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庆
一本本封面设计精美的图书摆满了我这宽大的书桌,总共是56部专著,2500多万字。这仿佛是书的高山,文的海洋,字的星空!
1990年3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太阳石之歌》。2018年4月,大象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56部专著《六十岁说》。28年里,他平均每年撰写89万多字,平均每月撰写7.4万多字,平均每年出版专著2部还要多。不,远远不只这些,他还有18部专著已经脱稿,等待付印。
更难能可贵的是,28年间,他获得各类奖项196个。他的《新城美韵》一书的附录里,对他所获奖项作了详细记述。
他是郭进拴,笔名智泉,河南省汝州市人。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一级作家,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湛河大决战》《鹰击长空》《洪河滚滚》《无品乡官》《大潮风流》《观音菩萨传》《鲁慕迅传》等专著,多篇(部)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并获奖。
郭进拴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不算长,却取得了很多人难以企及的成绩。那么,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秘密是什么呢?
从他文学创作的历程来看,笔者以为,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绩决定于:他有许许多多朋友,遍布乡村社区,遍布机关厂矿,遍布省内省外,成为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使得他塑造出一个个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他具有独特的艺术发现,得以创作出一部部富有创造性的专著;他具有创新精神,观察到了别人未观察到的美,发现了别人未发现的更高层次的美,他运用突破性的表现手法,因此他的作品才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奖项。
本文结合郭进拴的创作历程,深入解读其文学创作技法。
聚材,即聚集、积累材料,从而将其转化为写作素材。这是整个文字工作的基础,也是写作活动的起点。
聚材问题,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曹植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他是贵公子,他从老百姓的街谈巷议中采撷写作所需要的材料;他认为马车夫敲着车辕唱的歌子,可以和“风”“雅”相和。他注重搜集下层人民的生活材料,他的创作业绩十分突出。
秦牧说:“我常看到有些文学青年的文章,文字不错,但是他并不能写多少文章,因为没有多少材料好写。写一件事,他不善于联系许多事物,产生许多联想,当然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就好像一个厨子,没有材料好下锅,煮来煮去就是那些东西,搞不出什么精美的食品。”
聚材多少,聚集材料质量如何,关系到作者写作水平能否发挥,关系到写作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能否写出读者爱看的文学作品。
郭进拴便是聚材的高手。他的专著中运用了聚材的多种技巧,即观察法、体验法、采访法和看书学习法。
观察法,是用眼睛去看。应远“观”近“察”,应养成习惯,时时注意。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现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中发现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
俄国作家契诃夫认为:“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
观察,的确相当重要。
全面观察法。此法即对事物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地观察,然后对其描写、叙述,将其真实地表现出来。
如郭进拴在《鳌头巨变》中的描述:“在一处歌舞表演场地,那踏节的盘和鼓已经摆好,舞人从容而舞,形舒意广。她的心遨游在无垠的太空,自由地远思长想。开始的动作,像是俯身,又像是仰望;像是来,又像是往,是那样的雍容不迫,又是那么不已的惆怅,实难用语言来形容。接着舞下去,像是飞翔,又像步行;像是屹立,又像是倾斜……”
重点观察法。此法即对同类事物中重要的或主要的部分进行认真地观察,加以描述,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郭进拴在《焦山村美韵》中的描述:“河边,有几位灵巧俊美的村姑在洗衣服,一群白鹅、白鸭在戏水,河水散发出清新湿润的气息,石桥、碧波、垂柳、翠竹、白杨,和谐地构成了典雅的诗情画意……”
对比观察法。此法是对某事物相对比较地观察,然后将其結果予以描述。
如郭进拴在《月是故乡明》中的描述:“昔日王侯沐浴池,今朝人民浴温汤。历代君王后妃频繁到此只是为了享乐散心,并无一个认真开发建设温泉,让布衣百姓享用。所以直到解放,这里除有三个‘破池和一些传说之外,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在此兴建了省工人疗养院。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政府也先后在这里扩建和修起了市、镇、村级水疗院、所、站。现在的温泉镇成了广大人民群众休憩疗养的地方,人民真正成了温泉的主人!”
