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市实验小学 刘顺泉
我,三亚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近三十年,和孩子们一起,时时浸润在语文的世界里,感受语文阳光般的光辉,阳光般的情怀和阳光般的灵魂,体会语文博大而丰满的精神。“阳光”一词正是我对语文的总结与提炼。海南省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刘顺泉工作室之所以用“阳光语文”,是因为我们工作室的成员来自祖国的最南端,真正拥有热带海洋气候的“三亚”和“陵水”。我们这里一年四季如春,阳光永远是那么灿烂,四季都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阳光”的应运而生,也就正是这样既契合了我们的语文精神,又与地域文化相吻合。
语文教学应该是以生命为出发点,教学的过程要依据学生的生命特征,遵循生命的发展和要求。“阳光语文”是通过遵循儿童特点,采用文本,通过“阳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将阳光相互传递,实现儿童生命需要的语文素养。其中的阳光是来自直抵内心深处的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阳光的学习内容、课堂语言、传授方式等,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阳光代表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天地间万物有了阳光的普照才光芒四射,缕缕阳光给予万物生命力,在汉乐府民歌中有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做一名“阳光语文”教师,要充满阳光,充满爱,充满期待和遐想,唯有爱的教育才能润泽、滋养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鼓舞下茁壮成长,我们的教育才有了希望,看到希望,正如看到光明,我们对教育才有了无限的憧憬。
“阳光语文”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发展学生潜在的优势,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为每一个生命的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一片绿地,拥有一片灿烂的阳光。阳光的语文,阳光的课堂,阳光的老师,阳光的学生,带给学生的是阳光的前程。阳光语文的宗旨就是立足教材,扎实双基,丰富思想,习得方法;立足课堂,发展思维,体悟生活,提高认识;立足生活,强化实践,发展语言,培养能力。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写方正端庄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教学理念,主要指语文教学要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培养具有学习力、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具有独立精神、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人。借助文本,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读写结合、主动体验和积累为手段,以指导读书探究、表情达意为抓手,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创新活力。
阳光语文是课堂上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语文;是胜不骄、败不馁的语文;是乐于分享、敢于表达自我、与他人和谐互助的语文;是充满活力、能释放孩子天性的语文;是教师能够根据教材设计开放性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多维表现自我的语文;是能够根据孩子不同阶段,设计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语文;是满足孩子学习需要的语文;是有孩子活动空间的语文,比如适当地让孩子或读或写或演或画,让课堂充满朝气,主动学习的语文;是孩子展现自我的舞台,是让孩子愉悦学习的语文……只要是传播真、善、美的语文,全是阳光语文。“阳光语文”主要是从“文字、文本、文化”三个方面来挖掘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内容。
“阳”字的本义在《说文· 阜部》中的解释是“ 陽 ,高明也。从阜,昜 声。”本义为山南面或水北面,日出时日光直射的地方。引申意思也泛指:太阳、向日的一面、南面、前面、表面、外在、明亮、温暖、鲜明、中午等意思。和阳光的对话,感受到的是光明、温暖、向上、力量。即使不用铜号和鼙鼓,即使是喃喃私语,那声音里也没有卑琐和阴暗,没有湿淋淋的、怯懦者的哀伤。
一个简单却厚重的中国汉字——“阳”,穿越历史,就这样以饱满的姿态出现在我们民族的文字里,沉淀在我们民族的文化里,沸腾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难怪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有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汉字是中国的脊梁!是的,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没有汉字,就没有在世界享有崇高地位的汉语和汉语言文化……而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汉字、汉语,感受汉字和汉语的美感,这就是我们身上扛着的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文本即课文,汉字以课文方式呈现在儿童面前,呈现着各样人物的品质与情怀,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善于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中小学生所需要的各种成长养分。借助文本,通过“阳光”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
阳光语文重视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分为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能力。以语言训练促思维能力提高,以思维训练促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使两者和谐并进。尽管在具体的训练中,两者可以各有侧重,但在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时,不可不启发思维,在培养思维能力时,不可不适当考虑语言训练,只有这样,我们的文本才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两种能力才能得到相互提升。
“阳光”一词,有温暖、明亮、健康、蓬勃、朝气等诸多意象,而阳光语文之“阳光”还应有照亮之意。照亮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让学生终身发展有质量,有温度,是积极向上的,是健康的。所以阳光语文更关注的是语文学科背后的人——学生,更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注入学生肌理的应该就是中国的民族文化。
一个人的语言文字学习史,发端在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的背后是文化,通过语言和文字传递文化,这就是语文的特质。身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有责任带领学生亲近语言文字,才能真正获得语文学习的真谛。
我们的阳光语文就是要构建阳光的课堂,快乐的课堂,小学生思维自由,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师生共生,一起挖掘文本内蕴,一起诵读经典,一起行走在字里行间,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倡导开放与合作,质疑与探究,开拓学生视野,使小学生语文学习真正达到融汇贯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体会乐趣,提升审美,达到语文艺术的陶冶,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信念,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让我们的语文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课堂里的我们都充满阳光,一起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强大魅力,践行习主席提出的文化自信!
