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中图像叙事美学分析

2018-03-01 07:14王克祥
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牡丹亭

王克祥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亦是集中了各朝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其中,从唐诗、宋词之后,元曲兴盛。在曲艺文化中,昆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主要以《牡丹亭》的了解,探讨其中图像叙事的美学价值、与分析。

关键词:昆曲艺术 图像叙事 美学分析

昆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之一,原名“昆腔”、“昆山腔”,清代以后改为“昆曲”又名“昆剧”,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以及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唱腔中清丽婉转著称,其念白儒雅,词曲华美而精致,表演细腻,舞台场景完美,使得昆曲表演在各个剧种中尤为美丽。昆曲表演在叙事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词曲、唱腔、人物,都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艺术之美。在昆曲中著名的有《牡丹亭》和《玉簪记》,其中《牡丹亭》更是与《西厢记》、《桃花扇》、和《长生殿》共同评为中国四大古典名剧。昆曲艺术起源于浙江一带,其中的清丽,空灵,淡雅,娴静更是将江南华美,婉约的美感蕴藏于昆曲的举手抬足、一颦一笑之中。同时,昆曲作为一种戏曲艺术还有很强的叙事性。如王国维所说“后世之戏剧,必合言语、 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在通讯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通过“唱”、“念”、“做”、“打”的表现形式将曲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演绎一遍,传达给观众一个个或凄美或雄壮的故事。而昆曲作为古老的戏曲艺术,其也具有一种独特的叙事美学。

《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是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品,故事主要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杜丽娘是南安太守之女,容貌艳丽,才华洋溢,跟随老师陈最良读书。一日,杜丽娘读《诗经·关雎》章节十分有感触,而不禁伤春寻春。自花园回去后,蒙蒙入睡,梦中遇一男子持半枝垂柳求爱,兩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醒来后不见男子,得知是一场梦,于是心情愁闷,日渐消瘦。之后,身染疾病,再不能起。弥留之际,杜丽娘要求母亲在她死后将其葬在花园的梅树之下,又叮嘱她的丫鬟春香将杜丽娘的画像藏在太湖石下。不久之后,杜丽娘果真命归西天。杜丽娘的母亲将她的尸体葬在花园的梅树之下,而她的丫鬟春香也按照嘱托将杜丽娘的自画像放于太湖石下藏好。杜丽娘的父亲升任至淮阳安抚使,委托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安葬好其女儿,并修建“梅花庵观”。而在另一面,贫寒书生柳梦梅曾梦见在一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佳人说,她与柳梦梅有一段姻缘。从此,柳梦梅便常思念她。3年之后,柳梦梅进京赶考,途中借宿于“梅花庵观”中。柳梦梅于庵中闲逛,发现了藏在太湖石下的杜丽娘的画像,惊觉杜丽娘便是他梦中思念的佳人。杜丽娘的魂魄归来,和柳梦梅再度于后园幽会。之后,柳梦梅掘墓开棺,使得杜丽娘起死回生。杜丽娘的老师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掘开,便以为柳梦梅是盗墓贼,将其告发到官府。此时,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人已经结为夫妇,一同前往临安。柳梦梅于临安应试之后,便回到杜丽娘家中报喜讯。但是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相信柳梦梅,并且将其认为是掘女儿坟墓的盗墓贼,便将柳梦梅押进了牢里。发榜之后,柳梦梅一跃成为状元。杜宝也终于见到死而复生的女儿而相信了柳梦梅的话。但是,杜宝并不愿意将女儿许配给柳梦梅,强迫杜丽娘与柳梦梅离异。这场纷纷的闹剧演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他们的旷世奇缘,便将杜丽娘许配给柳梦梅,使得二人最终结成一段良缘。

《牡丹亭》一曲中,舞台上常演出的有《闹学》、《游园》、《惊梦》《离魂》、《冥判》、《还魂》等几个折子。昆曲原本就是十分注重舞台效果和场景,演绎中极见戏曲家的功底。《牡丹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在演绎的过程中需要表演者即突出艺术的美感,又要表现出叙事的内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将虚实结合运用的十分高超。首先,杜丽娘和柳梦梅只在梦中相会过,但是杜丽娘对柳梦梅情有独钟,思念至深,以至身体消瘦,染疾病而去世。另一方面,柳梦梅也只是见过杜丽娘的画像,便将杜丽娘的棺木掘开,使得杜丽娘能够起死回生。作者运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使得叙事的过程中意象和实事对比明显,增加了文章的美学色彩。作者的这种写法,使得昆曲在演绎的过程中不得不重视场景的变换和人物情感的波动。而昆曲艺术原本便是一项极精致、典雅的古典艺术。其在叙事的过程中也洋溢着深刻的美丽。昆曲艺术家在刻画人物以及表演的过程种,不仅仅是从视觉上满足人们对美的体验,更是从故事叙述的角度,从情感上让人体会到这种穿越生死界限的大美。

