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
艺术创作永远是一种虚构、臆造,没有它也就没有这门学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虚构也好,夸张也好,它们应当是这门学科潜在的属性因素。艺术美的呈现需要这个因素支撑,也只有经过臆造、夸张过后的艺术,它才会使人赏心、悦目,也能使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效果更突出,更鲜明,更动人。
一、夸张的定义
究竟什么叫做夸张,实际它是二度创作中惯用的创作手法,对事实的真实性有目的、有节制、有创造地构建并以增强最后感官效果的一种手段。其主要作用便是增强听觉或视觉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高尔基曾经说过:“夸张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就生活和艺术而言,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该比普通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也就是说,艺术要做到“更”字,那就不得不彰显夸张的手法,从而在整个作品中显出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的境界。
从艺术角度来说,鲁迅曾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夸张的方法是创造典型的一种方法,他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夸张了这人的特长。”也就是说,不论优点或弱点,人们更知道这是谁。所以,正确地运用夸张的手法,不是歪曲事实,而是更逼近真实。但夸张要求合情合理,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要塑造或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有任何不切实际的渲染,不能滥用夸张。就像高尔基所说的:“要调动夸张的基本法则,把现实放大地放映出来,用火光照亮模模糊糊的角落,使读者通过艺术虚构,看到他们生活这不很了解的东西,从而受到感染,醒悟起来,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
艺术创作经常要描绘人,但是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空间往往隐蔽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容易看清。这时,艺术家就需要进行夸张的艺术构思,把分散的生活现象集中起来,扩大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透视出某事件背后隐藏的涵义。例如,南宋画家马远有一幅非常有名的作品,叫做《寒江独钓》。画面本身只有一个鱼翁在钓鱼,其他部分基本没有物体,但就是这样一幅看似简单的画卷实际上更加与现实中的江面那冰冷、平静的画面感不谋而合。这种看似冲突、苍白的画面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它也更加能够表现出主人公在钓鱼时那不苟言笑、十分认真的画面感,这恰恰给了欣赏者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快感,也达到了作者马远最终的创作目的。
二、美术创作中的夸张运用
在美术的创作领域中,为了加强形态的表情和力度,必须把自然形象进行夸张变形。尤其是东西方对待艺术固有观念的认知和审美不同,从作品本身来看,其基本上都表现在对画面当中物体的神情、形态的极具夸张的构图上,使画面形成一种具有节奏、韵律构成的效果处理的造型观念。中国画突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中国画都很夸张,没有夸张的手法就烘托不出它特有的艺术意境。因此,其更加要求人们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欣赏作品的美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什么艺术门类的第三创作主体(欣赏者),用自身独有的角度和标准去审视作品,体会其意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常被用来表现高尚的气节、高尚的品质,是一种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象征,很多人都喜爱梅,也很擅用油画的表现形式去画梅。梅花的香韵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它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所不能相比的。然而,更为可贵的还是它的精神。梅花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傲雪凌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之魂。它没有蝶绕蜂拥的热闹,在寂寞寒冷的世界里,独自冲开冬的裂隙,即使这样,它也毫无傲意,依然是浓淡由它冰雪中,而梅花香自苦寒来。那珍贵的每一丝每一缕,都是从寒冷的苦中不断净化自己修炼出来的。