体验法,即用全身心去感受事物,不仅是看生活,还要沉在生活之中。作家的创作是对生活体验的美好回忆,体验是聚材的一个重要手段。郭进拴在创作中运用的体验法表现在经历实事法、亲耳所闻法和切身感受法。
经历实事法。此法是他将亲身经历的实事予以描述,真实地再现生活。
如郭进拴在《命运·风雨兼程》中的描述:“一次我从事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屈江北到洛阳地区开会时,专程到工地看我,当他看到我衣不遮体,几个月不洗澡,我们正说话,身上的虱子满身跑,用手一抓一大把。屈老师看着这非人的生活,脸一背流下了一串热泪,最后我们师生抱头恸哭了一场……”
亲耳所闻法。此法即作者将亲自听到的实事加以描述,展示给读者。
如郭进拴在《说说我这六十年》中的描述:“有一天,关庙大队第一队的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领着有病的老婆到镇上找我,他说:‘孩子,老叔的责任田叫干部们强行没收了,你婶子又有病,以后我可咋过呀?我一怒,当即拉着他来到邮电所,自己掏钱,给省委刘正威书记发了一封加急电报:‘我的责任田被队干部强行没收,乡村干部都不管,没法活了,盼救命。”
采访法,即调查、访问,这是一切新闻工作者及文学创作者的基本功。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理由说:“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奔跑。”他还说:“写报告文学要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采访法是行之有效的聚材方法之一。郭进拴运用的采访法,主要表现在调查和访问。
调查法。此法是作者亲自深入生活了解所需要的情况,将其描述。
如郭进拴在《走进大别山干部学院》中的描述:“五天的大别山体验培训,我所有的疑问都有了圆满的答案。大别山之行不仅解开了我的疑问,而且还取得了五大收获:一是懂得了大别山之大……二是发现了大别山之美……三是领悟了大别山的精神……四是感触到了大别山之魂……五是找到了大别山之实……”
访问法,此法即作者将拜访他人及其谈话内容予以记述。
如郭进拴在《羊年马街书会奇观》中的描述:“‘我是第三年来马街书会,不算新人,但我今年带来了7名大学生新艺人来赶会献艺。从登记情况看,今年首次来赶书会的老艺人也特别多。交流中,两年前毕业于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的郭云凤开心地告诉笔者……”
郭进拴几十年来不辞劳苦,勤勤恳恳,无比敬业,像报告文学作家理由说的那样,不停地奔跑。他奔跑于田间地头,奔跑于矿山车间,奔跑于政府机关,采访了无计其数的农民、工人、干部、企业家,聚集了数不胜数的生活素材。
此外,郭进拴不仅向社会学习,还博览群书、阅读报纸、查看有关档案,搜集创作所需要的材料。他将观察法、体验法、采访法、看书学习法等多种聚材技巧,在创作中运用自如,游刃有余,让读者得到了阅读上的极大满足!
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像建筑物那样的内部组织和构造。我国古人习惯地把对篇章的谋划、结撰,称为结构或布局。
聚材解决了“言之有物”,主题解决了“言之有理”,仅仅解决这些问题还不够,还要把一大堆零乱的材料有序编排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不解决好,就会前功尽弃,就形不成文章。
结构布局的任务是什么呢?是寻求最佳的表情达意的“表现形式”,即沟通主题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沟通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共振”的最佳形式。
郭进拴安排文章结构主要运用人物法、物体法、事件法和题眼法。
人物法是用某个人将写文章所需要的全部的零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他(或她)推动情节的发展,成为事件的纹理,成为这个整体的脉络,成为这个整体的线索。没有这个线索,这个整体就无法存在,这篇文章就无法形成。
用“我”法。此法用“我”作为作者的代称,贯穿有关材料,布局成篇。让作者显露于它组成的结构之中,增强其亲切感,增强其感染力,增强其可读性。
如郭进拴在《说说我的母亲》一文中的描述:“我于1974年秋季经贫下中农推荐到离家18里的临汝镇上高中,母亲为我缝制了新被褥,棉花垫得极厚,总害怕把我冻着。冬天母亲又为我缝了黑土布新棉衣和窝窝棉帽。有一次,班主任王松寿老师摸着我的窝窝帽子说:‘真是农民的儿子,还保持着农民的本色啊!满教室的学生都望着我笑。我说:‘王老师,这帽子挺暖和的,您如果想戴,我也叫俺娘给你缝一顶。……”
主人公法。此法以主人公为线索贯穿所用的材料组成完整的结构,中心人物形象突出,感染力强。
如郭进拴在《风雨龙潭情》中的描述:“信用来到刚才的红薯地里,找到原先挖红薯的地方,蹲下身子,扒开土,又把两块红薯埋进了土层里。然后他站起身还在松蓬蓬的红薯地上面踩了两脚,就转身回到了破庙里。这时候,他的心里,就好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踏实多了,还觉得浑身轻松。”
次要人物法。此法以材料中的次要人物为线索将所要写的材料贯穿在一起,组成完整的结构。
如郭进拴在《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中的描述:“我那时候会唱样板戏,常常跟着收音机边听边唱。全村只要一开会,我就唱样板戏,小芳就张着嘴听;开会时我坐哪,小芳的眼就跟到哪;一散会,眼瞅着我不见了,她还在一直张望。我们村旁有一条小路,小芳好走这条小路,走着四下瞅,看能不能碰见我。一次突然听见‘这个小妮,你是看啥哩?只顾看,却一头撞到了我身上。小芳脸一红,跑了……”
