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条河,她滋润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这就是黄河。
有这样一条路,她穿山跨壑,路桥相连,与黄河并行,互相辉映,这就是沿黄公路。
她如黄河边上的一条绚丽的丝带,从北向南,蜿蜒而下,串联起了黄河沿岸散落的明珠,把黄河西岸的经济、文化、旅游融为一体,在这800多公里的旅途中,可领略榆林、延安、韩城、渭南4市50余处名胜古迹,自然、人文景色美不胜收,将成为中国的“一号公路”。
榆林>延安>韩城>溜南
登长城,它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去问道,它有关西道教圣地白云山。
若寻遗址,这里有“匈奴唯一都城遗址”统万城。
陕西最大“摩崖石刻群”红石峡。
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红碱淖。
从三四万年前早期智人“河套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隋炀帝杨广、明武宗朱厚照、清康熙玄烨等五位皇帝曾巡边于此。
从文学巨匠柳青和路遥、到报业宗师张季鸾……
黄土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
陕西的北部,比你想象的更丰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榆林自古位于边塞,大漠胡歌、沙场征战成为这片土地上咏叹的历史。古时吹来的风凛冽锋利,不便的交通、频繁的战乱给多少人带来了生离死别……而今,沿黄公路的开通,带来了千年前想也不敢想的通途。榆林市沿黄观光路北起府谷县墙头乡,南至清涧县任家山与延安市沿黄路相接,基本沿黄河西岸布线,路线全长415公里。广袤的土地上,有长城边塞之雄、黄土沟壑之奇、黄河峡谷之险、沙漠绿洲之胜。
榆林>延安>韩城>渭南
延伸观光路
在晋陕大峡谷延安市宜川境内,原本急促的黄河水流突然变缓南下。沿黄观光路延安段起于延川县范家洼,与榆林段相接,沿黄河西岸布线,经延川、延长、宜川3县9镇326个行政村,止于宜川舌头岭与渭南段相接,全长241公里。该路连接两条高速路(延安至延川高速公路、青岛至兰州高速公路),两条国、省干线公路(303省道延安至壶口旅游路、309国道),连接11条县乡公路。是延安市继210国道、201省道又一条南北大通道,是一条真正意义的生态路、观光路、致富路。
打通“无人区”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每一道弯里都有难关。
这里的黄河沿线悬崖峭壁,惊涛裂岸,岩石裸露,日酷夜寒,人迹罕至,而在这沿线建成高质量的观光公路,个中难度可想而知。
在沿黄观光路的宜川段,有28公里是顺着黄河西边悬崖开辟的新路,被大家称为“无人区”。这里原本没有路,无人居住,更没有网络和饮水。在该段每修一米公路,相当于要挖掉195立方的土石。由于都是悬崖峭壁,仅施工便道就修了270多公里,相当于延安到西安的路程。如今,昔日的“无人区”已成了行人观赏休闲的俏山美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沿着黄河,我们最深刻的感受是黄河文化的无穷魅力。
建成后的沿黄观光路将穿越“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秦晋大峡谷,连通延安境内的乾坤湾、壶口瀑布等多处世界级、国家级旅游景点。为了丰富旅游内容,延安市在伏寺湾、乾坤湾、壶口瀑布以南打造一线三园七景点。一线就指的是沿着黄河这28公里线,三园指设计建造的三个公园,七个景点就是根据黄河周边特点在七个地方设计建造的观景台,方便游客领略黄河文化,黄河风景。
面对沿黄观光路帶来的新机遇,延安市将着力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首选目的地、黄河自然遗产观光游览地、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地,促使文旅产业成为延安经济增长的新型支柱产业。
榆林>延安>韩城>渭南
韩城是个好地方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诗经》里的几行诗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梁山巍巍、大禹治水、开辟交通大道、韩王在此受封、民众安居乐业的画面。这是诗歌中韩城最初的面貌。
而今,沿黄公路的建成,将使这古老的美景盛况得以充分展示。
沿黄公路韩城段,坚持了公路建设与黄河风情、人文景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沿黄地段独特的地形地貌,实施以绿化、亮化、美化和文化为主的公路景观。这条观光路的建成,既让韩城到壶口的距离大大缩短,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又像一条绚丽的丝带,将党家村、龙门、司马迁祠、大禹庙、洽川湿地、朱德东渡黄河旧址、禹甸园、魏长城等48个景点紧紧相连。
韩城是黄河金三角地区,整个流域最窄的地方是龙门,最宽阔的地方,是姚家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眺望,黄昏时那落日的辉煌绚烂,将映照着天边的云彩与脚下的河水连接一起,形成水天一色、气象万千的美景。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仔细聆听,黄河仿佛在吟唱着一曲“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壮歌。
在韩城一家书院,有这样一副对联:山起水起人文起,钟声铃声读书声。这副对联很好地诠释了韩城的地貌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而更好地把青山秀水、人文精神快速而紧密地联结和融合起来的,将是沿黄观光路这条迤逦的彩练。
韩城是个好地方。当我们细细品味这里丰厚的历史文化时,我们忘不了那些默默奉献的建设者;当我们“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这里尽情感受山水之美、文化魅力与精神愉悦之时,我们忘不了筑路之旅上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普通劳动者所付出的艰辛。
榆林>延安>韩城>渭南
渭南 黄土塬边“鱼米乡”
从古至今,河与人之间,总有说不完的故事。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进入陕西境内,便一路南下,在渭南市流经100余公里。历史上,它宽阔的水域不仅滋养了岸边的群众,同时又因常常泛滥成灾,给人们带来苦难。
善治秦者先治水。进入新世纪,实施“治水兴陕”战略,对黄河西岸土地生态及其最大支流渭河相继进行了综合治理,使渭南黄河沿岸告别了洪水泛滥之虞。耕地恢复了,湿地出现了,泥水变成清水,各种珍禽也多了起来。
沿黄公路渭南段以打造最美旅游公路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绿色交通建设理念,使用太阳能和风能为沿线路灯提供电力,路边种植易生长、花期长的格桑花,沿途村庄墙面绘制成现代文化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首出自《诗经-关雎》的诗句,描绘的正是黄河洽川湿地的美景,形成了“万亩芦荡,千眼神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秦晋相望”的独特旅游氛围。
一曲华阴老腔,加上谭维维的激情演唱,使华阴名声大噪;而800余公里沿黄公路的完美演绎,也必将使其和沿途美景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