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文化中心建设这盘大棋

2018-02-28 03:38刘忠范
北京观察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心北京历史

文 刘忠范

摄影 张斯伟

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文化也是国家文化和形象的象征,同时形成向外辐射的力量。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让北京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

在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中,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是作为首都的天然属性。科技创新中心则属于城市的战略布局,有“三城一区”作为平台和抓手,目标明确。而文化中心是一个城市的追求品位和高度。相对而言,如何建设文化中心,需要大智慧和更多的研究思考。

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体现出文化自信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理应成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国审美风范,创新中华文化元素、文化形象、文化符号的代表和模范。要从展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体现中华文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高度出发,依托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注重历史传承。文化发展的起点在于文化的传承,此乃树之根本,水之源泉。只有做好文化的传承方能为城市建设守住基因,方能为城市发展留住传统,方能为城市进步坚守阵地。不论是故宫、颐和园、北海,还是老舍笔下的悠悠驼玲和深深的胡同,每个城市都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绝美韵味,这些韵味都深藏在曾经亘古的历史记忆中,跳跃在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里。城市文化只有传承了历史的韵味,才可能永远留给世人最卓绝的城市名片。习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对城市文化未来发展最好的诠释。因此,做好城市文化的传承,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现有有型的物质文化,又要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才是当下北京城市文化发展的当务之需。

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改变思路。以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以及大型文化活动为代表的市场化、商业化的文化观念要向市民文化观念转变,将市场文化、商业文化喧嚣的、点状的、集中式的、强制式的文化传播模式转化为分散式的、静态的、潜移默化的、自发的市民文化模式。

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市场和商场建设。可以根据市场的位置、行业、经营特色,在设计上有意识地、有选择性地融入一些不同朝代的历史商业风貌,打造城市文化新看点。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北京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如何能让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浸润在浓郁的文化环境中?如何能让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每位游客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积淀?这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课题。迄今为止,人们多着墨于“集中模式”的喧嚣的旅游文化、商业文化、博物馆文化、展览馆文化,有着浓重的市场经济气息。我们建议要高度重视“分散模式”的安静的街道文化、公园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乃至路标文化等,这种文化代表着文化的积淀和文明的高度。

习总书记曾说过,我们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乡愁”便是城市文化的创新。一条条街道,一个个胡同和小巷,构成北京独具特色的街巷文化。它不应仅仅作为城市的脉络和交通的衢道,更应成为京城历史文化的展所。可实行“街巷长制”,责任到人,并充分调动街巷居民的积极性,深入挖掘街巷历史,并对名人典故、民俗风情等进行整理,通过人物雕塑、建筑装饰、碑刻、历史标记牌、牌匾等形式将其展示出来,同时用国际化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展示中国的文化,展示出北京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内涵,将历史积淀融入到百姓的身边,留住“乡愁”。

北京拥有数量众多的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知名公园,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应利用这些公共场所,通过人物雕塑、碑刻等真实客观地展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尤其要重视更贴近百姓生活的普通公园的文化建设,让人们在休闲、健身过程中了解历史,接受文化的熏陶。

路标是城市文化的记忆。北京的大街小巷有数千条,街巷名称涉及人物的,有以官职命名的,如文丞相胡同;有以爵位命名的,如广宁伯街。以人物命名的街道在北京较少,比如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等。北京市应认真考虑这种路标文化,适当以历史上和近现代的文化名人、民族英雄、革命烈士等为街巷、道路命名,可以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北京的城市文化也是国家文化和形象的象征

从校名、校训、标志性和历史性建筑到名人雕塑,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莘莘学子。校园文化建设要尊重历史,注重历史的传承和保护,不能过度热衷于新大楼、新校区甚至新校名。应通过与己相关的人物雕塑和发明创造展示学校的骄傲,通过悬挂在会议室和公共场所的教授群像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精髓和绵长厚重的校史。这些文化展示应该是分散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而不是集中在校史馆里,应鼓励推行大众化的文化建设而不是小众化的形象工程,做到“德润人心,文化天下”。

市各级机关可以将相关的历史变迁、取得的成绩、重要人物展现在办公室、会议室等场所。以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为例,我们把机关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举办了九三先贤肖像展,在机关会议室和走廊里,大量展示了九三群贤,展示九三的光荣历史和参政议政成绩,让身处其中的机关工作人员有着自豪感和荣誉感。

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文化也是国家文化和形象的象征,同时形成向外辐射的力量。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让北京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

猜你喜欢
中心北京历史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既要靠近制造中心,也要靠近科研中心 人工智能如何“聪明”地行进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北京,北京
先定中心后搭配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