阳光语文让教师对教研,有阳光般的热情;对学生,有阳光般的笑脸;对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有阳光般的能量。阳光的教师、阳光的学生、阳光的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阳光的色彩。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既是传道,就意味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以良好的语言、着装、行为礼仪与精神气质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健康的成长。由此要求我们的教师身上应该带着阳光的味道,芳香四溢。
苏格拉底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要它发光。”阳光语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光源”,使学生发光发热,激情四射。高山因阳光则增色,树木因阳光则生辉,花儿因阳光则开放,我们的心儿因阳光则温暖。阳光语文要有丰富多彩的阳光学习资源,要有温暖、友善的阳光学习氛围,要有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的阳光课堂管理,要能培育产生阳光效应的阳光思维,才能培养出充满活力的阳光少年。
阳光课堂是生活课堂,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阳光课堂教学就是让老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阳光般的生活中,营造温馨的阳光学习,让学生有阳光般的收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亲近每一名学生,关切学生的每一种行为,捕捉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展示学生的每一次成功。老师应该调整好学生的心态,找准学生的闪光点适当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自主的发表见解。使学生成为快乐的学生,自主、阳光的学生,使课堂成为阳光的课堂。
阳光语文,是充满激情,富有童趣的语文。小学阶段的孩子虽然懵懂无知,但是活泼好动,灿烂无比,有很强好奇心和求知欲。阳光语文真正关注的是孩子的这些特点,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因此阳光语文是充满激情的,而这种激情产生于教师把知识再一次燃烧,燃烧的过程既照亮自己,又照亮学生。
阳光语文,是充满爱心,富有情趣的语文。语文课讲究一个“情”字一个“爱”字。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妙趣横生的讲解,声情并茂的表演,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和视觉形象进入美好的意境,像阳光一样拔开他们心中的迷雾,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和探究的需要。阳光语文充满着人文关怀,激励、赏识、尊重和期待呼唤着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体会成功的喜悦。
阳光语文,是充满快乐,富有乐趣的语文。阳光语文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倾听,乐于表达。说者在讲述中强化逻辑、积累知识、寻求自信、训练表达、锻炼胆量,培养勇气。听者在倾听中自我反思、自我鞭策、取长补短、跃跃欲试。阳光语文提倡读写结合,让学生欣赏优美的作品,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内化吸收,应用于自己的习作,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具体是指学生读了一段或者一篇精彩文章之后,要求学生或对书中人物事情发表感受,或是仿写句段,或是续编情节,或是改写故事等等,可长可短,整个过程“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其乐无穷。
总之,一个人可以影响另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可以影响另一群人的一生,但这个人,在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面前,必须是真实的人,真诚的人,完善的人,阳光的人。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一个人!三千里路云和月,惟愿我的目光所及,成就我的教学境界!迎着晨曦,沐着朝阳,一个,一个,又一个,是七色光,也是七色花,一朵,一朵,又一朵,是七朵,也是无数朵。搭起了小语舞台上的七彩虹桥,连着你,牵着我,带着他,一起走在金色的阳光语文之路上,向着前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牵手阳光,灿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