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岁月

2018-02-26 00:20刘长利
时代报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群众

刘长利

2018年12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向一位衣着朴素、略显驼背的老人,颁发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改革先锋”奖章、证书。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受表彰的100位改革先锋代表亲切合影时,习近平总书记转身握住站到身旁的这位老人的手,亲切地说着什么……

电视画面传到正在收看直播的河南省卫辉市,传到他担任党委书记的唐庄镇,传到他曾工作15年的狮豹头山区,看着电视上那个熟悉的身影,人们奔走相告:“习总书记跟吴金印握手了。”

狮豹头群众不由念起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歌谣:“现在生活好,老吴忘不了。”“吃着白面馍,喝着自来水,走着光溜路,想起吴金印这样的好干部。”

一些老年人不禁回忆起40年前,吴金印在山区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的往事。

向大山讨活路

1969年春的一天,新上任的狮豹头公社一把手吴金印主持召开了事关狮豹头山区前途命运的会议。

事先,他和班子成员爬山越岭逐村调研。尽管在之前的三年时间里,他以公社党委委员、团委书记的身份先后驻过三个村“蹲点”,对山区贫困状况有了深入了解,但这次广泛调研所了解的90%的高贫困率,还是让他大吃一惊。好在一个多月的走访,摸清了造成贫困的根源,理出应对的头绪,现在已到谋划拔出“穷根”的时候。

吴金印首先问大家:“北山旮旯里那个破财神庙,哪位去过?”大家面面相觑,别说见过,还从没听说过。

前段时间,跋山涉水搞调研的吴金印,曾在一个十分隐秘的山坳里意外发现一座破败不堪的小财神庙,房顶已塌了大半。漏雨冲去了财神的半个脸,露出黄白的秫秸杆。财神站立不住,只好歪倒在碱土剥落的墙上歇息。庙门两侧斑驳着一副楹联,既有财神的凄清无奈,又折射出香客的牢骚不满:“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来拜,晚来拜,使我为难。”吴金印不由笑了,没见过如此寒酸的财神爷,给人办不成事,谁还敬奉你?怪不得断了香火塌了庙!想想也是,老百姓连肚子都吃不饱,哪有闲钱来供奉你?

吴金印建议大家去看看:“我相信,瞧瞧那个财神爷的寒酸样,再琢磨一下那副楹联,一定会深受触动。”

他提高了嗓音:“细想想,咱们就好比那个站不住的财神爷!咱们是吃着人民的小米,拿工资的国家干部。老百姓一年到头敬着咱,盼着咱给他们办实事、好事,可群众过得啥时光?吃水难、吃粮难、走路难,生活更是难上加难!想想群众受的苦,咱心里有愧啊!”

说到动情处,吴金印想起了池山村挑水摔断腿的徐锡全,想起了牛大娘饭碗里的糠菜团子,想起了小店河群众来回蹚水过河的艰辛……不由红了眼圈:“多好的老百姓,吃苦受累不吭声,只是咬牙苦熬。咱要是再不给老百姓下个囫囵蛋,把他们从贫困中解救出来,就会跟那个不办事的财神爷一样,不光被揭了脸皮,早晚也会落个‘断了香火塌了庙的结局!”

“我考虑了好长时间,不能像菜园里的辘轳—任由贫困摆布,咱们要不辱使命,带领群众向命运抗争,向贫穷宣战。我发誓:不把山里人碗里的糠菜团变成净粮食,变成白面馍,誓不罢休!”

“说得太好了,我们也是这个想法。”

“你就说咋干吧,听你的。”

“究竟咋样干,我先说个‘草案,供大家讨论。”看着情绪高涨的大家,吴金印说。

望着这个全县最年轻的公社一把手,大家心里是钦佩的。三年前,这个面孔白白的“小毛孩”来狮豹头报到时,没人想到他能干出些什么。可三年驻村期间,他先后帮靳庄、池山、小店河解决了吃水、用水难。这个26岁的年青人用满手老茧和风吹日晒的紫红脸庞,交了一份合格打卷,换来了山里人称赞:“中!”

