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纬纬+祝晶晶
摘 要 实物教具直观形象、易于操作,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论述实物教具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实物教具;课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1-0072-02
1 前言
實物教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具,由于其非常符合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既可以作为教具,又可以当作玩具,直观形象、应用方便,因而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时能够利用好这一优势,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化难为易,促进学生理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 实物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课前搜集和选择 课程改革标准强调要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尽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中选用材料,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不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理解所学数学内容,体会数学的作用。如圆柱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有关圆柱的实物,如圆形茶叶桶、蜡烛等。
分数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分数的意义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就安排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月饼、面包、糖果、香蕉、苹果、西红柿等实物,然后用于教学。这既能增强学生的亲切感,又能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利用实物教具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课堂导入的关键。在课堂导入时,利用实物教具创设导入情境,有利于学生一开始就激发起兴趣,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圆柱实物拿出来,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特点。由于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对圆柱有了初步认识,现在再观察这些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有利于唤醒他们已有的认知,进一步激发探究圆柱特征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事先利用三根长度适当的木条,用钉子把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利用四根木条,用钉子固定起来,构成一个四边形。上课时让学生向两边拉一拉,结果三角形没有变形,而四边形的形状容易改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利用实物教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由于数学知识大多枯燥无味,再加上小学生具有注意力短暂及好动好玩的特点,因而容易出现由于注意力分散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的现象。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实物教具的优势,让学生边学边玩,做到学玩结合。
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如果只是口头上给学生讲解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圆,什么是三角形等概念,学生不但不能深刻理解,而且会心不在焉,没有兴趣。而把各种色泽鲜艳的图形教具出示给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学生就会自主总结出各种图形的特点。为了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巩固,即教师说什么图形,大家举什么图形,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并同时注意观察举错了的学生,及时对其进行指导纠正。这样教学,学生的兴趣真正被激发出来,既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动手、动脑,又面向全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利用实物教具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需要有目的、有顺序,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观察时往往没有这些意识。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利用实物教具,通过引导学生认真、有序地进行观察,使他们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时,为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说一说粉笔盒、方砖等实物的形象,然后向学生出示长方体模型让他们观察。在观察时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逐一进行,特别是在认识比较抽象的“棱”时,利用拆分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对12条棱分组进行观察,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棱的特征。这样利用实物教具的直观性和灵活特点,通过仔细观察,有效地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加深体验和理解。
利用实物教具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教育学研究认为,儿童的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由于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是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抽象出来的,因此,利用实物教具进行操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诱发积极思考,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让学生用4块小石子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得出两种结果,即1+3、2+2;再让学生用6块小石子进行操作,得出3种结果,即1+5、2+4、3+3;再让学生用8块小石子进行操作,得出4种结果,即1+7、2+6、3+5、4+4。操作后引导学生分析,交流讨论最后一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与前几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到最后一种分法具有“同样多”的特征,从而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
这样教学,学生从对实物的具体操作中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即“同样多”,从而使概念具体化。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充分展现给学生,这样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先把书本、粉笔盒等一些实物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这些物品的一个面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些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等学生思考以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交流,说出很多特点,如平面图形、四条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四个角等。在学生得出上述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与交流,就经历了“平行四边形”的建立过程,这比教师直接给出定义效果好得多。endprint
利用实物教具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根据这一要求,恰到好处地利用实物教具,有利于开展探究式学习。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由于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课前就要求学生分别准备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上课时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指导和讨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避免了枯燥无味的讲解。
在教学“角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制作精美的课件,用动画演示两个角,比较时把顶点对齐,一条边重合,整个过程都非常清晰。但给一班上课后,反馈效果并不如意。在给二班上课时,教师没有用这个办法,而是让学生用废纸剪了很多个角,自己去比较大小。结果没有费很大力气,学生就总结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把顶点对齐,一条边重合,再去比较另一条边。课后反馈,效果良好。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不仅加深了理解,而且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圆柱侧面面积公式”时,利用教具操作,学生可以把圆柱的侧面轉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这样通过操作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使问题得到解决。
利用实物教具,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面,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理性思维相对较弱。实物教具形状各异、色彩鲜艳、富有美感,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事先利用各种颜色的硬纸制作一些优美的轴对称图形卡片,如白色的飞机、红色的蝴蝶等,上课时展示给学生,立即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再指导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最后自主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这个观看、制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利用实物教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利用实物教具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学习了面积单位以后,就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教室里每块地板砖的大小,然后计算出它的面积;学习了厘米后,就让学生量一下课桌和书本的长和宽;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后,就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亲自丈量和计算。
自制实物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精神 实物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解决了很多学习中的难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当遇到一些新问题时,学生不用教师催促,就会主动地想办法自制教具。在自制教具过程中,如遇到自己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其他学生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合作能力。
如在进行口算练习时,有的学生看到教师在检验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情况时比较麻烦,为了方便训练,就发明了“圆形转动口算卡”。此圆形转动口算卡以转盘的形式呈现,利用废旧纸壳、图钉、胶皮完成。制作方法是在废旧纸壳上剪下两个半径约14厘米和8厘米的圆片,把这两个圆片等分为9个区域,分别写上数字1~9,用图钉和胶皮固定即可。使用时只需转动转盘,待两个圆片上的数字对齐为一组时,提问学生口算即可。此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材料易得,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 结语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实物教具的应用,有利于贯彻和落实这一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极探讨应用方法,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制教具,就一定能够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妙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