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夏珠
春节里,一声声诚挚的祝福不仅传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也传向世界各地。
春节里,一声声诚挚的祝福不仅传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也传向世界各地,西方人也开始接纳中国春节,证明了全球文明正在走向交流互鉴、和谐共融。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在世界各地频繁交往,一股文化全球化浪潮也随之悄然而生。不同的文明之间,不再以“对抗”作为互动的方式,相反地,它们之间越来越按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议的“交流互鉴”方式,在全球不断增进互动。“文明的冲突”之预言正在被“文明的和谐”的现实所改写。
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如今已经传播至世界各地,并且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欢迎和普遍接受,共享春节带来的幸福与喜悦。诚如中国人接纳源自西方的圣诞节一样,西方人接纳中国春节,都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融的明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与趋势。
春节是中国的农历新年。春节之际,一声声诚挚的祝福—春节快乐、万事如意、阖家欢乐……如同一支喜庆的号角,在“中国龙”“中国红”“中国结”的伴奏下,召唤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民拉起手,同欢庆,享受浓烈的春节气息。京剧、皮影戏、木偶戏这些中华传统文化项目也随着春节的脚步,在世界各地展演开来,很多国家和国际机构把春节期间的中国文化展演作为一种“惯例”确定下来,成为它们各自文化的新构成。那么,为什么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能够在中国源远流长,并且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依然能够感动世界,为世界人民所接受、给世界人民带来欢乐?这是因为春节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具有十分积极的现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春节文化是一种友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友善的民族,自古就遵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倡导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团结,“家和万事兴”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倡导民族国家之间要和睦相处,“化干戈为玉帛”是为政者施行仁政、近悦远来的智慧体现。天下万事“和为贵”,“和而不同”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修行境界。人们认为,接受一个丰富多元的世界并与之和谐共处,是一个君子应有的为人处世之道。友善的民族孕育着友善的文化,这种友善文化在春节期间通过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相互祝福的形式表现出来。春节的前一天除夕,全家就开始欢聚一堂,吃“团年饭”,外出的家人都尽量在这天前赶回家来,全家团聚。长辈开始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当深夜十二点新年来临的时候,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各家敬天地、祭列祖,并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这些充满友善的节日生活,饱含着浓郁的亲情、友情、乡情,体现着人世间最柔美又最绵韧的温情。
春节文化是一种感恩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恩的民族,主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认为“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知恩不报”“忘恩负义”“恩将仇报”都是不道德的“恶行”,拥有这类行为的人被视为违背人伦天理的人,必为世人所谴责和唾弃。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这种尊敬和赡养长辈亲人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感恩文化的伦理体现。感恩的民族孕育着感恩的文化,这种感恩文化在春节期间通过祭天地、敬祖先的方式表现出来。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产物、是祖先的遗传,祭天地、敬祖先表达的是对生命之源的感恩情怀。当今,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不少人消耗自然资源和尽享现世幸福的时候,并没有保有对生命之源的感恩之心。事实上,这颗感恩之心是建构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情感基础。崇尚感恩的春节文化的广泛传播,必将有利于为高度世俗化的世界建构良善的天理与人伦—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花车巡游是一年一度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春节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文化是一种勤劳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勤奋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相信:只有诚实、勤奋劳动才能够创造幸福和美好生活。著名的成语故事“愚公移山”阐明的就是这个道理,说明人只要勤奋劳动、坚持不懈,就会感动上天,获得回报。中国人相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一勤天下无难事”,崇尚“勤俭持家”的美德,一句“成由勤俭败由奢”道出了人生兴衰成败的真谛。勤劳的民族孕育着勤劳的文化,这种勤劳文化在春节期间通过扭秧歌、跑旱船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春节期间,人们在享受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的同时,不忘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对劳动生活予以深情讴歌,既能营造欢乐的节庆氛围,又能给人民带来艺术享受,还能弘扬崇尚劳动的文化理念。当今,秉持极端的自私自利价值观,希望不劳而获、投机发财的人还大量存在,这些消极观念、投机行为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创造能力,崇尚诚实劳动的春节文化必将为全世界人民注入积极的中国文化元素。
春节文化是一种共享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天下情怀的民族,这种天下情怀所追求的并不是一种“霸业”,而是一种“善业”,是一种“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和利他主义精神。中国人自古就认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应有德行。孔子就曾经教导他的学生们“不患寡,患不均”。美好的事物需要与人一起共享才会更加快乐,正如中国的古语所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扶贫事业,就是基于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在追求“共富”的目标。具有天下情怀的民族孕育着共享的文化,这种共享文化在春节期间通过各种集体艺术形式、集体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在一些乡俗传统保存得比较好的农村地区,大家在集体的公屋礼堂内一起看戏游戏、一起聚会畅谈,尽情地展现自己的艺术才能、贡献出自己的丰富美食,共享新时代的繁荣与幸福。当今世界,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总有一些国家希望关起门来独享繁荣,甚至把本国的幸福建立在他国的损失和痛苦基础上,这种消极观念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共荣,崇尚共享的春节文化必将为全世界人民注入积极的中国文化元素。
春节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积极的、优秀的中国文化元素,是世界文化中一股难能可贵的清流。这股友善、感恩、勤劳、共享的文化清流流向世界,必将助推中华文明润泽全球,从而有助于将人类社会建设成为一个和谐、和美、和乐、和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春节文化成为覆盖全球的中国风尚,是人类文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明证,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成果,必将推动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