后来人们才知道,吴金印本可以留在团委机关舒舒服服地“当官”,却自己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还有人知道,他在“嘴上没胡”的年龄就担任村支书,让董庄实现了粮食翻番、农林牧副全面发展,被县里树为“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班子扩大会上,大家围绕吴金印的“兴修水利,拦河造田,修路架桥,封山育林”的规划设想,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看大家统一了意见,吴金印声音铿锵地宣布:“我们要带领群众向荒山要水,向荒沟要粮,向大山要活路、要希望!”

一花引得百花开

一过农历九月,就是农村“场光地净挂锄钩”的农闲季节。吴金印选择到砂掌村“蹲点”,意在摸索荒沟造地、解决用水困难的经验,好以点带面向全公社推广。

農民出身的吴金印有深深的土地情结。刚会走路,就被父母带到地头。泥土给了他成长的养分,赋予他快快长大的动力。从那时起,田野里老牛耕作的姿态,父母劳作的身影,就定格在他的心里,也注定了他此生与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感。

“有了地,就能种粮食,群众就不会挨饿;有了地,就能种棉花,群众就不会受冻。”这是他如今对土地的理解。

荒沟被一段段分解到各个生产队。为了确保一冬一春完成造地任务,工地实行“两个六点一送饭”:早6点上工,晚6点收工,中午在工地吃家人送的饭。

寒冬天气,天亮得晚黑得早,人们起早贪晚两头见星星。“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仨月”,寒冷使人们增添了惰性,大清早谁不依恋暖暖的热被窝?活重,工期紧,个别人开始抱怨:“整天这样干,累死个人哩。”

“吴金印抓得太紧,不顾大家的死活呀。”

有人替吴金印鸣不平:“咱们累,可是有回报,造出来的地归咱。人家公社书记整天一身土一身汗,跟咱一起干,图个啥?造的地他一块也搬不走!”

“就是,人家老吴是‘戗面蒸馍送闺女—实心实意为咱着想,咱凭啥还嘟嘟囔囔有意见呀!”

大家逐渐理解吴金印的心思:如果不能如期完工,来年雨季被洪水一冲,所有的辛苦全部泡汤。

消除了误解的人们干劲倍增,施工进度明显加快。

经过一冬一春的大干苦干,造地工程奇迹般完成。砂掌大队通过在河沟里券洞造田,将一沟乱石滩变成了平展展的良田。

村里几位老年人之前听说吴金印要在河沟里造地,十分纳闷:河沟自古都是流水的地方,在沟里造地,水该往哪里流?

他们到造地现场仔细查看才恍然大悟:原来吴金印用的办法叫券洞造田。在河沟正中间纵向挖一条深沟,在深沟上面用石头垒券,让水从地下的券洞里走,然后在券洞上面造地。从其他地方弄来黄土垫成一米厚的耕作层,种啥庄稼都中。

老人们用拐棍指指点点,夸赞这个办法:“巧得很,妙得很,走水、造地两不误。咱们祖祖辈辈都没想过的事,硬是弄成了。这个老吴不服不行!”

他们不知道,为了这个“券洞造田”,吴金印走访了多少群众,多次拜访过水利专家。

吴金印一鼓作气,又带领大家修明渠暗渠,将狮豹头水库的水抽引过来,解决村里的吃水难题,有能让新造的地浇上水,还通过转山渠把水引上山坡,使坡上的旱地变成了水浇田。砂掌大队一下子多出了300多亩水浇田。

来年砂掌村大丰收,粮食总产量由原来的六七万斤,猛增到30多万斤,由过去靠吃国家的统销粮,转为向国家交爱国粮。不光让砂掌群众的生活大变样,也让其他大队看到了希望。

砂掌大队的胜利让吴金印十分满意:群众吃水用水困难得到解决,荒山植树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是券洞造地效果很好,为之后在沧河全流域实施改河造地积累了宝贵经验。

吴金印及时召集各大队干部到砂掌大队参观学习,要求他们“不管想啥办法,只要能解决群众的困难都中”。

由此,全公社各大队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或找水引水,或修田造地,或绿化荒山。加上公社成立了专业队,专啃修路架桥之类的“硬骨头”,全公社掀起了“改造山河、为民造福”活动高潮!

