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冠中
李一氓
李一氓(1903~1990),四川彭州人,原名李国治,后改为李民治,1928年曾于上海进行地下工作,所用笔名李一氓,后沿用终生。李一氓是一位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并兼具多重身份——诗人、书法家、古籍整理学家、收藏家、外交家……陈毅同志曾赞誉他为党内少有的大知识分子。在65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展现出的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一氓出生于清朝末年彭县一个普通职员家庭,自小就对国文、书法、绘画颇感兴趣。五四运动后,李一氓参加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同时结识了刘伯承,并与同班同学李叔薰(后改名李硕勋,前总理李鹏的父亲)结拜为兄弟。李硕勋对李一氓在学生时代的思想有极大影响。1921年李一氓去上海求学,五年间,他广泛阅览包括《新青年》《向导》在内的革命刊物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积极参加学生进步活动,逐步提高思想觉悟,并于1925年经李硕勋和何成湘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为声援“五卅运动”,他参加了“上海四川旅沪学界同学会”,开始活跃在文化界,并与郭沫若结识,创办月刊《长虹》。1926年,当大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时,李一氓投笔从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主要编辑《革命军报》,由周恩来直接领导。南昌起义失败,在向广东撤退时,由周恩来与李一氓共同介绍郭沫若在江西瑞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李一氓奉命调回上海,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这段时间,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对马列著作进行翻译。他在担任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时,主要对上海各类文艺活动进行协调,因此与鲁迅多有往来,为左翼文化界的团结作出了巨大努力。李一氓先后发表了《改良主义是不是在中国行得通》《我们的态度(游击)》《关于文化侵略问题》等文章,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传》《马克思论文选译》等多种译作,参与了《流沙》《日出》《社会科学讲座》等进步刊物的编辑和写作。1932年,李一氓转入中央苏区瑞金,任国家保卫局执行部部长兼编辑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发表了《政治动员工作》《在新的胜利面前——地方武装积极进攻行动》等社论,李一氓的这些著作和译作,对于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李一氓对文化事业情有独钟,虽然赴瑞金中央苏区以后戎马倥偬公务繁忙,但他仍对文化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李一氓不仅能诗善文,还直接对文化工作进行领导。1937年,李一氓参与筹组新四军,担任新四军秘书长。为了做好宣传工作,他参与筹建了一个排字、铸字、刻字、印刷、校对等工种较完备的印刷所。为搞好部队的政治工作和对群众的宣传工作,李一氓参与创办新四军《抗敌报》和《抗敌》杂志。他在《抗敌》发表了《宪法、民法、抗战》《我们的艺术和我们的艺术家》等文章,为新四军文化宣传做出了贡献。担任淮海区行署主任后,他在《淮海斗争》刊物和《淮海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五四”论根据地的文化》《坚持敌后抗战到胜利》,为克服当前困难,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鼓舞了士气。1945年11月1日,苏皖边区政府成立,李一氓任边区政府主席兼华中分局宣传部长。边区政府一经成立,一年之内出版、发行报刊多达32种,包括《新华日报》(华中版)《江海导报》《人民报》等。许多重要文章都由他亲自撰写。此外,边区政府组织印制了具有简易识字手册等多种印刷品。为培养专业人员,边区政府还设立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举办各类培训班。
李一氓是党内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早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期间,李一氓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戏剧实践中去。他主张发展无产阶级艺术形式,建立民众戏剧,从而激励大众,组织大众。抗战中,李一氓为新四军的早期戏剧运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39年4月23日,新四军抗敌剧社成立,李一氓任社长,社员包括来自各部队和机关单位的共300人,分设编剧、导演、演出、研究等部,成为当时领导全军戏剧运动的核心。至1939年9月,新四军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创作各种剧本200多个,演出戏剧约800场次。正因为李一氓对戏剧在革命斗争中作用有着充分的认识,抗战期间,他在苏北坚持斗争的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大力支持戏剧事业的发展。
李一氓是20世纪后期我国古籍整理事业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1981年12月,李一氓主动辞掉中联部的职务,退居二线。此时,国务院要成立由文化部、教育部、社科院、出版局等多单位共同参加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鉴于李一氓在古籍文献方面的素养和功力,中央委以他领导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工作的重任。已年届耄耋却豪气不减当年的李一氓很乐意地接受了,一主持便是近十年。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最为繁荣、兴旺的十年,李一氓投入很大精力于古籍搜集、整理以及出版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在这期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在组织规划、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对3500多种古籍进行了重印,特别是巨著《中华大藏经》的整理出版,可谓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李一氓一生收藏众多,涉及到书籍、字画、陶瓷等,其中以书籍为主。李一氓与收藏结缘始于1945年抗战胜利。当时,苏北各地相继解放,在淮阴城时,李一氓发现部分士兵将字画铺在身下睡觉,转移时也并未收拾起来,十分惋惜,便安排警卫员将字画认真卷好,同时告知熟悉的指挥员,若遇到此类情况,最好都收起来送给他。李一氓的这些藏品大多来自淮阴、淮安等地。到1947年夏天,国民党进攻苏北解放区,藏品要几只大箱子才装得下。这些东西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就地存放,最终没有了下落;一部分送到烟台,辗转大连,最后到了北京。在召开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时,李一氓把这些藏品交给了苏北代表团,让他们带回,而自己只留下了很少的几件。1949年进京后,李一氓则主要从琉璃厂购买。作为收藏家,因其鉴赏水平较高,同时兴趣范围也很广,因而收藏十分丰富,其中不乏大量精品,光是词作品,竟有2300余册,堪称当代第一。据不完全统计,李一氓收藏的书籍类有2000多种近7000多册;绘画、书法、拓本类330余件;陶瓷类100多种,古墨200多锭,还有其他类别的若干件。李一氓的收藏品最后都捐给了国家,正像他所说,“余藏书画,均交公库”。光是捐给北京图书馆的珍本、善本便有1500百多册,捐给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字画则有300余件。
在李一氓主持下整理出版的《中华大藏经》
李一氓曾谦虚地说:“我了解我自己,原也不是做学问的坯子,七十多年过去了,我无可后悔,也不想后悔。我做了我可能做的事情——谈不上什么事业,我没有对不起这个历史,也不曾辜负这个时代。”历经坎坷跌宕,李一氓始终未改其纯朴本色,他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尤其他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至今仍给我们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