社会的价值认同也才会逐渐建立起来。同时,国家要不断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真正建立起平等、民主、公正的制度体系,保障公民各方面的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保障公民通过自己努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广大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尊严感、幸福感,这样才能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价值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坐标。

三、第三维度:夯实文化担当力,弘扬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担当精神是指个人经过文化的熏陶和学习,从认知和情感上对他人、社会和国家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并自愿在实践中履行其责任的意志和决心。我们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而不断向前,就是因为从古至今,一代代中华儿女敢于担当、勇于担当。担当力作为传统美德也是新时代人们必备的一种精神品质,就是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到勤勉自强,兢兢业业,自觉担当,努力开拓,精益求精,做到完美与极致。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文化担当力是不尽如人意的,许多人心态浮躁功利,毫不掩饰对金钱的膜拜与渴望,特别是想发财那种急切的心态,比比皆是,一些人拥有这样的社会心态显然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是不相宜的。因此,培养人们的文化担当力是国家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如何培养,途径很多,首先,各级各类“文化人”主动担起自己的文化责任。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阐释好中华文化的源起、发展、走向以及相比于其他文化文明的独特性、先进性等问题,阐述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构建起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用我们中国的‘话说我们自己的‘事,用我们独特的思维表达自己的看法。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多深入生活,扎根于人民,不断创造出更多讴歌党和祖国、讴歌人民和英雄、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既教书又育人,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其次,党员领导干部要有擔当,真正为人民谋幸福。党员领导干部首先必须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为民的形象为广大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实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绝不能透支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信任,陷入‘塔西佗陷阱。再次,要注重文化熏陶,提升人民自觉担当意识。熏陶是一个缓慢的不起眼的量变过程,国家要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熏陶乃至影响全体人民的思想,一是要注重通过各种影视传媒以群众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网上网下、现实与虚拟空间不断的熏陶、不断的强化,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融共通的格局,不断提高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二是重视家风教育,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注重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正,家才会兴旺,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三是重视学校教育的熏陶,年轻一代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有文化担当,我们这个民族才有文化担当,他们有力量,我们中华民族才有力量,学校熏陶的过程可能很长,但不能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缓缓地入心,慢慢就会变成青年一代自觉的行为。

四、第四维度:拓展文化传创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传创力是指个人或团体在文化认同、文化担当的基础上,自觉地传承、传播和创新本民族文化的行为和过程。一个国家物质硬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垮,而文化软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不打自垮。面对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融日益频繁的状况,文化传创工作已经刻不容缓,要“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以进一步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強国”[4]。

首先,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和话语体系。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我们要主动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加快构建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话语体系,从理论上对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改革和创新做出我们自己充满自信的解释,特别是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阐述清、解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当今国际社会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述和阐释,在国际上及时传播出我们的声音,使国际社会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其次,保护传承好各类文化遗产。中华传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独特的标识,承载着我们的灿烂文明,传承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6]。我们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智慧,能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必须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再次,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力度。让中华文化传承下去,离不开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条是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进入课堂教育和教材体系中,并针对幼儿、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不同学段的具体特点,以孩子们、同学们喜欢的形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优秀传统文化点点滴滴、连续不间断地深入他们的内心,通过这种一以贯之的教育,使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第四,提升宣传舆论传播的力度。统筹各方力量,综合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及各种文化场馆、遗址等的作用,同时鼓励创作有中华文化底蕴、涵育人心的各类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具有亲和力的方式,传播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如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赛以及诗词大会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体味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并成为自觉的传承者。五是拓展对外文化传播的维度。依托各种国际文化交流媒介或形式,如孔子学院、各种文化艺术节、特别是“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出中国声音,宣传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让更多体现中华民族特色、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让国外民众在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提升愉悦感和审美情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开放发展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7]。

参考文献

[1]刘小梅,赵慧.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唯实,2018(2):28-30.

[2]单一飞.论新时期国民文明素质属性生成与文明素质文化生成的统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3):12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4][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0-16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67.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5-19(1).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维度新时代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时间的三个维度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