“不能让水困住”

吴金印在全公社发起大面积找水引水活动。

不知从何时起,“旱魔”一头扎进狮豹头山区,“贫瘠”追随而来之际,还带来了孪生兄弟“贫穷”。

在狮豹头,百分之七十的村被水所困。种地全靠“望天收”,不少村担水要往跑五六里,个别村甚至要跑十几里。用“吃水贵如油”来形容绝不夸张。在个别严重缺水的村子,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结婚,临终前“怕阎王爷不收”,最后再洗一次。

无奈的山里人只好认命:板凳上睡觉—难翻身了!

吴金印不信这个邪:“咱们有一个脑袋两只手,说啥也不能让水困住!”

因为水,吴金印寝食难安;为了找水,着了魔一般。他跑遍山里的沟沟岔岔,只要听谁说哪儿有个泉眼,立即翻山越岭去查看。“山大压不住泉水,牛大压不死虱子。”他特别注意从民间谚语中吸收养分,“两山要亲嘴儿,必定有大水儿”,按照这个思路,在两座山头贴得很近的地方的确找到了水源。

实在找不到水源的地方,只能打旱井,千方百计把雨水储存起来,“整存零取”为人服务。这是他之前在池山驻村时的成功实践。那一年,他孤身奋战打成了一眼能存储五六十担水的旱井。其他村“比葫芦画瓢”加油干,两三年的时间,全公社打了两千多眼旱井。

除了亲自找,他还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围绕“水”字,做足文章。几年下来,归纳出四种办法:

找水。一是掘山泉。二是找暗河挖潜流。

蓄水。凡能找到的水源,或修蓄水池,或建小型水库,千方百计把水储存起来。

引水。将贮存的水通过新修的转山渠,或引到村里通自来水,或者引到田间用于浇灌。

提水。用高扬泵从水库抽水上来,通过水渠将水送到附近的村庄和田间。

其中,修转山渠最艰难,转山渠顺着山形地势盘盘绕绕几十里,使沿途十几个村和几十个自然村受益;“长藤结瓜”最为巧妙,用转山渠将各个村的蓄水池串联起来,如长藤上结了一串瓜,名字生动,非常实用。

一系列综合措施成效惊人,不少村用上了自来水,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凡是解决了用水难的地方,粮食大幅增产,老百姓生活大变样。

激战棋盘山

造成山区贫困还有一个主要原因:人多地少。

别无选择,那就向荒山荒溝要地!山区有的是荒沟,如能把穿越狮豹头几十里的沧河滩造成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973年10月16日,是狮豹头人难忘的日子。

“沧河大会战誓师大会”在棋盘山下的沧河滩举行。会场周围彩旗飘扬,“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凿洞筑坝改河造田”等巨幅标语格外醒目;高音喇叭传出的激昂革命歌曲,让人们血脉贲张心潮激荡。肩扛铁锹、钢钎、大锤等工具的人们,从一个个山窝窝里走出来,正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汇集。

为了“誓把河山重安排”,吴金印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做好了开工准备。为了解决工程所需的资金问题,公社办起了机械厂、罐头厂,还建立了搞劳务输出的工程队……为落实宏伟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吴金印以工程指挥部指挥长的名义出现在这里。他深情地望着面前站立的精壮太行儿女:多少代山里人凭着“靠山吃山”的最原始理念,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他们靠什么立足?靠的就是顽强坚韧与困苦抗争的精神!

“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咱们要向大山开战,向沧河滩叫板,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改变吃苦受穷的命运。”吴金印在心里默念着一会儿将向乡亲们宣布的动员令。

望着眼前一支支精神抖擞即将出征的劲旅,吴金印仿佛站上了点将台,放开嗓门,开始点名:

“羊湾大队!”

