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甫中学 浙江绍兴 312039)
学龄前孩子经常会问的就是“为什么”,等他们慢慢长达大随后上学,有了“传道受业”的老师可以“解惑”时,却慢慢的丧失了问问题的能力,等到初中时,一个课堂上问为什么的就更少了,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由于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限制,不敢也不知所问。传统的教育中,老师总是课堂的主体,“一讲到底”的模式让孩子无暇顾及自己是否有疑问,同时学生的言语行为都要遵从教师的安排,从而老师在课堂的威望逐步建立起来,但是在如此严肃的情况下学生如何去集中精神提出质疑且思考问题。新课程、新教学、新理念的改革,希望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一个创设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所以在新教育理念下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故能思考问题,预先要有一定的问题建设,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应先从有问题开始。那么通过学前的认真预习是必不可少的,预习顾名思义是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把里面的新知识做到认知,可是这是有着一定的难度,必然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会有一些自己弄不懂的问题,从而会带着问题上课,同时对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也有着帮助。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就会慢慢培养成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都是不一样的,问题的设立的难易也是不一样的,只要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内容认真倾听,即使有些问题非常简单也应当耐心的解答,从而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为以后的积极提问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前的预习使学生对上课内容有着一定深度的了解,这样就方便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图片、实验等一些手段可以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通过一定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例如:教师将一枚生锈的铁钉放到盐酸当中去,就会产生如下现象:铁锈逐渐消失,溶液变成黄色,此时学生就会若有所思判断出铁锈和盐酸发生了反应,可是接着铁钉的表面有气泡产生,刚开始是没有的啊,这时证明就有了呢?从而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欲望。但若要让学生对问题有进一步的解决欲望,离不开教师的步步引导,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思考,甚至对问题的质疑,需要教师把大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拆分成小的、学生可以自己理解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检验氯离子时为什么要滴加稀硝酸”这一知识点时,准备两支试管,一支盛入5ml碳酸钠溶液,另一支为5ml氯化钠溶液,然后分别滴加3ml硝酸银,会有怎么样的现象出现?再在两支试管中滴加3ml稀硝酸,又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样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究问题,同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是一门实验课程较多的学科,里面学生的参与度较多,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此时就会激发学生去想、去解决。学生只是能提问还是不够的,关键是学生要有问题能问,问的问题有所价值,那么就需要学生自己适当的去感受一些事。美国曾有句谚语:你说给我听,我记不住;你做给我看,我能记住;你让我自己做,我能懂。此句告诉我们,知识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去理解消化的:讲——记不住;讲+看——记住了却不能理解,故仍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后仍是一头雾水;自己做——理解了。这是因为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动手体验学习,才会有强烈的认知冲突,亲历性的认知和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那这对学生培养问题意识有什么好处呢?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时,这过程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是很积极的会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在实验过程中如出现问题,甚至会提出自己的质疑。例如:酚酞遇碱变红,由于一些故意为之,慢慢的可能颜色会褪去,学生就会觉得新奇,也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此时设下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然后验证,这比教师的苦口婆心的讲解管用。
科学这门课包含了很多的科目,也有很多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有些问题学生就可以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直接去表达。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情景时,可以试着联系学生会有的生活经历,回归生活,让学生从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点去思考,不仅能梳理他们对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能解释一些生活中问题现象,对他们的问题意识的建设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同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新鲜事物、新现象从而提出更具有意义的问题,此时教师再逐步的引导让学生用相关的知识去解释原因及问题的解决方法,慢慢培养起学生的创设问题和解决能力。
问题的建设还需问题的反思和小结。课前的预习,课堂的利用,都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真的解决了吗?所以还需一些时间大家进行交流,让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有一定的了解。交流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的收获有一个自己的体会,同时让学生自由的问题交流,促进学生养成质疑的意识和习惯,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我们教师对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应当要有所转变,教师直接传授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创设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在从旁协助学生把这个过程的建立。学生在建设这个过程中必定会对学习有更大的兴趣,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学生以后走出课堂、走上社会的自身发展也有着不小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