画梅的过程中,画者想要突出梅的神韵、品格、姿态,就必须充分拓展自己对梅内在精神和品质的想象和深情的体会,通过运用古人倡导的古、曲、疏等构思方法,借助夸张的手法,尽可能画出它的多姿多彩,或奔放、或潇洒、或瑰丽、或清逸,或充满层云磅礴、披雪怒傲、万花累累、生机勃发的傲骨和力量,或具有坚硬、刚强的壮美大气。而这些从画家手中描绘出的艺术精品中所透露出来的艺术效果,是在现实世界的梅花中永远不可能找到的。所以,画梅还必须与画梅人的品格相结合,画梅花的人有很多,真正能画出梅花灵魂的却少之又少,因为梅花的品质非同一般。能逼真画出花瓣、枝头来的叫画匠,也只能算是好画,而能画出花香、傲骨和灵性来的才叫画家,这样的作品才是艺术巨作。
三、木刻、素描艺术中的夸张运用
(一)木刻艺术中的夸张运用
在木刻艺术里进行构思创作,人们也可以采用夸张。众所周知,英国的格斯金不是用笔赋诗,而是用刻刀画,他的作品《大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画面没有人,連动物也没有,那雪下得很大,纷纷压在小屋上。鲁迅曾经说过《大雪》的凄凉和小屋的景致是很动人的。还说过,如此有力的表现,在木刻艺术中,还是新发现。那雪不是落在千山与万径上,而是堆积在小屋上,简直是要压垮它,里面的人却看不见,他悲苦的命运也就可以想象。从以上种种看来,电影、诗、画和木刻都可以夸张主人公的处境,从而揭示他(它)的心境,因此构思都有一脉相通之处,却又各有独创性,都为自己的题材服务,达到自己独有的美学效果。
(二)素描艺术中的夸张运用
学画的人可能都知道,所有画法中,素描是基础中的基础,它既是简单的又是很难的。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的一方面就是素描,而其他所有添家的东西都只是起辅助作用。”这种看似最简单的黑白体实际是所有门类的绘画艺术当中最坚实、最伟大的东西。它所描绘的不只是三维空间构成的形体,而是在二维空间围绕的面上对形体的观察与思考。它是通过在光的照射下所产生的物体表面自身由亮到深层次的色调变化,强调物态质感、量感,主次与空间的客观感应。一是客观的,强调严谨的造型,二是主观的,也就是要通过夸张等手法,处理画面中的结构形式,如点、线、面、黑、白、灰、明暗、色彩等要素组合。在表现形式上,人们要运用强弱、虚实、疏密和明暗等相互关系,组成不同的韵律和情感。
素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要解决画面的构图,将物体的形体结构、比例等问题确定到画面上。就在落笔的透视处理中,很多现象出现:同样长短,近长远短;同样大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浓远淡……而这些现象就是靠夸张的手法,人为地突出各类变化矛盾的组合与统一相协调均衡的关系,才能在结构和色彩的透视上,让含有三维的个体钻向二维空间的面里,使其在造型上突出一种焦点透视的立体效果。
素描的第二阶段主要解决形体、明暗、空间、质感和量感等问题。物体都摆放一处,在前后距离上没多大变化,加之光线产生在这些物体上的明暗效果又是很微弱的,而作画者又要处理好画面的各种空间、层次、前后等关系,而这必须也只有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进行合理的主观处理。离视点近的东西,亮的地方要很亮,暗的地方要很暗;远的东西,亮的地方要灰些;暗的地方不要画很暗,也要偏灰,就犹如看树和远处的山一样,离人们近,看得很清楚,颜色、明暗、都很清楚。但对于远边的山,人们看不清楚山上的树,连山的颜色看上去都偏灰、偏暗。当用各种不同曲直、粗细、软硬、长短等多方向重叠的排线处理明暗效果时,人们要借助线条所产生的动力、弹性的效果来表现物象的各种情緒、质感、量感、空间感和距离感等,从而把线造型的观念拓展为视觉经验的宽广领域。以线为中心围绕对形神关系和结构的认知,最终构成包含透视、形态、比例、光影、抽象以及设计等的学派和理论。
在素描画法创作最后时刻,人们应当从整体上来审视作品的画面效果。当然,在不完全摆脱现实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对作品中的主体部分进行适度的夸张调整,减弱画面中的多余细节部分,这样平衡作品会使画面整体更加具有统一性和协调感。由此可见,这种创作手法很明显地体现了画法与夸张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四、结语
为什么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呢?究其原因,人们发现,一切艺术品其实都是精神劳动的附属品,都是作者本身最真实想要抒发的东西,所以艺术这门学科是“最单纯”“最真诚”的学科。莎士比亚曾说过:“画格即人格,人品决定画品。”作品的成败关键在于是什么样的人来进行创作,艺术与文学创作都是如此,崇高的人格决定了一切。人之所以为人,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人格,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创作者的人格。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代表作也一定是他自身品德的完整呈现。所以,作为一个真正从事艺术的人,有美的心灵才会有美的发现,才会运用健康的心态进行夸张性的再创造;如果拥有一个空虚、丑陋的心,那么他必定是贫穷、狭隘的,这种所谓的艺术家其作品也必定是浅薄、庸俗的。因此,无论是感官艺术还是听觉艺术,美的夸张必定会成全佳作,而丑的夸张也一定会毁掉一部佳作。笔者认为,这便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需要每位艺术从业者一生遵循。
(通化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