“到!”

“小店河大队!”

“到!”

“砂掌大队!”

“到!”

……

“到!”“到!”“到!”山谷里激荡起铿锵有力的回声。

点将的嗓门洪亮,回答的声调激昂。每一支队伍在应答时,人们都会挺一下胸膛。

吴金印的手掌猛地往下一劈,周边骤然响起震耳欲聋的炮声:“轰”“轰”“轰”!

这是向贫困宣战的怒吼!

这是向艰难冲锋的集结号!

沉寂多年的群山沸腾了!

狮豹头人民的心沸腾了!

吴金印第一个拎起大锤,义无反顾地扑向了大山。

在他身后,卯足了劲的人们拎着工具,如同端着钢枪的战士,呼啸着,呐喊着,潮水一般向棋盘山扑去。

选择在羊湾开战,吴金印经过了深思熟虑,如能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就是一块“大肥肉”—在河滩造出近600亩地,也为在整条沧河滩造地开个好头。

凿通棋盘山,是整个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

按照施工计划,从山两侧同时往中心掘进。凿穿山洞后,让夏季的洪水乖乖按照人的意志从洞里直接穿过,不再绕羊湾那个巨大的C形河滩,之后就能在腾出来的河滩里实施填土造田。

先打出炮眼,再装上炸药,把石头崩碎后运到洞外。没有任何机械设备,人们只能凭“精卫填海”的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一锤一钎地苦干。在坚硬的山体上打炮眼谈何容易?八磅大锤砸在钢钎上,震得虎口发麻,再一锤砸下去,锤头与钢钎会撞出火花。倔强的山里人非要试试看:是石头硬,还是钢钎硬;是石头顽强,还是人的意志顽强!

锤声叮当,炮眼在一寸一寸地艰难延伸。

吴金印豁出来了,他和公安特派员侯宝群、团委书记孟双喜组成“一盘钎”。面对坚硬的山石,他抡大锤时瞪大双眼,咬紧牙关,像一个怒目金刚,随着一声从胸腔里迸发出来的“嗨”,大锤又准又稳又狠地砸在钢钎上。吴金印一面抡得大锤呼呼生风,一面对其他小组喊:“咱比一比,看一看,看谁打得锤最多!看谁打得炮眼深!”

山里人不服气:俺长年累月与石头打交道,整天掏大力干活,难道还比不过在平原长大的公社书记?

“老吴一口气能打上千锤,他那个组打炮眼一天能打一丈二,比咱整整多了三尺!”消息在工地上不脛而走。凿洞现场展开了劳动竞赛,霎时锤声叮当,石渣四溅。

起初洞内弥漫着呛人的石粉味,后来变得雾气蒙蒙。从人们身上蒸腾的热气不断升腾到洞顶,又凝结成水珠落下来,与人们身上的汗水重新凝结在一起。

吴金印和大家一样,挥汗如雨。汗珠流到眼里,把眼睛蜇得通红,擦汗已无济于事,索性就不再擦。汗水顺着他的发际、脸颊流淌,流过脖颈、前胸、后背,再流过双腿,灌进鞋里,然后从鞋里漫洇出来,融入脚下的大地。溅起的石沫牢牢地糊在衣服上、鞋上。一挪动双脚,在充满灰白石粉的地方,就会呈现出两个明显的湿脚印,如同在大地上盖了两个显眼的“印章”。

轮到放炮时,大伙儿从施工现场撤出来,洞里边到处都会留下许多醒目的湿脚印。犹如无字的决心书,无言的宣言书。

等待放炮的间隙,大家互相瞅瞅,笑了:脸上,脖子上,衣服上,全都糊上了一层厚石粉。石粉与汗水融合在一起,人人都被涂抹上一层怪异的“浓妆”。

原本质地柔软的衣服,粘上厚厚的石粉,再经过汗水的浸透,变成了“水泥服”。不但穿起来分外沉重,而且密不透气,身体在其中闷热异常,汗流得越发多了。

“水泥服”有角有楞就像纸板做的,走起路来沙沙作响,如同古代战场上士兵的铠甲。如果大家保持不动,则像是一尊尊石头雕像。

吴金印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利用大家休息的间隙,顾不上清理满脸满身的粉尘,穿着沙沙作响的“水泥服”,到处检查进度和质量。

群众瞅见他,不由笑了:“你瞧咱们的吴书记,像不像戏里穿盔戴甲的大将军?”

