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媛 刘娜
摘 要:贫困地区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地区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贫困地区医疗保障水平已经成为“精准扶贫”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分析当前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精准健康扶贫背景下提高贫困地区医疗保障水平的途径,以期为提高贫困地区医疗保障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准健康扶贫;贫困地区;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9-28
文章编号:2095-624X(2018)31-0038-01
一、精準健康扶贫政策下的农村医疗保障现状
1.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匀
我国农村医疗服务保障不完善源于医疗资源缺乏,并且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我国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是与其所对应的医疗机构相吻合的,例如,乡镇卫生院就是负责乡镇农村人口的医疗服务。由于政府所提供的医疗资源绝大多数都分给了乡镇以上的大医院,农村所剩下的医疗资源和器械仅占到总医疗资源的20%,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农村贫穷人口患病数量的大幅增长。目前,政府对医疗卫生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和器械使用时间过长,少有人愿意为农村的医疗卫生发展做出贡献,所以对于人才的引进也是制约农村医疗发展的原因。
2.医疗费用增长过快且资金投入不足
近几年来,我国贫困地区的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在帮助这些地区发展所用的资金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没有了资金的支持,从根本上不能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更不能保障农村的医疗服务。扶贫基金组织的扶贫体系尚不健全,不能对用于扶贫的资金做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所以阻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3.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不系统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体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公立医院改革不完善、收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中,还存在药品价格不合理和药品流通不当等问题。
二、精准健康扶贫政策下的农村医疗保障完善策略
1.丰富医疗供给渠道
针对贫困地区存在的医疗保障资源匮乏的问题,政府可以提高对医疗单位的资金、技术方面的扶持,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提高贫困对象的医疗水平及医疗质量等。第一,在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同时应提高各类疾病的预防能力。丰富贫困地区人口的医疗保障渠道,在巩固新农合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保障能力,完善保障体系,避免出现“因病致贫”的现象。第二,贯彻“分级诊疗”的制度,优化贫困地区医疗资源,使贫困地区群众享受到应有的治疗,防止“小病大治”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第三,明确不同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内容,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公立医院医疗体制改革,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和贫困地区群众的就诊效率[1]。
2.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增加医疗财政投入
第一,必须确立政府在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主导角色,政府部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性医疗服务,具有管理、监督、统筹、协调等作用[2]。政府部门为参保公民与医疗机构间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协调了医疗供求双方的不平等地位。因此,国家医疗服务机构应提高医疗服务的力度和能力,树立公益性与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宣传、号召更多的人参加国家医保。第二,政府应加大医疗领域的资金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医疗资金扶持力度,来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政府的投入能够保证贫困地区医疗服务建设的资金保障,不断扩大医疗服务的影响范围。
3.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制
从国家层面制定政策,完善贫困地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使贫困地区享受到更加便利的医疗救助。针对精准健康扶贫对象,在规定的新农合医疗点就医的,可以及时给予结算,减轻救助对象的经济压力。同时,针对未在指定新农合医疗点就医的救助对象,在就医后可立即申请报销或保障帮扶。同时,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要为贫困对象提供医疗服务,也要承担医疗政策宣传、医疗知识普及等任务。
参考文献:
[1]韩 宇,施 若.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医疗保障的水平及其改革探析——以滇、黔、陕、甘、青五省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5(3):117-122.
[2]王 蕾,马英楷.“十三五”时期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市场,2016(34):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