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的“情知教学”
——以《桂花雨》为例

2018-02-27 00:03:03海南省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吴欣
新教育 2018年35期
关键词:桂花香桂花乡愁

□海南省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 吴欣

语文,从学科角度来说,培养核心素养重在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从语文的“三维目标”来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摆在最后,又说明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事实上,语文是情、意、形的有机结合,由“形”及“意”再达“情”,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语”和“文”只不过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笔者提出的“情知语文”,就是基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和培养目标而衍生。其核心理念是: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知性和感性。本文重点以《桂花雨》一课为例,论述“情知语文”的教学实质。

一、关于语文的“情”

1.文本的“情”。

(1)首先是文章的字里行间透露着“情”。《桂花雨》一文,通篇浸润着作者剪不断、难忘怀的故乡情,它源于作者儿时的生活情境,有着浓郁的地方风情,也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教材实质,细心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人物思想,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如文中,“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味真是迷人!”透露着喜爱之情;“啊!多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透露着兴奋之情;“每到这时候,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透露着思乡之情……

教学《桂花雨》一课,就是要教会学生紧扣“香”字,读中悟情。那么,课文的哪些句段值得让学生静静去阅读、细细地品味呢?我们就必须在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加以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如在“质疑”中体会喜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简单,却容易误解。学生往往质疑“既然作者喜欢桂花,为什么还要写桂花并不好看的树形、树叶和花形呢?”此处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明白作者是在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体现他喜欢的是迷人的花香。如在“揣摩”中感悟喜爱:课文中有两处语段出现“沉浸”一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把这关键词句放过去,体会不到字里行间意蕴的情感,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一个“浸”字,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用“换词法”,结合文本意境,引导学生驻足欣赏、揣摩品味,深得其味,进而明白语言文字间散发出的情真意切。如在“补充”中深化乡愁:《桂花雨》在选编入教材后,对部分段落进行了删减,以致削弱了文本的原味,教师此时必须做好文本的补充。在讲解文中最后母亲说的那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时,我们要适时给学生进行文本补充:这里的“外地”,指的是杭州,杭州有一处地方叫“满觉垅”,开满桂花,其桂花之香可说是香飘十里。母亲比的是花香吗?既然比的不是花香那比的是什么?学生自然体会到,母亲比的不是花香,而是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就是浓浓的乡情!如此一来,通过文本的补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本文的真情。

(2)其次是文章的意境描写透露着“情”。《桂花雨》一文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摇桂花”。这里创设的文本意境,也需要我们要好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两个“帮着”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动作的演示,再现当时“摇桂花”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情和趣。“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两个“落”字既是兴奋,又是喜爱。此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桂花纷纷扬扬落下来的情境,也可进行教学拓展,让学生回想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并说一说,通过情境的再现、言语的交流,体会作者内心的感情。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描写的是“用桂花”。其中“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是学生悟情的重点,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全年”是什么意思,桂花香真的能全年都飘散吗?“整个”说明什么?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桂花香的浓郁和持久,以及对桂花制作成的各类制品的喜爱。同时通过想象和对话交流,让学生再现桂花香沉浸的各种情景。如此一来,文本意境描写所蕴含的真情便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

2.教师的“情”。

如何把握《桂花雨》一课的情感基调,首先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感情丰富和内心细腻的人。我们只有具备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较为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一定数量的阅读积累,才能与文本进行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所包蕴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创作心路,才能对文本进行深层拓展和二度开发。其次是语文老师要懂得与文章作者进行跨时空的感情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呢?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对课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更重要的是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要读出喜爱来;“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气味就差多了。”要读出可惜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要读出激动和兴奋来;“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要读出满满的幸福来;“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每到这时候,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要读出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总之要通过朗读来把握作品感情基调,才能得到教育,受到感染。

3.“情”从何来——乡愁。

《桂花雨》一文的作者琦君(1916-2006),原名潘希珍,现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大家。1916年7月24日生于浙江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2006年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无论身处何地,总有一股浓浓的乡情割舍不断。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而且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乡愁。

4.“情”到何处——桂花雨 。

作者自1949年赴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故乡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不但未曾渐行渐远,反而越发激起思乡情愁。所以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中秋时节,作者就会想起故乡幽幽清香的桂花和“摇桂花”的童年乐趣,现在与过去的时空交替浮现,童年的欢乐与淡淡的乡愁融为一体,正是缘于这样的构思,本文才产生了如此震撼人心、令人沉湎不已的艺术魅力。

二、关于语文的“知”

语文的“知”,即语言文字的运用与积累,也就是语文的工具性。

1.字词中的“知”,关注运用和积累。

《桂花雨》一课,既是情感丰沛的好文章,又是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的好范本。根据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词句特点,我们从课文中精心提炼出两组词语:糕饼、尤其、新鲜;谢落、吩咐、挑拣。在学生正确读写之后,对其中的“尤其”“吩咐”“挑拣”三个词进行有目的的字词训练:

首先是在换词中领悟用语的精准性和多样性:我们把第一组词连成一句话读一读,“尤其”能换成别的词吗?此时学生不难得出,可换成“特别”“十分”等,接着追问此处为何用“尤其”,而不用“特别”或“十分”呢?通过原文的朗读和换词后的朗读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运用的精准性和多样化。

其次是在对话中领悟“吩咐”的用法:你我之间,谁可以吩咐谁?——老师可以吩咐我。在家里,谁可以吩咐你?——爸爸、妈妈和长辈。你又可以吩咐谁?——我可以吩咐比我小的。在这样有趣的对话中,引导学生领悟“吩咐”的用法,避免了枯燥无味的字面理解和分析。

再就是在语境中辨析“捡”与“拣”的用法:教学这两个字的用法时,我们要注意创设一定的语境。如选择题:①老师从地上( )起一根粉笔。②老师从一堆粉笔中( )起一根来。这两个句子中括号该填哪个字?因为教师提供了语境,学生很快就得出答案,并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拣”是从许多东西中挑出来,而“捡”是拾起的意思。

2.言语中的“知”,实时对话和练笔。

最后,我们把乡愁浓缩为一句话:桂花还是故乡的香。“你作为海南人,当你有一天离开故乡,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你仿照写几句话,表达乡情。”仿写:( )还是故乡的( )。

学生写作、交流后,挑选部分写到黑板上,然后又在每句后加上分号,形成了一首别有韵味的小诗,又叫学生给诗取题。如此一来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总之,在《桂花雨》一课中落实“情知教学”,并非把文本的“情”和“知”单独地割裂开,也并非是教学的两条平行线,而是“情”中有“知”,“知”中有“情”,两者交叉融合,真正体现“情知教学”的核心本质。

猜你喜欢
桂花香桂花乡愁
桂花
八月桂花香
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0
永远的乡愁
心声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28
乡愁
科教新报(2021年24期)2021-08-25 02:37:19
做桂花糕
小读者(2021年2期)2021-03-29 05:03:12
风吹桂花香
歌海(2021年5期)2021-01-01 09:10:58
九月的乡愁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6
桂花蒸
打桂花
仙乡画境桂花香
红土地(2017年1期)2017-06-05 09: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