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版画资源提升小学生美术素养的研究

2018-02-26 13:39蔡建惠郑敏霞
教师·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建瓯版画美术

蔡建惠 郑敏霞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102-02

摘 要:建瓯版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立足于本土,适应本土民俗,具有其独特性。因此需要明确版画资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意义,并研究改善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中掌握建瓯版画的脉络特点,体验版画艺术创作,增强学生图像识读、文化理解等美术素养,提高教学的效能,同时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自发地保护传承建瓯版画。这是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符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

关键词:版画;美术素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为世界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组成的,世界的本质就是多样化,而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才能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世界文化也才称其为世界文化。因此,地方本土特色文化作为本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传承和保护。做好这项工作,文化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众所皆知我国的深远历史与悠久文化举世闻名,而作为身处于广博土地的我国教育者,更应在大国情中立足于地方特色,做出符合实际,立足根本,具有地方人文关怀与特色、深入人心的特色地方教育。对此的理解,不可似懂非懂,新的概念的提出,首先应确立其真正含义,并思考其对当代小学美术课堂教育甚至整个教育过程的影响,以及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策略方式去实現这样的概念。笔者是建瓯的一位美术教师,建瓯市素以“闽国古都,八闽首府”而著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是一座拥有1800多年建县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化先进县(1992年撤县立市),笔者生于兹,长于兹,受教于兹,受益匪浅,同时也深感到有责任和义务为这片土地的文化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建瓯版画有一千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立足于本土,适应本土民间民俗的习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建瓯学生对版画了解相对比较深,因此将版画资源应用实践于美术课堂提升小学生美术素养,有可行性、操作性,符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基于以上观念,笔者在利用建瓯版画资源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提升学生美术素养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二、明确将版画资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意义

其一,应明确将版画资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意义。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促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进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如笔者在课程设置上建立了“家乡的古建筑”“家乡的戏曲”“家乡的小吃”等有地方传统文化意识的内容,使将版画资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意义更加明晰。并将对于建瓯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版画教学计划。建瓯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丰富,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把建瓯优秀传统文化与版画教学相结合,注重本土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宣传教育,要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版画创作教学内容,将地方传统文化的教学纳入平时的教学计划中。并用建瓯丰富的人文历史引出学生感知的兴奋、认识的深入以及自发的思考,使之置于一定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情境中,从而让学生产生自发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来自个体的感知,是他人不能代替与强迫的,这种体验将会激化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感情,加深他们对优秀传统道德认知的主动性和稳定性,是进行美育的强大依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其学会关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其二,应为通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美术教育如字面意义上的“美术”与“教育”,其将美术与教育结合,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与其他基础学科一样,只是各自依照的内容不同。小学美术课堂上的教育相比较成人的美术教育会有充满童趣而不够灵活、前卫、个性化的特点,选材上需要教师的筛选与引导,内在上我们更应明确这样设立课程的意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潜移默化地浸润、融入课堂教育,而并非单纯表面的知识技能教授。我们应做到的则是将文化知识化,回归传统文化传承本源、探索文化精神认知的途径,这将是实现融合小学美术教育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的长久任务。

这样的美术课堂教育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生活热情,让其真正地了解家乡的文化与历史,并引出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识与思考,同时提高其美术技能。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利用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情境创设的资源,增强教学实效性。

而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应如何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教学的方式,遵循文化渗透的规律,增强学生的学习与反思能力,提高教学的效能。再有就是强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的教育理念,更深入地探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情境与精神文化情境的创设途径,并拓展学生实践活动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生活体验及地方文化体验等,这些都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任务。而实际上很多学校已经开始了探索,正如校园文化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情境的结合、中国传统诗书画与课堂教育的实践等,均为对融合一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成功探索。

三、掌握建瓯版画的脉络特点,提升小学生图像识读、文化理解美术素养

版画是在绘画艺术和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始于隋,行于唐,扩于宋,精于明,衰于清。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国版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安派版画是其代表之一。建安版画曾有两个雕印中心。宋、元时书坊多聚集于建安县(今建瓯市),入明后渐衰,书坊中心为建阳县(今建阳市)所取代。不过,这两处所刊版画,风格无异,故统以“建安派”名之。建安版画自清代衰微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又重新焕发活力。当年,全国著名的版画家杨可扬、郑野夫等人曾到林木资源丰富的闽北创办过“抗日版画社”,他们以木刻艺术为武器,进行抗日宣传,同时也带动了当地青年从事版画艺术创作,使当地的青年与版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2002年,建瓯市被文化部群文司授予“中国版画之乡”称号。通过了解建瓯版画的脉络特点,小学生提升了对建瓯版画的图像识读美术素养,唤醒了对版画艺术、对家乡的热爱,从传统的文化中理解、体会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以版画作为提升小学生美术素养的出发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文化理解美术素养,为其今后的人生、事业、从事艺术相关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四、激发学习版画的兴趣,提升小学生审美判断美术素养

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其中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属于美术基本素养,而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则是衍生素养。

由于小学生年龄与意识上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美术与版画的融合教育应突出趣味性——让学生感兴趣。也就是说,美术课堂中版画要以一种更加有趣的面貌呈现于学生的面前。这样的有趣不仅仅存在于形式上,更应该是在内容上表达的,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审美判断,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对版画的学习兴趣。

而推进版画进入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与目标指向则是让学生产生对优秀的建瓯版画的喜爱,而后增加其对版画的理解与身处于文化氛围内的立体感,最后发挥建瓯版画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对我们努力倡导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方式上不产生疏离感,而是发自内心地在版画学习中得到新的文化发展力量,继而真正理解并自发地保护传承建瓯版画。

五、体验版画艺术创作,提升小学生美术表现、创意实践美术素养

笔者认为,在版画教学中让小学生收集素材并体验版画艺术创作,是提升小学生美术表现、创意实践美术素养的有效方法。

其一,在版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收集素材。可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做好收集素材工作,并确定版画形式。小学版画为符合小学生思考与操作的特点与实际情况,一般选用黑白单色木刻、吹塑版画、纸版画、综合版画几个种类。多是引导学生从地方特有风俗习惯、人文精神、名人轶事、风景建筑中吸取营养,尝试创作,最后以版画、藏书票或小版画(26cm×26cm以内尺寸版画)的形式表現出来。

其二,在版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基本认识出发,以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为准绳,指导学生进行版画创作,从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最大价值与应用。

笔者认为依照这样的教学实践探究,阶段性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让其了解版画艺术创作与传统历史文化,能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育到自发地了解并主动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生出自觉传承与发展带动文化传播的意识。这样的教育结果才是我们利用版画资源、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真正目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2017年1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开新中国成立以来之先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六、结语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个体,民族文化进入校园,不仅得到了传承,而且得到了创新与发扬。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处理好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 进一步完善教学理念和方式,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 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7-9.

[3]赵婀娜,赵婷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N].人民日报,2016-09-14.

猜你喜欢
建瓯版画美术
版画作品选登
创意美术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建瓯警方成功规劝涉嫌跨境电信诈骗嫌疑人投案自首
福建:“建瓯锥栗”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
福州、建瓯和武夷山大气氮/硫湿沉降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