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安
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关注的头等大事,是当前最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洋县属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片区县和革命老区县,长期以来受交通瓶颈、信息闭塞等因素制约,全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较深。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选择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溢水镇垭蛤村作为联系点,开始驻点包抓。
溢水镇垭垥村位于县城西北36公里处,属于典型的山区地形,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全村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020亩,其中水田327亩。辖七个村民小组,截至2016年底,全村共209户、642人。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768元,约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28%,排名全县倒数第一。全村有贫困人口77户、229人,其中:一般贫困户65户213人,低保贫困户6户10人,五保贫困户6户6人,贫困发生率为35.3%。
2015年开始,县委办公室被确定为垭垥村的帮扶单位,派驻了驻村工作队,选派了一名优秀年轻干部任“第一书记”,帮助村上制订发展规划,因户施策结对帮扶。
突出问题
到垭垥村后,面对贫穷、落后的面貌,我进行了深深的思索,什么原因导致该村这么多年没有发展?什么因素制约该村群众收入一直处于全县末位?带着这些问题,我先后多次走访入户,和干部群众面对面、拉家常、谈心思,摸清了导致该村停滞不前的五个原因:
基础设施条件差。溢水镇垭垥村受地理位置限制,山高坡陡,村内道路交通、电力电讯等条件落后。2015年前村内仅有一条3.5米宽的通村路为水泥路,其它道路均为土路,不但崎岖而且非常陡峭,无宽带网络,电力线路老化,电压不稳、损耗大,村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去年,尽管先后协调中央彩票公益金等项目资金100万元,硬化村组道路4公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但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
主导产业发展弱。受地理条件限制,该村林地面积多,耕地面积少,人均水田面积仅0.5亩、早地面积1.07亩,大部分耕地“种在人收在天”、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现象长期存在。村内无规模化主导产业,村民生产经营性收入以水稻、小麦等传统作物为主,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青壮年外出务工。2016年该村成立2个合作社,但还未实质运营。
干部群众人心差。党员队伍老化,结构不优、素质不高。村内党员26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15名,35岁以下党员仅4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5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共4人,平均年龄58.25岁,“庸懒散软”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不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明显不足。尤其突出的是在低保评定、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公开透明不够,群众有抵触、有怨言,群众满意度不高。
村容村貌环境乱。因地理位置偏远、农户居住分散,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差,生活观念、生活方式落后,道路两旁杂草丛生,房前屋后垃圾杂物随意抛撒,环境卫生脏乱差。特别是村内危房、土坯房、闲置旧房随处可见,既影响村容村貌,又给村民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自我发展动能低。因青壮年劳力常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弱病残”等不完全劳動力,村民戏称“613899”部队,加之村内小学撤并,常居村内的约有268人,仅占全村人口的41.7%,且大多为60岁以上老人和学龄前儿童。这部分人往往满足于多年养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创新观念不浓、发展意识不强、致富本领缺失,“晒着太阳等扶贫”、依靠政府发钱送物、兜底保障的思想根深蒂固。
思路对策
垭垥村存在的问题,既是该村的个性问题,更是洋县大多数山区村存在的共性问题。如何借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最大的发展机遇,彻底扭转垭垥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全村648名群众不落一人地步入小康社会,是垭垥村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全县脱贫攻坚战能否取胜的关键。对此,结合垭垥村实际,我们以村“两委”班子建设为主线,以脱贫产业发展为主导,组建运行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全体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参与的“一社一会”(扶贫互助合作社和互助资金协会),协力推进“六项工作措施”,如期实现班子强、产业兴、群众富、穷帽摘、面貌美的目标。
