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麦香
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能提供给孩子的选择越来越多:玩不过来的玩具、穿不完的衣服、吃不完的美食……然而,孩子会因为选择更多而更快乐吗?
被稀释的幸福感
【案例1】 富足的烦恼
公园的游乐场里,5岁的男孩童童坐在秋千上,眼睛盯着不远处的滑梯。玩滑梯的小朋友太多,大多是女孩,童童不好意思过去。过了一会儿,女孩们走了,童童马上从秋千上跳下来,朝滑梯跑去。刚爬上滑梯,他看到对面玩旋转木马的小朋友走开了,于是赶紧滑下来,冲向旋转木马。
这时,一个小女孩跑过去坐上了秋千。童童看到了,马上从旋转木马上下来,冲向秋千,不让小女孩玩。小女孩坚持要玩,还让童童走开。童童见商量不妥,粗暴地把小女孩拉了下来。小女孩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小女孩的妈妈跑过来扶起女儿。童童的妈妈也赶紧跑过来道歉,然后训斥童童:“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有你这样贪心的吗?”童童“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童童媽对小女孩的妈妈说:“您说这孩子怎么这样?玩的东西这么多,多幸福啊,他还不知足,还抢来抢去的,反倒不幸福了。”
小女孩的妈妈笑着说:“现在的孩子都这样。富足的烦恼啊!”
【分析】 谨防选择性障碍
其实,童童不是贪心,而是他面临的选择太多了,哪个都想玩,哪个都不想放下。踌躇之间,他的快乐荡然无存。荡秋千的时候,他在想:“等下我要去玩滑梯。”玩滑梯的时候看到了旋转木马,又打起了旋转木马的主意。最后,看到有人去玩秋千了,他突然又想起了秋千的好:“我不玩旋转木马了,我要荡秋千!”如果他能选择的东西没有那么多,只能荡秋千或者玩滑梯,那么不管是玩什么,他都能尽情地享受其中的快乐。所以,小女孩的妈妈说到了点子上,这是富足的烦恼。
富足的烦恼和贫穷的烦恼相比似乎没有那么痛苦,甚至有点得意的成分,有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少些富足的烦恼而愿意削减供给呢?事实上,烦恼就是烦恼,不管是什么引起的,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童童如果长期有此类富足的烦恼,有可能导致选择性障碍。
所谓选择性障碍,心理学的定义是:对于同样能达到目的的不同方法、途径、路线,在选择的时候难以抉择,即便做出决定后仍然疑虑其他的选择是不是更好,从而导致精神不集中、睡眠质量不高、备感压抑、精神恍惚、幸福感降低,这些都是抑郁症的前兆。
被分散的专注力
【案例2】 巴里·施瓦茨的实验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沃斯摩尔学院社会理论和社会活动教授、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将参与实验的孩子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画画。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画笔中选择1支,第二组可以从24支中选1支。从完成的绘画中可以看出,第2组孩子的作品明显比第一组孩子糟糕。随后,研究者让孩子们选一支自己最喜欢的笔作为纪念,然后再试着说服孩子们放弃喜爱的笔,转而选择另一种礼物。结果,第二组的孩子更容易放弃他们所选择的笔。
【分析】 选择太多,专注力降低
巴里·施瓦茨的实验说明,选择太多的时候,孩子会乱了方寸,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因而陷入选择当中,忘了选择的用途,进而降低做事的专注度。同时,选择过多,也会令孩子不懂得珍惜。
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凯茜·茜尔娃做过类似的研究。她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玩具较少的孩子,由于父母与他们一起阅读、唱歌和游戏的时间会相对更多,所以他们要比那些家境优越、玩具堆成山的同龄小朋友智力水平高。对此结论,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幸福泉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程淮表示赞同。他说,如果玩具太多,就会刺激得孩子不知所措,只能像狗熊掰玉米那样,掰一个、丢一个,玩一样、扔一样,结果什么也没玩成,一直处于简单的摆弄阶段。
众所周知,玩玩具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手段。玩具的作用主要是辅助、促进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玩具不在多,而在于适合。所谓适合,一是要适合孩子的年龄,二是要能起到促进孩子在此阶段正常发育的作用。比如,1岁左右的孩子正在学走路,这时,就需要一件拖拉鸭玩具,它能发出响声,刺激孩子兴奋起来,有利于锻炼其行走能力。此时,如果给孩子太多高级玩具,不仅无助于孩子学走路,反而会降低孩子的专注度,令孩子不知所措。
有些年轻的家长认为,给予宝宝越多刺激,孩子的大脑就会发育得越好,所以愿意给孩子买各式各样的玩具,恨不得孩子一玩玩具就瞬间变聪明。其实,玩具太多不利于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由于幼儿的脑部神经尚未发育健全,选择能力和控制能力不够成熟,如果刺激过度,信息过杂,很容易使大脑形成的各种兴奋灶之间互相干扰和制约,阻碍神经系统的发育。
玩具五样不嫌少
过多的玩具,不仅容易让孩子分心,而且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也不利。那么,到底应该给孩子提供多少玩具呢?
