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的词语切入,“漫溯”进文本深处

2018-02-27 13:31周燕
江西教育B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词语年龄母亲

周燕

“于平常的文字间发现文字的不寻常处,是一个语文教师的眼力的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词语巧妙地切入文本,体现一个教师解读文本的态度和智慧。选准词语巧妙地切入文本,就找到了学生学习的突破口,从而了无痕迹地“摆渡”进文本,深度阅读,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你在备课的时候是否常常苦恼于一篇文章如何下手为好?怎样切入这篇文章才能发挥教材这一资源的价值?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走进文本,又收获满满地走出文本?于是,我们的课堂“枝繁叶茂”,甚是“乱花”渐欲迷了学生的眼。

新课标中提到“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烦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材编写者如此注重教材内容的合理安排,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解读,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安排上避免没有效果的、形式化的“枝繁叶茂”,要切入精巧,环节紧扣,重点突出,加强情感态度的引导和知识能力的提升,回归语文本色。

一节课要做到简而有效、精而有张力,教师一定要知晓这节课“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这就要考查每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精准地选点切入——解读文本的“第一刀”,更能够体现教师对文本研读的水准。切入,不是语文教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也不同于导入。导入,简单地讲是利用相似或相关的情感体验、人物故事、趣味活动等将学生迅速地引进文本,而切入要考虑到文章的整体性,是从文本的整体入手找到一个支撑起整篇文章和整个课堂教学的支架或抓手,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如何选点切入呢?

从教学《我的母亲》这一案例中,我有了些许的思考。《我的母亲》是邹韬奋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了母亲深深的爱子之情。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朴实却又感人肺腑。最初我用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以期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回忆与母亲相关的四个生活片段。这样的切入太过于寻常,学生不能产生情感共鸣,反而因老套的形式对课文顿失探索的兴趣,带来的只会是索然无味、默默无声的“静止”的课堂。如何选准切入点让教材“活”起来,让课堂不再“静止”呢?

反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关注到课文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有这样两句话。

开头部分:“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结尾部分:“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对,这两句话都提到了母亲的去世,都提到了年龄。那教师可以抓住它们的共性“十三岁”和“二十九岁”这两个年龄,让学生反复读,体会两个年龄的作用。紧接着抓住“就”和“才”这两个词语,反复推敲,品读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学生的心紧贴着语言文字,慢慢地品出作者对母亲去世的印象深刻、悲痛,对母亲种种好的怀念,对母亲英年早逝的痛惜等,为课堂的推进奠定感情基础。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可以抓住情感要素引导式提问:作者多年后想起自己的母亲为什么是怀念的又是痛惜的?从文中找到依据。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体会,教师要做的是自己先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找到一个好的通向文本的切入口,在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在细读文本中感知文本主体内容,找到自己发声的依据,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文本中提炼出两个年龄词,巧妙地为学生打开进入文本的大门,再到品读表达作者强烈情感的两个副词,引导学生涵泳词语,扣动学生的心弦,以“情”说“事”品“人”,一线贯穿。巧妙的词语切入,串珠式的连接,在自然流畅的文本解读中,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在品读“十三岁”和“二十九岁”这两个年龄词时,你发现它们的不同点了吗?

这两个年龄词所指向的对象不同。“十三岁”的指向对象是“我”,“二十九岁”指向的对象是“母亲”。由这两个词语又可以引发思考:为何文章开头写 “我”,结尾写“母亲”?可以对调一下顺序吗?在这个问题设置中,教师可再一次引导学生回归到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中,结合已有的阅读体验,体会作者对母亲由“赞”到“惜”的深沉的情感。通过体悟情感来深度解读文本,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感悟母爱,倾听作者的心声,解读文本的思想内核。

总而言之,《我的母亲》一文,可由两个年龄词切入,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解读:由两个年龄,体“情”说 “事”品“人”;由两个指向,深入作者内心世界;由两个思想内核,追本溯源,探其主旨。

其实文本中的一些词语因为看似普通经常会被教者和學生忽略,实际上这些词语就像是散落尘埃中的璞玉,若教者没有做解读文本的先行者,用心去发现它们,那它们只会是无用的石头;若教者做个有心人发掘它们,那它们就会成为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黄厚江也曾说,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将此话移植过来就是“文章中多次出现的词语尤其要关注。”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们就是燎文本这片“原野”的“星火”。新课标中也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是值得体味和推敲的,推敲它们的意义和作用,作为解读文本的“第一刀”,进而层剖缕析,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就其天赋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造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音乐。”名师的课堂为何如此精彩,因为他们用独到的解读、精准的切入,打开了学生创造的源泉。解读文本的途径有很多,关键还在于找准切入口。 抓住文本的关键词语切入,引领学生涵泳词语,循循善诱,将词语作为一把钥匙来开启解读文本的大门。选准了文本的切入点,就找到了学生学习的突破口,从而了无痕迹地“摆渡”进文本,深度阅读,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词语年龄母亲
容易混淆的词语
算年龄
一枚词语一门静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