一是协力推进党建引领。农村基层组织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削弱,问题根子出在干部身上。2015年,我们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结合七个全面过硬工程,认真剖析、从严整改村“两委”班子中的“庸懒散软”问题。通过整顿,班子的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原来遇到问题绕着走、见到利益抢着上,不敢担当、推诿扯皮、出工不出力等现象不见了,凝心聚力抓落实的局面初步形成。党支部书记原来一周难得在村上2天,现在每天都能在村上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整顿后班子首先从群众最关注的贫困户精准识别和低倮评定入手,把决定权充分交给群众。通过先后多轮走访、宣传、识别、评议、公示,最终确定了77户、229人的贫困户和6户、10人的低保户规模,特别是低保户的民主评定会,从上午8时持续不断开到了下午6时,参会群众代表自始至终没有1人提前离会,会场上气氛热烈、发言踊跃,在结果公布后,一位原本打算争个低保的大爷对第一书记说:“虽然这次把我没定上,但这个结果我服气。”正是这样的公开公平,农村基层组织的公信力、号召力才逐渐回归。
二是协力推进产业带动。产业发展是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基础。发展脱贫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长中短项目结合,必须使绝大多数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必须实施合作社带动发展。结合垭垥村实际及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已成立以村“两委”为主导的垭垥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吸纳贫困户社员77户,下设工程建设、种植、养殖、环境卫生整治四个小组,工程建设组主要承担30万元以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参与贫困户37户;种植组主要承担采叶银杏发展服务和柿饼加工,参与贫困户59户,已发展银杏127.8亩,其中贫困户96亩;养殖组主要开展养牛和养蜂产业,采取托养的方式,合作社集中采购牛犊和土蜂,委托村辖区内鹏盛养牛场和专人负责饲养,年底收益分成,联结贫困户67户;环境卫生整治组主要负责村内环境卫生的保洁和整治,参与贫困户18户。
三是协力推进金融支持。资金不足是贫困户自我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问题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个是动员贫困户积极申请小额产业贷,一个是组建并规范运行村级互助资金协会。要两条腿走路,符合小额产业贷政策的,动员采取贷款自我发展或带资入企方式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对不符合小额产业贷政策的,发挥互助资金协会手续简便、放贷灵活的特点,用互助资金弥补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难题。目前,垭垥村互助资金协会资金总额52万元,已发放小额产业贷款38户42万元。
四是协力推进政策宣传。扶贫政策有效入户落地一直是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中的难点。如何使所有扶贫政策都不打折扣地落到贫困户身上,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各级干部。从中省市县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看,贫困户不了解扶贫政策,主要原因还是帮扶干部不熟悉扶贫政策。对此,要发挥帮扶干部积极作用,对各级帮扶干部反复开展培训,促使他们掌握各项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一对一、面对面因户施策,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扶贫政策的落实率,赢得群众满意。要灵活宣传形式,通过小品、快板等艺术形式,用群众语言宣传扶贫政策,加深他们对政策的理解。要以脱贫攻坚各主责部门为主体,采取固定宣传、媒体发布、发放资料、集中宣讲等各种形式,力促政策落地。
五是协力推进基础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是提高群众满意度的最有效途径。为了彻底解决脱贫攻坚资金不足的问题,县上从国开行争取融资5.4亿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每村300万元,全面补齐村组道路、人畜饮水、村卫生室等方面的建设短板。要制订好规划,按照先急后缓、逐步解决的原则,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统筹整合好涉农资金,进一步撬动金融资金,把更多的钱投^到贫困地区,让非贫困人口也充分感受到脱贫攻坚所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全面提高“四率一度”。
六是協力推进村容整治。实施贫困村环境综合整治能有效改善贫困地区面貌,促进贫困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针对垭垥村环境差、危旧房屋集中的问题,今年在垭垥村开展了危旧土坯房集中拆除行动,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动员农户对危旧房进行拆除、改造,目前已拆除35户112间,有效改善了村内环境。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所有存在安全隐患、影响村容村貌的危旧房全部拆除改造。要探索集中养老模式,以组为单位集中建立生活点(区),采取镇村(财政)贴一点、子女拿一点的办法,让在家的独居老人、留守老人集中生活,相互照应,安度晚年。要发挥扶贫互助合作社的作用,建立长效机制,设立公益性岗位、环境整治岗位等,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参与环境整治,彻底改变贫困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