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太仓市璜泾镇幼教中心荣文幼儿园 何志华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的学习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本文结合江苏省课程游戏化改革背景,就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谈谈几点想法与建议。
荣文幼儿园是一所规模比较大的乡镇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约占1/2,有两大块塑胶场地,便于幼儿做操与进行体育运动。另外,有一个小水池、沙池及种植园。园内种植了大量果树与其他植物,有桃树、枇杷、桔树、石榴、香樟、桂花、紫薇、樱花、银杏、雪松等20余个品种。荣文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尽管是个例,却突显出当前幼儿园户外环境的几个普遍性特点。
幼儿园种植很多花草树木,甚至布置了小桥流水,但这些美的景色幼儿只能远观。花草树木密密麻麻走不进去,小桥的流水看得到,但摸不着。幼儿园花草树木最大的功能就是景观,至多挂一个树牌,渗透一些常识性的科普教育或社会教育。
在以前,提到幼儿园户外活动,要么是早操、午间操,要么就是体育活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幼儿园户外环境就是体育锻炼环境。平坦的草坪是踢球的,平坦的操场是做操的,或者是做其他体育游戏的。近年来,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广,户外环境越来越被重视,户外的各个角落都被利用、挖掘起来,但很多幼儿园户外环境还是脱离不了运动发展的宗旨,只是从大动作、大肌肉发展延伸到精细动作、小肌肉发展。
唯教师是指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一切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从表面上看,这便利了教师实施教育内容、达成教育目的,但却忽略了幼儿作为最重要的受影响人的想法与需求。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中提出: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这要求教师要从幼儿经验出发,追随幼儿经验,因地制宜、因幼制宜地调整并更替环境,而当前不少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创设状况是“要么大动,要么不动”。
课程游戏化是近年来江苏省实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项目。虞永平教授在2015年的采访中提及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即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同时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虞教授反复强调幼儿游戏时间要保证且要自由自主,在此引导下,教师们开始尝试,让幼儿走在前面,将游戏延伸到户外。这就对户外环境的创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了必要的体育锻炼后,让环境体现多元的价值,诱发幼儿多样的游戏。华爱华教授在《学前教育改革启示录》一书中对幼儿园环境创设提出三个关键词:尊重、信任、发展。所谓尊重,就是满足幼儿所需,教师要用幼儿视角去看待环境,环境创设要考虑幼儿经验、兴趣与发展需要;信任,就是放开幼儿的手,在环境的利用上,给予幼儿更多选择的自由,减少不必要的限制与过甚的保护性措施;发展,就是给予幼儿挑战,环境应能促使幼儿不断发现各种问题,引发幼儿好奇心,促进幼儿深入探究与学习。因此,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应以幼儿为中心,落脚在促进幼儿发展上。
户外环境的多样化是诱发幼儿户外活动兴趣的基本条件。每个幼儿园户外场地结构、大小各异,在进行户外环境规划时应该因地制宜地利用空间。教师要立足幼儿园实际环境,综合对幼儿的观察、谈话等前期调查,结合幼儿的学习发展目标,对户外环境进行初步规划。需要注意的是,环境规划应减少重复的功能区域,尽可能多元,这与“完整儿童”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下表为课程游戏化背景下,荣文幼儿园户外区域与环境规划。
根据规划创设好环境,那么我们的户外环境创设工作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显然不是。环境对幼儿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是不断改变的。不过,这个改变有个前提,就是幼儿的经验与发展。
荣文幼儿园户外区域与环境规划
“小小车队”变化记
第一次游戏,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不同的自行车,有两轮、三轮的,有两人合骑、三人合骑的,也有一带一、一带二不等的。幼儿玩得不亦乐乎,在操场上乱窜。游戏结束交流时,幼儿A:“我发现路上有标志的,他们都不按标志骑。”教师:“那怎么办呢?”幼儿A:“要按标志骑。”幼儿B:“要有警察。”幼儿C:“还要有红绿灯。”……
第二次游戏,有幼儿带来了一顶警察帽,在这次游戏中他做了一名交警。不过一名交警似乎不能解决自行车乱窜的问题,毕竟活动区域太大了。游戏结束交流时,做交警的幼儿说:“警察太少了,要4个才行!”幼儿D:“警察少,他们就骑得太快了!”幼儿E:“一直骑得太快,车要坏掉的。”……
第三次游戏,4名幼儿把一个长方体架子(晨锻期间钻越使用的)拉到路边,第一家修理厂开张了。没有修理工具,幼儿主动去材料室找来了木头积木,有的当锤子,有的当起子……
大树上的“毛毛虫”
幼儿园在两棵大树之间搭建了一片攀爬网,不少幼儿特别喜欢爬上爬下,但也有很多幼儿不敢挑战。一名教师想激发小班幼儿的攀爬兴趣,就创设了一个“除虫”的情境,就是在网的不同位置贴上纸片毛毛虫,鼓励幼儿把它们拿下来。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发现一名幼儿正尝试越过网的最高点并向大树的树枝上爬,教师顺着幼儿的视线望去,原来树枝的不远处有一条纸片毛毛虫(风吹过去的),目测距地面直线距离比教师身高还要高过一头。教师立刻默默地走了过去,随时做好接住幼儿的准备。但令教师吃惊的是,这名小班幼儿虽然爬得颤颤微微,但成功地爬上并安全地退了下来,并且十分享受这个过程。
后来,我们还开了洗车店,经历了警察处罚风波(警察“乱”罚钱现象)、考驾照风波(确定谁可以“玩”车)等等,每一次游戏幼儿也都能有很多想法。不过,这些风波、想法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是教师能不能真正地尊重、信任幼儿,支持幼儿的想法,支持幼儿不断丰富、创造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体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最大价值。
美国权威杂志《大西洋》(《the Atlantic》)在2014年4月出了一个以“过度保护的儿童”(The Over-protected Kid)为专题的封面,特约记者Hanna Rosin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答案:出于安全考虑的过度保护,并没有让儿童更安全,反而容易扼杀儿童的独立、冒险和探究精神。同时,缺少了险情,幼儿也丧失了对危险本质与程度的认识,丧失了处理危险的应变能力。因此,幼儿园环境要有“险”,但这里的险是指合理的冒险,而不是制造危险。
这仅是一个偶发性事件,却能给我们带来思考:危险是什么?它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又怎么去操作它?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说,并没有统一答案。当幼儿主动探索某一样事物但存在“险”情时,教师应该敢于放手,让幼儿去尝试。此时教师应如案例中的教师一样去守护,用自己的双手,或用厚厚的垫子,让可能存在的危险变成有挑战性的冒险。
随着幼儿经历的冒险越来越多,在他们挑战自己、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主动性、应变性、坚韧性、创造性就会随之增强,避险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这就为他们以后遭遇危险时全身而退创造了更多可能性。教师在环境创设之初就应有意识地创设冒险环境。因为,“险”情可控就是冒险,“险”情不可控就有可能是危险。
这个安全问题倒不是幼儿挑战内容带来的安全问题,而是树林、草地自身的安全问题。一是树上的蚊虫等引发幼儿起疙瘩、疱疹;二是草地、落叶内可能有蛇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幼儿园加强幼儿活动前的环境安全排查、处理,做好每个活动区域环境的安全预案。
天气对户外活动影响很大,如果在环境创设阶段忽略天气问题,一旦遇到雨水天气,往往数天出不了门。对幼儿来说,雨天本身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点。幼儿园在创设户外环境时,在某些区域(如沙土区、小花园等)可以针对性地提供一些伞具、雨鞋,让幼儿在雨天走出去,感受雨天中游戏的不同,多层面、多角度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