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路的信仰与禁忌

2018-03-01 23:50佚名
幸福·悦读 2018年2期
关键词:行路神灵崇拜

佚名

安土重迁的传统看法以及对行路安全的关注,使路上人在不得不离乡远行的时候要把平安到达目的地的希望和亲友的良好祝愿,寄托在路途中神灵的保佑庇护上。中国人的行路信仰和由此产生的禁忌,是行路文化富有色彩的特点。

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一样,中国人的神灵观念是从远古社会对所有自然物的崇拜开始的。随着生产方式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被归结为对天地的崇拜,以及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海等的崇拜。在历史的各个朝代,人们不断用美丽动人的传说描绘着诸神,把他们当作自然力的代表,赋予他们超人的形象和能力。交通依附于大地上,离不开山川河海,所以路上人所敬畏的神灵主要是山神、河伯及江河湖海中的龙王。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建立起了对天地之神崇拜的体系。天宗有三,即日、月和星辰;地宗有三,即山岳、江河和海洋。辽阔的土地不过是山岳的基础,泰山则是众山之首。对山川河海的景仰,是人们对大地景仰的延伸和强化。实际上,在夏朝以后就形成了对“五岳四渎”的信仰。“嵩、泰、衡、华、恒谓之五岳,江、河、淮、济谓之四渎,上中下谓之三壤,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湿为五土。”这里把地的存在形式加以归纳,就成了对地的信仰的具体内容。人们在大地上奔走跋涉,信仰就更加具体了。按照周朝的礼制,天子在每年冬至之日要祀天,夏至之日要祭地。祭祀之时要大兴乐舞,同时各地诸侯皆要祭祀其封疆之内的名山大川。据《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载,到泰山封禅的历代帝王有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秦汉之后,到泰山祭祀的皇帝历代皆有。

对高山、江河和大海的信仰崇拜,使在山林、川泽和海上旅行的路上人出于对神灵的敬畏而产生了许多禁忌。即在山林中行走时,言行不得触怒山神;在江河上行船时,言行不得冒犯水神;在大海上操舟时,言行不得亵渎海神。否则,就要遭到诸神的惩罚,带来不测的灾祸。至少要出现疾病、伤残或使财物受损等麻烦和痛苦。

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山林中的蛇虫虎狼都是由山神管辖统率的,所以在山林中行走时,不许说出对山中有威力的猛兽不恭敬的话,更不准在途经山神庙等神祠时,有任何不礼貌的言行,如嬉笑谩骂、损坏物品、便溺等等。否则,必遭神的惩罚,遇飞来横祸。历代的文学作品和史料中,对此都有描述和记载。

当人们在河湖上乘舟时,不但不许说出对水神不恭敬的话,而且就连不吉利的谐音字和双关词语也不准说出口。即与翻、覆、沉相谐的词语,都在忌讳之列。海上航行,禁忌大体与在江河上航行一样。比如遇到水中有蛇随行于江湖之舟,操舟者必戒乘客不准扰蛇或说不敬的话,因为古代常以蛇为龙的化身,如犯禁忌则有覆舟之祸。

一般旅客,行路时的禁忌还不算多,而各种交通运输和商人队伍在路上的禁忌就五花八门了。专职驾驶畜力车或以人力拉车、推车的车夫有路上的禁忌;以人力扛、抬或驱赶牲畜驮运的脚夫也有本行业的禁忌;专门接待四方宾客的旅店、牙行、贸易货栈均有各种禁忌;水上的船夫也有不同于路上的禁忌。所有这些禁忌主要表现在技术方法、行驶规矩和公共道德几个方面。违犯了禁忌,不仅要给自己带来灾祸,而且殃及同伴,所以这些禁忌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习俗,谁也不能例外。因为涉及同行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凡是集体在路上行走时若有犯禁者,其他同路人都要群起而攻之,对他采取一定形式的惩罚,以求得神灵的宽宥。在元明清三朝,蒙古族每当亲人出行前,家人和亲朋总要聚会送行,舉行萨察礼,祭祀天地,祈求保佑,口诵祝词,祝福出行者一路平安,早日回返。而蒙古族的商队在出行中,住宿时总要把帐篷门朝向目的地,每次用餐时都要进行萨察礼,祭祀天地山水,祈求路途吉祥安康。而普通人行路时亦有祭敖包的习俗,和往敖包上面添加石头的习俗,以求神灵保佑。行路中有骑马或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要下马或下车慢行;禁忌一出门就上车或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进屋后,再上车或上马。禁忌骑马从右侧上等规矩。这种形式后来渐渐演变成一定范围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道德规范,有些规范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在古代,无论是帝王、官吏、商贾,还是平民百姓出行,出行前要请风水先生择日子,即要选择黄道吉日出行。至今民谚中亦有“出门遇昏煞(黑道日),至死不回家。”的说法。即使平民百姓不请风水先生择日子,也有“瞎汉走的三六九,”“逢五不出门”等行路的习俗。

路上人尚早、尚俭、尚快,并非仅是中国人才具有的习俗和心态,但中国人表现得十分典型,并且形成了一套格言和定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

尚早,就是在路上旅行时,都习惯于从旅店里早些起床,早些出发赶路,以便在尚未天黑前多走一些路程,早些在另一个旅店投宿,或者早些到达目的地。许多人为了赶早,不惜起五更,甚至半夜三更就起身上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年间所作词《醉落魄·离京口作》中写“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可见动身之早。秦观的一首《如梦令》,也是描写旅人起早赶路的状况:“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有一首题为《早行》的宋诗写道:“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生动地写出了人们出行尚早的心理状态和犹有睡意的神态。

为了早行,古代人们总结出“鸡鸣早看天”、“赶早不赶晚”等行路的经验。雄鸡都是在天还没有大亮的时候啼鸣的,这时住宿的旅客大都及时起床,到外面看看天气,然后很快打点行装上路。关于旅客起早赶路的描写,历代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尚俭,即指行路人注意在旅途中的开支节省,精打细算,这是自古就有的习俗。达官贵人出行,当然讲究礼仪和排场,但也不敢逾越应该遵守的规范,即使贪官污吏因公出差,表面上也得装一装节俭的样子。一般路上旅人,出门远行无不尽量节约囊中的银两,吃什么,买什么,必须依据腰中的盘缠来打算。总之,出门在外的花销总要比在家中多。所谓“穷家富路”,即是指家中人或亲友关心出门者多带些银两,以免窘迫。但路上人心中有数,尚俭是一种美德。

尚快,是说路上人大都希望尽快到达目的地,既可以减少旅途的艰难危险,也可以减少路上的支出费用,另外还可以免除亲友的挂念。因此,人们不仅习惯于早行,甚至宁愿在较短的时间里多吃些苦,起早贪黑、风雨兼程,以求早些到达目的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路神灵崇拜
举步有礼 行路不难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我崇拜的那条“龙”
反洗钱行路致远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行路不知难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崇拜
神灵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