物件法即用物品、东西或象征物作为组织情节、粘结内容的重要线索,将材料贯穿在一起,布局为完整的结构。
农具法。此法是运用农业生产中所用的一种农具作为线索,联结情节,结构为整体。
如郭进拴在《窑湾的水车》一文中的描述:“故乡的老水车旁,有一间老木屋,老木屋里住着一位老爷爷,老爷爷每天都看着老水车,老水车和爷爷一起变老,老水车的转悠声中,老爷爷的鬓角又增添了几丝白发。故乡的老水车,是岁月在故乡的田野里转悠着一首乡村人间的美丽诗篇……”
物品法。此法以贵重物品贯穿所用的材料,组织为具有文学价值的结构。
如郭进拴在《说说好友李廷怀》一文中的描述:“2015年12月14日,在郑州召开的第十四次上合组织政府首脑会议期间,《廷怀窑龙头杯》被指定为专用杯。会议,作为高端礼品分别赠送给24国元首收藏,一举得名而又闻名于世。”
象征物法。此法即运用表现某种特别意义的物品贯穿文中所用材料,布局成具有文学氛围的结构。
如郭进拴在《槐花香》一文中的描述:“我們都急不可耐地向槐花树跑去,用扎在长长的竹竿上的小铁钩将一枝花朵繁茂的小树枝折下来,捋下一把放进嘴里,一丝甜蜜溢出嘴角,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果人可以选择不长大,我愿永远停留在童年,一棵槐花树,简单的幸福。”
事件法是在情节比较完整的作品里常用的结构方法。它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将有关的情节粘结在一起,布局为完美的结构。
记事法。此法以曾经做的一件事为线索,贯穿有关的材料,组成完整的结构。
如郭进拴在《放风筝》一文中的描述:“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小时候,春天放风筝便成了我们鳌头村的一大风景。在天蓝蓝、云淡淡,风细细的日子里,走进阳光、走进春天,放飞藏匿一冬的心事……”
题眼法即用题目中最重要的那个字或最重要的那个词作为线索,统贯全文,组成完美的结构。郭进拴作品中题眼结构法用得较多的是动词法、名词法。题眼法在他的作品中产生别致的线索、吸引力,以及回想力。
郭进拴安排结构布局寻求最佳的表情达意的表现形式,将结构的技巧运用得多种多样,变化无穷,沟通了主题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沟通了论点与论证的内在联系,沟通了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共振,使文章的整体形象美观、动人,反映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描摹了事情的独异风貌,状写了事物的千差万别,呈现了人物的千姿百态!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增进了解、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工具。没有语言这个物质材料,文章就没有基础,深刻的主题、充实的内容、巧妙的结构就无从体现。
郭进拴运用语言的技巧主要是语言简练法、语言生动法和语言朴实法。
语言简练法是指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用尽量少的语言材料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使之含蕴丰富,精当概括,文约而事丰。
语句简短法。此法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为语句较短,比较明快,警策醒目,干脆利落,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表现力。
如他在《鹰城流韵翰墨香》一文中的表述:“他们的书法富有个性、大气、骨气、灵气、豪气、傲气、霸气、雄浑道劲、浑厚磅礴、苍劲古朴,在给人视觉立体感的同时,又不失淡雅清丽,笔墨饱满而又透气、虚灵、轻重、繁简、疏密、方圆、刚柔、收放等对立因素,和谐统一,新意迭出,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开阔舒朗而不失精密,气息娴雅,布白精妙。”
语言生动的具体特征是新鲜、活泼、形象。绵延百代的传世佳作,都具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丰富深刻的内容;二是生动感人的新鲜的语言。
郭进拴的作品语言生动感人,对于表现文章的主题,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对于吸引读者阅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形象法。他将此法用在作品中,使语言形象鲜明,叙事状物、表情摹景活灵活现,描影图形绘声绘色,让人们引起丰富的联想,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上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具体而形象的感受。
语言口语法。口语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磨砺中,在沸腾动人情景的感召激励下产生的一种极为鲜活生动的语言,具有通俗性、生动性、灵活性,表意准确、形象,状物活泼、鲜明,字字含情。
郭进拴作品中的语言形象、生动、活泼、鲜明,增强了吸引力、感染力和表现力。