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学者认为应该是5个。原因是,当玩具少于5个,孩子可能会出现自卑心理;但如果数量超过5个,孩子就容易出现分心,而且还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玩具不多不少,孩子在可选择的范围内,专注于自己喜欢的玩具,反复研究、琢磨、思考,创造出多种新的玩法,这时玩具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有的家长可能要纠结了,成堆的玩具现在要精简,到底给孩子留下哪5样呢?幼教专家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以下5类玩具堪称经典,对孩子的成长最有价值,不妨每样留下一件:
1.拼装类玩具 此类玩具样式简单、玩法多变,孩子年龄大小都能玩,如:积木、拼图等;
2.运动类玩具 除了好玩,还能促进孩子动作发育,如:小球、推车等;
3.涂鸦类玩具 每个孩子都是最出色的画家,涂鸦能发挥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如:画笔、彩纸等;
4.毛绒类玩具 此类玩具会被孩子赋予生命,是童年最初的玩伴,如:布娃娃、玩具熊等;endprint
5.音乐类玩具 讓孩子细心聆听不一样的声音,有助于开发孩子的音乐智能,如:玩具小鼓、玩具钢琴等。
家长为孩子选择玩具和陪孩子玩玩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玩具要适合孩子。买玩具之前,家长要了解自家孩子最近的兴趣点是什么,他的需求是什么。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你就会得到答案。家长切记,不要以你的期望和兴趣来替孩子选择,更不要有任何功利性。
第二,添加玩具不要太频繁。孩子对一种玩具的感知和探索是专注的、持续的、有所创新的,如果玩具添加过于频繁,会对孩子的探究形成干扰,兴趣不断转移就无法从探索中获得深刻体验。当你发现孩子对一个玩具的兴趣很强烈时,就不要急于添加同类新玩具,而是鼓励他把这个玩具充分玩好。等孩子的兴趣开始减弱时,你依然不要急于添加其他新玩具,要再观察孩子是否还可以继续深入地玩。
第三,玩具放置有层次。玩具在家里的放置要分层,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玩具环境,利于孩子秩序感的形成,也利于他选择、取放的自主能力和好习惯的养成。已经被淘汰的玩具,要挑拣出来处理掉;常玩的玩具,按照宝宝的兴趣程度放在最方便他取放的位置,并分门别类放在固定的位置。
第四,玩透玩具才有益。孩子年龄越小,心智发展越不成熟,感知经验积累也不丰富,所以越需要家长陪同玩。家长要多观察、鼓励孩子,适当的时候给他提供点帮助,不要把玩具送给孩子后就不闻不问。同时,家长要耐心地陪着孩子一起寻求玩具的奥秘,而不是心急地要求孩子很快就达到某种水平。切记,包办代替或者嘲笑指责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降低对玩具的兴趣。每一个玩具都有各种不同的玩法,玩透、玩转一个玩具,孩子才能真正获益。当你以平和、童真的心态参与到亲子游戏中,你就会理解孩子的心,会根据孩子玩耍的状态和需要,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利用好玩具的功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精简是生活原则
玩具太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负面影响,同样道理,衣服太多对孩子同样不利。有的上幼儿园的女孩就开始为穿什么衣服而犯愁,惹得家长也苦恼不堪。说到底,孩子的烦恼是家长造成的,因为衣柜里成堆的衣服哪件不是家长买回来的?
一个整洁的房间,能让孩子更专注地投入到玩耍和探索中来。而生活在一个堆满衣服、玩具的空间,更容易让人感到烦闷压抑,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更容易暴躁发怒,缺少耐性。
玩具要精简,衣服也要精简。日本的心理学者建议,4岁以上的孩子,每个季节的衣服最好不要超过5套,甚至更少,不用担心满足不了孩子的需要。孩子的鞋子,包括在家里穿的拖鞋,不要超过3双,帽子1顶就够。每一样物品都物尽其用,发挥它最大的用处,这样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才会更多。
说到这里,不妨再深入一些。家长精简孩子的生活用品,为什么不从根本做起,和孩子一起过精简的生活呢?《人民日报》曾刊文提倡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文中写道:“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是对自身的再认识,对自由的再定义。深入分析自己,首先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追求,从而获得最大幸福。放弃不能带来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烦恼的精神活动,简单生活,从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家长朋友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