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沁刚
没油的汽车
米先生要求咨询的心情很迫切,坐下后却吞吞吐吐,一副不知从何说起的样子,半天才吐出一句:“请问,懒惰算不算心理疾病?”
米先生的儿子叫小卫,今年15岁,是一名高一学生。据米先生讲,小卫很聪明,却不喜欢学习,成绩在班里勉强算中等。“他懒得很,整天没精打采的,如果我不逼他,他连作业都懒得做。”米先生说,“如果单单不爱学习,也好理解,学习压力太大嘛,但是,小卫做任何事都不上心,这就奇怪了。”
我问:“玩也不上心吗?比如打球、上网、玩手机。”
米先生摇头,道:“他就像是一辆跑干了油的汽车,横竖不想动弹。这么说吧,我觉得他不像一个15岁的孩子,缺乏……”
“缺乏进取心?”我提示。
米先生一拍大腿,大声附和:“对!就是缺乏进取心。这算心理疾病吗?”
“不算心理疾病,但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前兆,因为成长不能没有动力。”看米先生紧张起来,我宽慰道,“其实,孩子缺乏进取心是普遍现象,国内国外莫不如此。”
我告诉米先生,所谓进取心,指的是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不懈地追求新目标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状态。国内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近十年中小学生的进取心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以小学生为例,中段(3~4年级)孩子的学习内在动力比不上低段(1~2年级)的孩子,而高段(5~6年级)的孩子又比不上中段的孩子。英国基尓大学的教育改革战略家迈克尔·巴伯所做的“学习的游戏”研究项目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追踪了英格兰30000名小学生,调查在不同年级时,孩子对待学习和学校的态度变化。他发现,孩子在低年级时对学校的态度更积极,喜欢自己的学校而且感觉自己在学校里受欢迎,愿意努力和勤奋。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的热情逐渐消失,失望情绪越来越重,感觉学习和学校与自己不相关。
“为什么会这样呢?”米先生紧皱着眉头问。
“学校和家庭都难辞其咎。”我一字一顿地回答。
动力分内外
我告诉米先生,孩子缺乏进取心,正如汽车没油,缺少动力。与汽车不同的是,孩子的成长需要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迈克尔·巴伯的研究结论是:孩子普遍缺乏进取心,是因为教育体制,包括学校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模式,大多是以补充外在动力为主,而外在动力对内在动力具有干扰和抑制作用。
米先生为难地问:“您能不能说得通俗一点?”
我说:“对不起。所谓内在动力,指的是孩子努力的目标是基于他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而不是被外界的奖惩所左右;外在动力正好相反,孩子努力的目标是被动选择的,是基于外界的要求,通常会涉及来自外界的奖励和惩罚。老师和家长习惯于用正向鼓励的方法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出发点是对的,但过多的规定和安排反而会伤害孩子的主动性和进取心。简单地说,外在动力是被人推着学,内在动力是自己要学。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米先生沉思良久,反驳道:“您这样否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公平吧?没有奖励和惩罚,光凭自觉,那还叫教育吗?”
“好吧,我们深入地分析分析。”我说,“先看学校。作业好的评优,差的订正、重写;课堂表现好的评各学科小明星,差的请家长。学校目标很明确,用很多正向鼓励的方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老师的想法是,既然小孩子都喜欢奖励和表扬,那他们就应该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慢慢地,孩子将学习视为获得奖励、避免责罚的途径,而非对知识本身有兴趣。一旦获得了奖赏,孩子就不再保留学到的知识或者更深入地学习。比如,我们都在学校系统地学过外语,毕业10年后,我们还能记得多少?5岁的孩子能背100首唐诗,但他知道多少首的意思?怎么可能体会到古诗词里那种生命力的感动和召唤?又怎么可能有热情和兴趣?因此,外在动力无法促进孩子对学习本身的热情,也无法实现深度学习。”
米先生默默点头,问:“那为什么学校还采用奖罚的手段呢?”
“因为奖罚手段在短期内是有效的。”我说,“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不得不重视成绩,重‘教书,轻‘育人,但我们家长的教育策略应该有所不同,应该站在为孩子一生负责的高度来看问题。”
米先生无奈地摇摇头,说:“教育体制不是我们个人能改变的。”
“家庭教育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比学校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不客气地说,“不管是让孩子学画画、乐器,还是学外语、奥数,哪个家长不看成绩?有多少家长不使用奖罚手段?对孩子所画的画、所弹奏的乐曲、所学的外语会话等包含着怎样的情绪,跟孩子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联,又有多少家长在意?”