“也像也不像,哪有这样灰头土脸的大将军!”

“就是,谁见过恁‘打锅的大将军?”

人群中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

小店河大队支书闫玉礼劝他,该歇歇就歇会儿,你这样玩命干,当心把身体累垮了。

吴金印笑了笑:“我又不是琉璃咯嘣吹的,哪有那么娇贵?”他心里清楚,调动群众积极性,是完成这个巨大工程的前提。“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干部是面镜,群众是杆秤。要想打好铁,先要自身硬”“咱不拼命干,咋能要求群众抓紧干?”

历经磨难,洞终于打通了。喜讯像鸟儿的翅膀乘着山风迅速传遍全公社。好多人过来瞧,无论男女老少从洞里出来时个个喜笑颜开:咱们的人赛似活神仙,两年多的时间,硬是把大山掏了个窟窿!

吴金印站在打通的山洞前,想起毛主席的精辟论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吴金印特意找到新乡地委副书记席光华,请他为羊湾洞题写洞名。

望着这个再三强调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而丝毫不提自己的公社党委书记,席书记稍一思索,提笔写下两组大字—群英洞,青年洞。

沧河改变了流动方向,将偌大的C形河滩腾了出来。吴金印不敢丝毫懈怠,组织更多人员投入到裁弯造地中。由于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又由于施工场地宽阔,便于展开大兵团作战,人海战术得以施展。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终于如期完成了新造近600亩良田的目标。

按照吴金印“地造到哪里,水渠就修到哪里”的设想,造地工程一结束,一大湾土地就成了自流灌溉的水浇地。

至此,羊湾大会战取得了彻底胜利。

300多口人的羊湾村,由原来人均不足一亩旱田,一下子增加到人均近2亩水浇地。每年可增产粮食50多万斤。由原来靠吃“返销粮”,变成上交“爱国粮”。自古贫穷的羊湾人终于过上了温饱日子。

无可争辩的事实让大山的人们坚信,大喇叭每天播放的革命歌曲绝对是真理: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转战沧河滩

吴金印又带着队伍移师北上,顺着沧河滩一溜往上,苦干实干,继续造地。

不断干,不断总结经验。造地涌现出“三面红旗”—“山岭的干劲,砂掌的速度,羊湾的质量”,从不同角度树起了标杆。

正面一带是狮豹头实施的最后一个造地工程。在这片开阔的河滩上采用的是改河、裁弯综合造地法。昔日300多米宽的沧河滩被一条顺水坝压缩成五六十米宽,作为夏季行洪的通道,腾出来河滩全部造成了地。“三面红旗”的做法在这里全部得以体现,无论是质量、速度还是人们的干劲都堪称最好、最高。

这里是继羊湾造地工程后的又一块“人造小平原”,也成为狮豹头人最爱驻足的地方,看一望无际的麦田,看山风从麦梢上掠过,形成一个个相互追逐的波纹奔向远方。如果不是群山的映衬,以为到了肥沃的大平原……不少人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造地大会战,几千人的劳动大军喊着号子,相互竞赛的热火朝天场面……

在多年持续不断的造地过程中,吴金印充分吸收群众智慧,逐步摸索出几种造地方法:改河造田(羊湾)、券洞造田(砂掌)、闸沟造田(山岭)、以及修顺水坝迎水坝进行改河、裁弯综合造田(正面)。

通过种种造地法,十几年间,在山区共计造田2400多亩。狮豹头人均增加了近三分地,而且大部分是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在土地极为珍贵的山区,这是一笔多么大的宝贵财富!由此狮豹头人民摆脱了贫困局面。

