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飞,吴 嫣,张 静
(太仓市中医医院药剂科,江苏 太仓 215400)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和上报制度的落实,太仓市中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上报的ADR逐年增多。为进一步加强ADR监测,保障用药安全,降低ADR发生率,现回顾性分析我院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了解ADR监测中的不足,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我院指定专人负责监测和网络上报ADR,2015年1月—2016年11月各科室共上报ADR报告196例。利用Excel软件分别对上报年份、上报人类别、来源、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引发ADR药物及给药途径、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ADR的级别与转归等进行汇总分析。根据《新编药物学》[1]对药物进行分类,共13类(所有中药相关药物统一归为中药制剂)。参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评估ADR级别。
196例ADR报告中,2015年上报42例,2016年1—11月上报154例;临床医师上报120例(占61.22%),药师上报46例(占23.47%),护理人员上报30例(占15.31%)。196例ADR报告中,住院患者135例(占同期出院患者数的0.29%,135/46 962);门诊患者61例(占同期门诊患者数的0.005%,61/1 330 225)。13例严重的ADR中,5例为临床药师上报,1例为护师上报,7例为临床医师上报。
196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年龄3个月~87岁,<10岁及>60岁者较为多见,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 Tab 1 Distribution of gender and age in ADR cases
静脉给药引发ADR病例数最多,其次为口服给药,见表2。
表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ADR-inducing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196例ADR报告共涉及药物13类69种,抗感染药致ADR病例数最多,其次为中药制剂,见表3。
表3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分布 Tab 3 Distribution of ADR-inducing drug categories
抗感染药引发ADR 126例,涉及10类20个品种,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分别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排序居前3位的药品为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五水头孢唑林,见表4。
表4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种类分布 Tab 4 Distribution of ADR-inducing anti-infectious agent categories
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见表5。
表5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Tab 5 ADR involved organs and (or) syste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注:同一ADR可能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故总例次数>196
Note: one ADR may involve multiple organs and (or) systems, so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196
196例ADR报告中,严重的ADR 13例(占6.63%), 包括静脉给药9例,肌内注射1例,口服给药2例;≥60岁8例,50~<60岁2例,40~<50岁1例,<10岁2例;男性8例,女性5例。所有ADR经停药及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未造成不良影响。
历年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ADR报告的主体主要为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的医药护人员作为药物治疗的实施者,在ADR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本调查中,我院2016年1—11月上报的ADR多于2015年,与我院开展一系列培训与宣传密不可分,并与实施相应的激励与考核措施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对ADR的概念、判断和上报意识存在差异[3-4]。我院上报的13例严重的ADR中,5例为临床药师上报,1例为护师上报,7例为临床医师上报,表明药师和护理人员在ADR监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5]。但我院196例ADR上报人主要为医师和护士,药师上报率为23.46%,低于2015年国家ADR监测中心统计的27.60%。原因可能为:仅少数临床药师参与了我院的ADR监测工作;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及用药实践的深度不够,缺少深入接触患者的机会,发现ADR并上报的意有待增强。因此,临床药师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加强用药监护,促进合理用药。临床还应加强对ADR相关信息的汇总、归纳、分析与通报,并定期开展关于ADR监测的培训,增强医务人员上报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住院患者的ADR发生率约为10%~30%[6]。本调查中,我院46 962例出院患者中,135例患者发生ADR(仅占出院总病例数的0.29%),由此推测极可能存在ADR漏报现象。原因可能为:医务人员的ADR上报意识不强,对ADR的认知不够明确;也可能存在上报程序繁琐、医务人员工作繁忙而忽略了上报细节等。
《江苏省医院药事管理工作评价标准》规定,严重的、新的ADR报告数量不应低于ADR总数的30%。本调查中,我院新的和严重的ADR报告数仅占ADR总数的21.43%,且部分ADR报告对发生过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处理经过等的描述极为简单或未提及,严重影响了ADR报告质量。建议医务管理、药事管理部门高度重视上述情况,加强管理。
由表1可见,我院发生ADR的患者中,男女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但<10岁和>60岁者较为多见。提示:(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联合应用多种药物,故易发生ADR;(2)儿童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也易出现ADR。因此,应加强对上述人群的用药监测,根据患者年龄等因素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选择适宜剂型、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用法与用量等。
由表2可见,静脉用药致ADR病例数最多,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7],可能与我院住院患者多采用静脉给药方式有关。静脉用药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作用迅速且强烈;静脉用药易受药物理化性质、不溶性微粒、溶剂、配置过程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易引发ADR。建议进一步加强我院静脉用药的管理,严格遵循“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用药”的原则,以减少ADR。
由表4可见,抗感染药致ADR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4.29%,显著高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版)》的36.70%;引发ADR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抗感染药分别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其中青霉素类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引发的ADR病例数较多,明显高于相关文献报道[8-10]。提示我院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应用可能存在不合理情况,建议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选用药物,严格把握适应证,注意监测疗程、药物配置浓度及滴注速度等。
由表5可见,我院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其发生率为57.44%,显著高于历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的统计结果。皮肤及其附件的症状易被肉眼观察,易被患者及医护人员发现,故上报率较高,建议医护药人员早处理,以免发展为严重的ADR。同时,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损害也较为常见,原因可能为该类ADR易被患者感知并上报给医务人员有关,应进一步检查,明确具体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肝肾、血液系统、骨骼与肌肉系统的损害及血糖异常等上报率较低,提示我院可能对迟发型或潜在的ADR监测不够。建议对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增强其对重点药品及ADR的关注;充分利用临床实验室数据来支持ADR的监测;做好用药监测及预防措施,改善患者预后,降低ADR发生率。
综上所述,我院ADR上报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医院应加强ADR监测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医药护合作的ADR监测体系,建立医院ADR数据库,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药师应加强对ADR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强用药监护,加强与医师及护士的沟通合作,及时向医护人员通报ADR发生情况及合理用药信息;临床医师应严格依据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指南,并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给药,加强对儿童及老年人的用药监测;护士应严格依据相关规定配置和使用药物,积极学习ADR相关知识,不断提高ADR上报意识。总之,开展ADR监测是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11-13],通过医药护多方合作可提高ADR上报率和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14.
[2]成四香,曾繁典.制约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药师,2011,14(3):419-421.
[3]范蓓蓓,苟小军,杨晓露,等.我院不同职业和职称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调查[J].中国药房,2016,27(15):2024-2027.
[4]罗艳,冯俊清,刘涯兰,等.护理人员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J].北方药学,2011,8(3):17-18.
[5]唐莲,虞燕霞,刘纯,等.临床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作用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5,24(3):172-174.
[6]朱建国,高杰,繆丽燕.我院1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38):3604-3607.
[7]黄豫.291例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11):1563-1565.
[8]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S].卫医政发[2011]11号,2011-01-30.
[9]徐黎明,徐璐.19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3):413-415.
[10] 梁志斌.我院196例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及合理性用药建议[J].医药前沿,2014,4(7):381-382.
[11] 韩玉秋,张雪,张萌.我院19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8):127-129.
[12] 袁芳,黄瑾,王建,等.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196例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1):92-94.
[13] 侯荣华.187例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26):2460-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