语言朴实是一种语言风格,其特点是朴素自然,通俗易懂,本色优美,生动有力,是我国文风的优良传统之一。它要求在语言锤炼上下功夫,巧使妙用普通词语,显示出朴实生色,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语言朴实是最有真意、最有本色、最有实质的。郭进拴的作品中呈现出语言朴实之美。
抒情朴实法。此法让语言真挚、质朴、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且表意准确。
如郭进拴在《风雨龙潭》中的描述:”他和故乡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启迪着他稚嫩的心,吸引着他那富于幻想、好奇、多思的少年心。”
叙事朴实法。此法在叙事中突出显现为平铺直叙,无艳词丽句,语朴质美。
如郭进拴在《难忘家乡的露天剧场》中的描述:“但有一回正万叔演戏后,我跟他一块儿回家,金环来送正万叔,只见月光下金环含着泪对正万叔说,好好走吧,我不送了。虽这么说,可还是继续送。我就看见正万叔猛一回头抱住了金环,还狠狠亲了一口,蛮响。”
郭进拴作品中的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朴实,具有高深的语言素养和熟练地驾驭语言的功力,具有很强的语言表现力。
文学形象是作家主观情感特征和客现生活特征的统一,其中蕴含着作家的思想和生活的反映。塑造文学形象是创作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因为文学的任务是依靠塑造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艺术形象来完成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效应关系到作品的思想价值的表现,关系到作家的倾向和生活的本质是否会慨念化,关系到作品的主人公形象是否有感染力,关系到作品表现主题思想的任务是否能完成。李存葆说:“文学归根结底是靠典型形象站立的。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成就的大小,主要是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得如何。”
郭进拴的作品中,可找到突破塑造文学形象这个瓶颈的办法。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他主要运用人物肖像法、人物语言法、人物行动法及人物心理法。
人物肖像法。肖像描写应生描活化、穷形尽相,使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从而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肖像上体现出来,肖像描写重在“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如郭进拴在《闹洞房》中的描述:“只见一群仙女般的女子一字排开从新房屋里缓缓飘出,煞是好看!仙女头插绢花,耳坠金银,口抿胭脂, 面搽官粉,上身穿大襟缎子花小褂,下身着百褶丝绸拖地裙,人人笑容可掬,个个神情自然……”
人物語言法。此法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语气声态进行描写。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语言,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靠语言来表达,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基本的物资材料。
如郭进拴在《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中的描述:“小芳问我: ‘饺子好吃不好吃?我说:‘好吃。停了半个月,小芳又说:‘哥,今儿上家咱还吃饺子。还是小芳下一碗,我吃一碗。小芳看着我吃,比自己吃都幸福。她说:‘哥,你吃饺子也是好看的。你就是吃饺子的命。”
人物行为法。此法是描写人物在一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的动作行为。人物行为描写得好坏,决定作品的成败。行为描写成功,人物形象就可站立起来。它是刻画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手段。
如郭进拴在《打碟溜》一文中的描述:“陀螺呜呜响着,旋转着,舞蹈着,像一个快乐的精灵,得意洋洋。当陀螺用力打出去两两相撞时,发出‘叭的一声脆响,其势猛烈,有的被打出好远,一头撞死在墙角,人群中便发出哈哈大笑;旗鼓相当的陀螺,同时奄奄一息,在呻吟中慢慢死去;有的在地上坚定地旋转着,而反败为胜轮为下一轮的优先打手,赢得不停的赞叹和掌声。”
人物心理法。此法是描写人物在一定情景中所产生的内心想法、愿望、感触、联想、梦境、幻觉等思想活动,有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
如郭进拴在《月季湖观鱼》中的描述:“我在想,我们人类也许就是这类丑陋的鱼的变种吧?因为,美与丑永远是一种对立。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跟美过不去,甚至有一种仇视。与人相比,鱼的生命更短更脆弱。这时候我看到了月季湖里那条死了的魚,我发现鱼漂在水面,因用鱼网捞出,并未马上扔掉。我望着鱼的尸体,心生一种怜悯。”