山里人说:“吴金印领着造的地,其实是一个个大粮食囤,装满了麦子,玉米,谷子,油菜籽……”

情洒太行

1980年6月的一天清晨,天刚麻麻亮,吴金印将行李夹在自行车后衣架上,把跟随他多年的洗漱用具和书本装进网兜,挂在车把上,悄悄走出公社大院。

吴金印一面走,一面向路两边看,15年了,他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15年来,这里的工厂、大桥、梯田、水渠、公路、涵洞……每一处都曾牵扯着他的心,承载着他的希望,每一处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瞅着昔日的沧河滩,如今的米粮川,他想:按照计划,再干一些年,全公社的滄河滩都会变成旱涝保收的丰产田。

望着远处那些被绿化过山头,他想:再干一些年,全乡的山头就会得到绿化,水土得到保持,土壤就会增加含水量,干旱缺水的局面会从根本上改观。

走在平坦的柏油路上,他想:再干一些年,还像以前那样逢山开洞、遇沟架桥,全公社的交通状况就会彻底改观。

……

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喝着大山里的水,吃着这片土地打的粮食,听着艮艮的山区口音,和群众朝夕相处。他觉得自己的血脉已经与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融合在一起,和山里的群众融汇在一起。15年,他已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

真要离开这里,那亲切的乡音,那山水特有的甘冽,山里特有的泥土味,乡亲们的浓浓亲情都会离他而去……

世上总是充满了机缘与巧合,当吴金印行至小店河时,天已大亮,与扛着锄头下地的闫玉礼碰个正着。

闫玉礼看见吴金印的自行车后座上绑着铺盖卷,吃了一惊:“吴书记,恁这是要去哪儿?”

在吴金印心里,阎玉礼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是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在工程建设中,阎玉礼是最善于啃硬骨头的突击队长,也是他最得力的左膀右臂,为了打通羊湾洞,他们曾是生死与共的兄弟……如今四目相望,不禁百感交集。

吴金印说:“我调走了,不在咱狮豹头工作了。”

“你咋说走就走,不吭一声儿啊?”闫玉礼一把抓住吴金印的自行车把:“这么多年恁吃苦受累,差点把命搭上,还不是为让俺山里人过上好日子?如今恁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俺心里实在不忍啊!”

阎玉礼的一双泪眼上下打量吴金印:身上还是那身补丁衣服,脚穿打了掌的登山鞋,绣着“为人民服务”的绿色挎包已经褪成土黄色,车后衣架上绑着打了补丁的破被子……这就是带领山区群众开拓幸福之泉,把糠菜团变成白面馍的党委书记的全部家当!

15年啊,吴金印为山里群众操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汗,他把整个青春献给了山区,如今下山,却不带走山区的一草一木、一分一文。

晨雾渐渐散去,清晨下地干活的人们渐渐围拢过来,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围了过来。闻讯而来的还有拄拐杖的老头、老太太。一会功夫,小店河的大桥边聚集了好多人。

“吴书记,恁不能走啊!”

许多只手伸过来,有的扶住吴金印的车把,有的拽住他的车座。

70多岁的王智亭红着眼圈说:“金印啊,要不是你给俺修了这座大石桥,我们还得年年蹚水啊!”

几位大娘、大爷拽住吴金印的衣服泣不成声:“孩子,这些年恁为俺们山里人办了恁多好事,你,吃苦受累了。”

众人含着眼泪,异口同声地表达着心声:“俺舍不得恁走啊!”