米先生脸红了,嗫嚅道:“现在的竞争太激烈了,为了孩子不被淘汰,家长不逼不行啊!”
我说:“这个出发点本身是好的,但是家长们太急于控制孩子,伤害了孩子的自主性。而自主性(感觉自己有选择和决定权)是形成内在动力的第一要素。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家长相当精明能干,为孩子前程铺路谋划,孩子则呈现两种反应方式,或者是顺从少主见,或者是逆反不聽话,都是在辜负家长的良苦用心。要知道,孩子没有自主性,就没有热情。小卫缺乏进取心,说白了就是没有热情,根源可能也是没有自主性吧?”
米先生避开我的问题,问:“您快说说,怎样增强小卫的内在动力?”
我告诉米先生,内在动力有两个要素。首先,孩子的内在动力是否强大,取决于这样一种感觉:这是我的选择,我想要做它,它值得我去做——这便是自主性。要增强孩子的内在动力,家长要从自主性入手。在学习上,自主性应该体现为这样一种感觉——我所学的这些知识是有意义的;这些知识是有用或有趣的;我选择好好学这些知识,是为了让我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米先生问:“这是孩子的感觉,我怎么能左右呢?”
我说:“这方面,家长当然可以有所作为。比如,您应该不断启发小卫,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学这门课的用途与好处是什么?您不必监视小卫做作业,不必教他具体的知识,您应该做的是有意识地关注他的学习进度,然后随时跟他分享对这些知识的看法,尽可能让他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的乐趣和意义,激发他的学习热情。总之,不要试图控制小卫,您控制得越严,他的自主性越差。”endprint
米先生诚恳地点头,问:“内在动力的第二个要素是什么?”
我说:“第二个要素是能力。小卫觉得自己能做到,他才会努力去做;相反,他感觉自己不行,就不愿意去努力。这是人的本性。”
米先生问:“小卫是个聪明孩子,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但我怎样才能让小卫看到自己的能力,发奋学习呢?”
我告诉米先生,培养小卫的学习能力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创设成功体验。就是创造机会,让小卫感觉自己可以成功。第二,改进学习方法,让孩子清楚学习的基本规律,拒绝迷茫。
米先生苦笑着说:“第二个方面我可不在行,我不是做教育工作的。”
“可是您受过教育。”我语重心长地说,“学习,无论学习什么,最重要的原理只有两个:第一是具备成长性思维。您可以告诉小卫,如果愿意,你可以学会想学的任何知识和本领。别人比你优秀,是因为别人花的时间和心思比你多。具备成长思维的孩子觉得进步是可控的,学习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会慌慌张张地与人比较。而有固定思维的人则只愿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第二个原理是抓住基础知识。任何学科,成为高手的秘诀是对该学科最基础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基础知识是枯燥的,需要花较长时间去练习、思考。但是,如果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就不可能掌握高级知识。”
谁都想上进
米先生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说:“听您这样分析,我看到希望了!我具体应该怎么做,您再指点指点吧。”
根据小卫的性格特点和家庭环境,我给米先生提出以下4点建议:
第一,因材施教,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多观察小卫,发现其优点,多肯定和称赞。如果小卫的成绩暂时进步不明显,家长不能心急。小卫可能有厌学心理,但谁都想上进,作为家长,要从感情出发,多给孩子一点爱,诚心诚意地鼓励他,引导他快乐成长。
第二,现身说法,用自己对事业的进取精神影响孩子。家长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孩子,家长对工作的态度同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家长在家里对工作要少一些抱怨,要表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用自己积极上进的言行影响孩子,这样比简单的说教更有效。
第三,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设立适当的目标。只有让小卫既感到家长的柔情,又感受到家长的严格,他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出自制力和做事的恒心。当给小卫布置任务或目標时,一定要考虑到他的现有能力,目标不能过高,否则会让他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也不能过低,否则会让他自满和懒散。当他能够达到设立的目标时,应当给他一个积极的反馈,鼓励孩子不断进取。
第四,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引导慢热型的孩子。如果小卫是慢热型孩子,可以请求老师的配合,从引导他融入集体入手,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感染同学的活力和快乐,变得积极起来。
最后我嘱咐道:“激发孩子的进取心,不可能一蹴而就,您要有思想准备,千万不能着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