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治阳
导 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但如果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巧妙运用“通读词语、读准字音、读中理解、边读边用”四步骤,课堂激趣,适当评价,就能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心,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一、通读词语
师:这篇文章一共13小节,392个字。作者已经92岁了,写得真好。同学们读过吗?
生(齐):读过。
师:这里一共有六个生字词。(课前板书:数学家、学问、任溶溶、猜中、新鲜、鞠躬)谁会读?(生举手)居然还有不会读的。(众笑)
(生1读,每个两遍)
师:真好,字咬得很准。
(生2读)
师:真好,老师不教都会了。我们一起来读,轻一点。
(生齐读)
【赏析】贾老师选择的这六个词语很有代表性,有的涉及人物形象,有的关乎文章主旨,有的多音,有的多义,看似随意,其实是精挑细选,且个个是学生实际所需。通过评价,老师提出了一个要求——读得准。学生通过老师的评价,自然知道了读词语的基本要求,没有刻意,也没有拔高,学生既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老师又及时了解了学情。
二、读准字音
师:真好!這两个是多音字。一起读——任溶溶。“任”读二声,什么时候不这样读?
生1:任何。
生2:任务。
师:作姓的时候读二声。
(师教读两遍,生跟读)
师:这是个作家的名字。
师:下面这个字读——
生(齐):中(四声)。
师:什么时候读一声?
生1:中华、中国。
生2:中间、中央。
师:对,这个字平常读一声。在这儿跟我读——猜中。
(生跟读)
【赏析】同样是多音字,教师的教学方法却有所不同,教“任”字问的是“什么时候不这样读”,教“中”字问题却变成了“什么时候读一声”。两种不同的提问方式,留给学生的不仅是问题形式的改变,更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这一意识的渗透。因为是二年级学生,所以教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只是采用“扩词”这种方式,让学生初步分清了这两个字不同读音的区别,也及时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三、读中理解
师:好,这个词一起读——
生(齐):鞠躬。
师:什么意思?我不要你解释,上来做个鞠躬的样子给我看看。(请生上台表演)
师:哦,鞠躬是这样的。原来是一种礼仪,但东方人的礼仪,和西方人不一样。礼仪还有握手,表示友好;再进一步,拥抱,表示亲密无间;再进一步,接吻,那更不得了。咱们中国人不兴这一套,抱拳、鞠躬。鞠躬还要注意时间和人,不是随随便便的。初次见面,对长者鞠躬,对老师、父母、爷爷奶奶可以鞠躬。小孩跟长辈鞠躬理所当然。一起读——
生(齐):鞠躬(两遍)。
师:看这个字——躬,人的身体像弓一样(教师板画“躬”字)。跟我读——
生(齐):鞠躬。
【赏析】通过“动作演示”“礼仪对比”“板画字形”这三种教学手段,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鞠躬”一词的深刻内涵,即鞠躬是一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对长者、长辈表示尊敬。此段教学极富层次性,依据“直观—抽象—具象,形—意—形”的原则,使“鞠躬”一词在学生的心田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把语文教学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视角中。
师:读这个词——
生(齐):新鲜。
师:课文中的“新鲜”是什么意思?
生1:稀罕的、少见的。
师:(拿出实物——新鲜的橘子)这两个橘子刚从树上摘下来,很新鲜。通吗?
生(齐):通。
师:那说明它至少有两个意思。
生2:新鲜这个词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意思是刚生产的、未加工的,第二种意思是稀罕的、少见的。
师:是,稀罕的、少见的,这叫新鲜。爸爸还有老师,很新鲜;刚从地里收获的庄稼,刚从市场上买来的食品,很新鲜。一起读——
生(齐):新鲜(两遍)。
【赏析】在学生知道了文中“新鲜”一词的意思后,教师继续引领学生对这一词语进行探究,拿出实物让学生说出“新鲜”的另一层含义。这样的教学与我们平时的查字典了解词义相比较,更符合低段教学的特点,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感官的刺激,更能把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是真正弄懂了这个词的含义,更是在无形中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方法。
师:下面一个词——
生(齐):学问。
师:什么叫学问?没举手的就是没学问啦!
(众笑)
生1:知识、学识。
师:把话说完整。
生2:学问就是知识。
师:学问是从哪里来的。
生3:学问从学习里来的。
师:一边学一边问。
【赏析】聊天似的一问一答,就让学生知道了“学问”一词的意思,还懂得了“若要有学问就得爱学习”的道理,以及获得“学问”的方法——边学边问。其中,教师不乏教学智慧,“没举手的就是没学问啦!”,给了学生一定的提示;更有对语言训练的严格要求——一定“要把话说完整”。
四、边读边用
师:最后一个词,读——
生(齐):数学家(两遍)。
师:什么叫数学家?我给你个词——专家。什么样的专家?你说。
生1:对数学深入研究的专家叫数学家。
师:对的,那么谁是数学家?说一句话,比如“爸爸的老师是数学家”。
生1:华罗庚是数学家。
生2:陈景润是数学家。
师: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说。
生3:阿基米德是数学家。
生4:高斯也是数学家。
师:高斯都知道!
生5:祖冲之是数学家。
【赏析】“我给你个词——专家”,一下子把问题的难度降了下来。学生有了这个坡度,很容易地就了解了“数学家”这个概念。“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说”再一次及时出现在学生的思维节点上,巧妙地唤醒了学生的记忆。正因为有了这些不断的提醒、激发,学生才会逐渐理解,并在理解后列举出具体的数学家的名字。
师:板书“大”。一起讀——
生(齐):大数学家。
师:什么叫大数学家?
生1:大数学家是……(语塞)
师:大数学家是不知道。(众笑)
生2:大数学家是非常有名的数学家。
师:对了,大数学家是非常有名的数学家!那么谁是大数学家?课文讲爸爸是大数学家,还有——
生3:高斯是大数学家。
师:对了!还有——
生4:阿基米德是大数学家。
师:可以!
【赏析】此时,贾老师并没有止步,接着引导学生理解“大数学家”。“大”字教学,是对“家”的延伸,将概念的外延不断缩小,要求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推敲。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一句“不知道”透露着风趣,也折射出老师的耐心等待。正因为有了这美丽的等待,当老师问及“大数学家还有——”,学生自然就把刚刚获取的信息——高斯、阿基米德等一一对应起来了。
师:好,现在不用“数学家”,(擦去“数学”)你能组词吗?
生1:天文学家。
师:可以的。
生2:作家。
生3:科学家。
生4:教育家。
师:下面说完整一点。
生1:贝多芬是音乐家。
生2:张衡是天文学家。
生3:莎士比亚是戏剧家。
师:莎士比亚你都知道?我都不知道。
生4:黄豆豆是舞蹈家。(众笑)
生5:孔子是古代的教育家。
师:对了!齐读黑板上的所有词语。
【赏析】从“数学家”到“大数学家”,再到“家”,精心雕琢,反复研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学生的情绪被点燃了,思维被激活了,语言的闸门被彻底打开了。一个个异彩纷呈的答案,足见教师的高效引导,彰显了他 “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 的语文教学风格,以及对语文教学的艺术追求——“高、趣、真、活、实”。
(作者单位:安徽省含山县环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