景物形象法是对自然风景和社会环境中某些建筑、设置等进行描写。它包括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它是塑造文学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
自然景物法。此法是对山容水态、花鸟草虫、日月星辰、时令气候等可供人观赏的自然风光景象的描写。明代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可见,描写自然景物对塑造文学形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郭进拴在《火树银花不夜天》中的描述:“那上千种造型的礼花竞相开放,照耀着美丽的夜空。在一声声巨响下,一个个焰火像一朵朵艳丽多姿的鲜花,在黑色的夜幕下盛开,有的像美丽的菊花,有的像艳丽的牡丹,有的像倒挂着的金杨柳,有的像气势磅薄的金色瀑布……”
社会环境法。即对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地域风貌等状况的描写。自然景物描写呈现出风景画,社会环境描写呈现出风俗画。它是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客观依据和条件,可渲染气氛,增强文章的真实性,是塑造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如郭进拴在《红色首府的难忘记忆》中的描述:“作为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吴焕先带领突击队攻入北门,生擒伪县长,打开监狱释放了被捕群众,大别山区的第一个人民政权诞生了。此后,工农革命鄂东军转战于大别山区,并在柴山保开辟了鄂豫皖地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担任鄂豫皖边区领导人的吴焕先,领导当地农民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制定了土改文件,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再掀高潮。”
场面描写法。此法是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大大小小生活画面的描写。它要求写好动态,写好环境,写好色彩,为展开情节、烘托气氛、深化主题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作品具有生命力。
如郭進拴在《秋游中王庙》中的描述:“两条黑蟒蛇果然也被惊动了,突然而起,往山下奔逃。那条雄蟒蛇刚一下山,便被固定在地上的鐥刀割破了肚皮,疼得它一跃而起,窜了三丈多高,等它再落下地时,又碰到了其它鐥刀。锋利的鐥刀一下子将它的肚皮从头到尾割破了,雄蟒蛇瘫软在野地里死了。”
物体形象是文学形象大家庭不可缺少的成员,物体形象法是塑造文学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郭进拴先生运用的物体形象法表观在哪里呢?
白描物体法。白描是不设喻,少修饰,以“叙”代“描”,不着颜色,只以黑线条勾勒出物体形象。
如郭进拴在《访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中的描述:“进门第一间为正厅,摆有香案、方桌、椅子、纺花车等,靠右边的一间是卧室兼厨房,放置有床、储柜,还有柴灶等,李先念就是在这间房子里诞生的。”
细描物体法。细描是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全面具体、细致入微地表现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
如郭进拴在《参观徐迟纪念馆散记》中的描述:“走进纪念馆,一尊黝黑的徐迟先生的半身铜像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那雕塑经过雨水的洗礼,在周围苍翠欲滴的树木映衬下,显得是那么的神采奕奕,就连那脸上的微笑也似乎是活的一样。”
郭进拴至今仍然可娴熟地这用多种聚材技巧、安排结构技巧、运用语言技巧和塑造形象技巧。
张新玉在为他的新书《六十岁说》写的序言中热情赞扬:“进拴兄的这本新著……每一辑都有妙手剪裁,自成体系,读之如清风拂面,秀水透底,又珠玑并列,含英嚼华。”
陈向敏称:“郭进拴老师始终不放弃文学道路上的苦苦求索。文学梦是郭进拴老师的理想,理想使他微笑着观察生活,理想使他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苦心人,天不负……”
王长伟称:“细读他的作品,都有一种直面人生,横陈其概的感觉。写景状物,不吝华词,大赞大叹,尽情挥洒,言犹尽而意未酣,物已现却情未了!”
屈江北满怀深情地赞扬:“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惊天的事件,一波波扑面而来的改革大浪,一曲曲醒世喻人的和谐乡音,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生活画卷,一桩桩悬而未解的当代公案,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充满真情爱意的生活长卷和一个当代作家的审美观点和社会责任。”
文友们笔含热情倾吐衷肠,一字一句激起心底千层浪。郭进拴面对崎岖路顽强抗争,不屈不挠,锲而不舍攀登文山直前勇往。他的高产令人敬仰,他是文学创作者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