戏曲艺术讲究“唱”、“念”、“做”、“打”,其中“唱”与“念”相辅相成,“唱”是唱的曲词,“念”是念的宾白,“唱”与“念”在故事叙述是起到相互补充情节的作用。“唱”是指人物的唱腔技法和传统的富有韵味的曲词。“唱”中有独唱和对唱,大都是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戏曲中,对唱是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来唱,而表述的却是相同的内容。独唱则是更能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牡丹亭》中杜丽娘、春香(同皂罗袍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段经典的唱词历来被人追捧。其中主要描写了杜丽娘初出春闺,看到满园春色,忽然生出的一种悲伤的情感,表达了古代女子闺房生活的烦闷之苦。作者通过凄美的唱词,将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的更加入木三分,让人感同身受。再者是“念”,指的是宾白。传统戏曲讲的是合乎韵律,满足对称之美。在“念”中要求“句字长短平仄,须调停得好,令情意宛 转,音调铿锵,虽不是曲,却要美听”。这不仅是对“念”的要求,更是戏曲艺术的精神所在。戏曲中的宾白也可以分为对白和独白,独白常运用表明人物的心理活动,再者就是介绍人物的背景。而对白则更有推动故事发展趋势的作用。昆曲《牡丹亭》中第一出,杜宝、春香、杜丽娘、杜丽娘之母的一段对白:“杜宝:儿啊,你和春香在绣房中作何生活?春香:绣房中,则是绣。杜宝:绣的之后呢? 春香:绣了之后,打眠。 杜宝:甚么棉? 春香:睡眠。 杜宝:好哩,好哩。你才说‘长向花阴课女红,却纵容女孩儿闲眠,是何家教?儿啊,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 母亲:女儿,女儿。杜丽娘:多谢爹爹教诲。 母亲:孩儿且自回房。 杜丽娘:是。(下) 母亲:虽然如此,要个女先生讲解才好。杜宝:不能够。”这段对白写的是杜丽娘的父亲杜宝关系女儿的生活状况,和春香的一段对白。对白中表达了杜宝对女儿的关心,和教育方面的严格。从另一方面来说,也间接的表现出杜丽娘闺房生活的苦闷,无聊。父亲对养在春闺的女儿严格要求,希望她知书知礼,父母才能光辉。这也表达了古代社会环境下制度礼仪对人们生活的束缚。杜丽娘被锁在春闺中十二载,未及父母允许不敢出门,这本就是对人性的扼杀,表现出封建制度的阴冷、无情。

“做”是指做功,是舞台上各种节奏化和舞蹈化的动作。“做”在戏曲中也包含了深情、意态、身段和工架等等的内容。简单来讲,舞台上的一切动作都属于“做”的范围。“做”在戏曲演绎的过程中除了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外,还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舞台上,表演家通过各种“做”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家世背景以及其他的信息,并能够对唱和念起到补充的作用。例如,表演者通过自己的妆容,举止,所着的服饰等来突出表演的效果,丰富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增强观众对人物的印象。昆曲追求古典艺术的美丽,从人物妆容,到舞台布置,再到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求有戏曲的意境之美。因此,昆曲中的“做”首先能够起到介绍人物的作用,包括人物的年龄、背景、性格等。在《牡丹亭》中,训诂一段,杜丽娘刚出来时这样描写,“添眉翠,摇珠佩,绣屏中生成生仕女图。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短短几个字便交代了杜丽娘出生世家,从风姿体态中便可窥探家教和礼仪。作者精于描写,更是让人见字如见人。再者,“做”的叙事功用能告诉作者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推动的作用。《牡丹亭》中“素妆才罢,缓步书堂下。对净几明窗潇洒。”这一幕又看出杜丽娘深居闺房,深情忧虑,去书堂中也只是缓缓步行,并未有春日渐近欢欣雀跃之感,也未有学习刻苦紧张的表现。在这些描写中,未下文陈最良老师不满小姐的疏懒情绪。并且对应前文,陈最良不愿毛遂自荐做杜丽娘的老师。最后,做工表演还能够表现人物悲欢的情绪。从舞台上的服饰、妆容便可看出。“风灭了香,月到廊。闪闪尸尸魂影儿凉。”这两句描写虽不是人物刻画,但是从风吹香灭简单的动作,便增加了阴森、恐惧的效果。并且表现出杜丽娘的抱憾死去的悲酸,凄凉之情。

传统戏曲中的“打”即指武打,是戏曲表现手法之一,也是演员必备的基本功。“打”能够推动故事情节,并且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牡丹亭》主要讲述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穿越生死的爱情故事,略带的“打”戏更注重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艺术和文化也在不断进步。传统戏曲文化作为中华艺术中的瑰宝,应该大力宣传和发扬。我们更是应该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其不断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在昆曲艺术中,其具有较高的图像叙事美。根据对著名的昆曲《牡丹亭》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昆曲中“唱”、“念”、“做”、“打”所表现出来的图像叙事的美丽及通过感受和体会戏曲的美丽。

参考文献:

[1]焦菊隐.中国戏曲艺术特征的探索,焦菊隐 文集(第 4 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2]【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第四卷)[M].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 成(第七卷)[M].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田果山.戏曲的出场亮相—— —学习京剧表演艺 术家吴绛秋《贵妃醉酒》额启示[J].当代戏剧, 1986(2).

注:本文系2016江苏省高校“青蓝x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专项经费资助阶段性成果之一;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戏曲文化传播中视觉艺术转化研究”成果之一,编号2017SJB0104。

猜你喜欢
牡丹亭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牡丹亭』中品教子
论戏曲文本在非线性叙事中的构成——以《牡丹亭》为考察中心
新昌县档案馆藏调腔《牡丹亭》考论
《牡丹亭》“创作声腔说”驳议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