吴金印眼看人越聚越多,在众人的拉扯中,他艰难地推着车子,努力往前走。

大伙跟着送行,有帮推车的,有扶行李的。一双双粗糙的大手,不断来拉吴金印的手。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双双泪眼相望,一句句心里话相托。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说一阵哭一阵。

吴金印停下脚步,说啥也不让大家送了。“父老乡亲们,别送了。谢谢大家多年对我的关照。抽时间我会来看望大家的。”

说着他冲大伙深深地鞠了一躬。

吴金印强忍眼泪跨上了自行车。他不敢扭头,不敢对乡亲们招手告别。他怕自己控制不住,泪水会汹涌而出,再也没有勇气往前蹬车……

身后,响起婶子大娘们抑制不住的抽泣,响起乡亲们一声声亲切呼唤。

吴金印使劲儿踩着脚蹬子,快速骑行着。太行山粗粝的风,夹杂着山里的泥土味道,带着沧河水的湿润扑面而来,又飞速流逝。犹如无数双挽留的手,试图抓牢他的衣角……

快要出山口时,吴金印停下车,回头深情地凝视着,太行山脉在他眼前呈现出全景式的画面,雄浑的山脊和沟沟岔岔显得更加壮阔俊美。

他冲着巍巍太行深深地鞠了一躬。

身后,乡亲们饱含深情的叮嘱,经过大山的放大和回声效应,显得更加雄浑有力,似有千万人在同时呼喊:

“山里就是—你的家,可—要—常—来呀!”

…………

其实,上面的故事只是吴金印当年带领群众与贫困决斗的几个小片段。在他调离山区几十年后,狮豹头人依然对这位“党的好干部”念念不忘,把他的功绩刻在了高高的太行山崖上。

2014年10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不能忘却的纪念”为题,推出吴金印特别节目。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饱含深情地说:“按照中国人的老传统,通常都是给逝去的人树碑,以怀念他的功绩。可是在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山区,当地的百姓为他们曾经的带头人吴金印立起了碑。在巍巍太行山的石壁上,这些石碑向世人,向后代子孙讲述了不能忘却的故事。

电视画面接着推出碑文:

搞工程留纪念群众不忘,为人民创大业万代流芳。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吴金印同志任狮豹头公社党委书记期间,带领山区人民艰苦创业,改造山河,奋战十多个春秋,共凿洞六个,修大坝85条,新造水浇地二千四百亩,修小水库三座,蓄水池二十二个,提水站十三个,修砌盘山渠道三万八千米,扩大灌溉面积三千余亩,架设大桥八座,筑公路三十五公里,硬化路面二十余公里,栽树二十多万棵,办工商企业二个。

在这期间,他吃的是家常饭,穿的是补丁衣,和群众同甘共苦,使荒山野沟变成了米粮川。这样的好干部,功业自在人心间。对于他的高贵品质,群众崇拜他、仰慕他;对于他做出的成绩,群众拥护他、欢迎他;他带病坚持工作,大家关心他、心疼他;他下山走后,群众還不舍他、想念他。为表达群众对他的拥戴,特立此碑,以志纪念。

…………

从北京参加改革先锋表彰活动回来后,吴金印依然心潮澎湃。在改革先锋座谈会上,他深情地回忆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后,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受表彰的改革先锋代表亲切合影时的细节:“当时我就站到习总书记身边!”

曾多次接见过吴金印的习总书记亲切地拉着他的手说:“你还是老样子,一直没有变!”

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

“总书记那句‘你还是老样子,让我想到一首歌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参加座谈会的一位领导同志说:“习总书记说吴金印同志多年来还是老样子。我的理解是:不仅仅是吴金印同志多年来的容貌不改,还有他身上的精气神儿还是老样子;一贯坚持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没有变;多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没有变;多年来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务实作风没有变;多年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变;不贪不占、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没有变。

“你还是老样子,一直没有变!”

是的,无论是在狮豹头山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还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五四”农场、李源屯公社革故鼎新大翻身,乃至奋斗31年,把一穷二白的唐庄镇变成人民美满幸福的乐园、国家级经济发达镇。吴金印关注人民群众疾苦的痴情不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愈发坚定,始终不变。

(本文选自作者长篇纪实文学《太行金印》一书,该书即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群众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1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2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光影视界
不怕群众找我,就怕群众不理我
说说“难”和“易”
说说“难”和“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