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全域旅游之“汉江模式”

2018-02-26 21:32胡煜程丽辉
西部大开发 2017年9期
关键词:陕南汉江古镇

胡煜 程丽辉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历史上与长江、淮河、黄河并称为“江淮河汉”。发源于秦巴腹地,流经陕南三市850公里。流域涵盖汉中、安康、商洛3个地级市所辖3区25县,占全省总面积的34%,总人口的22%。但是,汉江流域却是生态优越、人文独特的旅游资源富集区,紧抓陕西发展“全域旅游四大高地之一——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建设机遇,对优化提升我省产业结构、壮大区域经济,实现追赶超越目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资源优势

从旅游资源看,陕南汉江流域地处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融通道,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呈现“生物多样性、水源丰富性、文化多元性、民俗独特性”的特征。其旅游资源大体有4类:

一是优越的生态旅游资源。陕南汉水流域气候温润,山川秀美,生态多样,素有“秦岭氧吧”、“天然园林”、“生物基因库”等美誉,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水源涵养地。现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1处、国家森林公园14处、国家水利风景区6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6处。汉水两岸百万亩油菜花海、百万亩茶园、百万亩竹海、数十万亩橘园梨园桃园樱桃园,将这方土地装点得如诗如画、锦绣绮丽。近期发现的大巴山49处天坑更是震撼中外。

二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陕南汉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遗迹众多,内容博大精深。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从这里走出,造纸术鼻祖蔡伦长眠于此;商鞅在这里封君,四皓在这里隐居,李自成在这里秣马厉兵;秦蜀古道、商於古道连接南北丝绸之路……丰富多彩的历史遗存无不见证着汉水文化对民族融合与发展所作的独特贡献。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62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

三是淳朴多元的乡村古镇与民俗风情。陕南汉水流域的古镇民居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其建筑风格融秦楚巴蜀风韵于一体,呈现出秀美壮丽的独特韵味。如:宁强青木川、山阳漫川关、洋县华阳、旬阳蜀河、柞水凤凰等均是历史悠久、风情浓郁的商贸古镇。乡土民俗丰富多彩,赛龙舟、舞狮子、抢花灯等展示浓郁地方特色;油菜花节、茶文化节、陕南民歌节、赛龙舟节等节庆活动五彩缤纷。

四是丰富的红色革命遗存。陕南汉水流域是我国著名革命老区,是国内战争时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存有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9军浴血奋战遗迹及苏维埃政权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23处,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南郑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华阳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旬阳红军乡纪念园、商州北宽坪老区旧址、商南白鲁础苏维埃政府遗址等一批珍贵的红色遗存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些丰富而独特的资源,为陕南汉江流域发展全域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汉江模式

根据陕南三市资源赋存及地理分布状况,陕南汉江流域旅游开发拟采取“主轴+两翼+板块”模式,即以汉江为轴线,通过主要支流及陆路交通系统,将各中心城区、下辖区县和两岸景区、古镇、乡村、遗址等资源有机联结,形成大小不一、动静结合的若干板块。把散布于汉江两岸、秦巴山地的各类景点景区组合提升,打造特色品牌,释放综合功能,构建全域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形成“一江、两带、三核、四驱、八品”基本格局。

一江:以汉江(含支流丹江)为陕南旅游主轴线布局展开。汉江及其支流流经陕南20个区县,涵盖了汉江流域大部分重点旅游资源。拟以沿线的宁强、勉县、汉台、南郑、城固、洋县、石泉、紫阳、汉滨、旬阳、白河、商州、丹鳳、商南等14县区为支撑点,挖掘展示汉江生态水文化(包括湿地、峡谷、绿洲等)、汉江传统水文化(包括水运文化、治水文化、汉水习俗等)、现代水文化(包括水利工程、亲水活动等)。整合周边各类文化资源,组团联网,打造汉水文化旅游主品牌,形成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主轴线。

两带:以原始森林、四大国宝、秦蜀古道、乡村古镇、江河漂流为依托,打造秦岭观光、森林运动、避暑养生、康体健身、国宝科考、高山穿越等为特色的秦岭生态养生旅游带;以巴山天坑、山地草甸、茶山竹海、古镇民居、古寺古庙、农业园区、民俗风情为依托,打造山地观光、生态休闲、康养度假、自驾露营、科考探险、宗教文化、农耕体验为特色的巴山休闲度假旅游带。

三核:充分发挥汉中、安康、商洛三个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集聚优势、旅游服务功能较全优势,打造陕南全域旅游三大核心,引领辐射整合周边区县旅游资源、景区景点,形成汉江全域旅游三大集散中心。汉中市着力打造“生态田园与两汉三国文化”体验核,建成生态文化旅游名市;安康市着力打造“健康养生与航运文化”体验核,建成休闲养生的“秦巴明珠”;商洛市着力打造“乡村度假与商贸古道文化”体验核,建成山水生态优美的西安“后花园”。

四驱:依托陕南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四类特色旅游拳头产品:一是山水田园生态游;二是两汉三国历史文化体验游;三是特色古镇与民俗风情游;四是追寻红色革命遗迹游。打造典型性、精品性、引爆式产品,在国内国际打响汉江核心旅游品牌,塑造陕南汉江旅游新形象。

八品:基于陕南汉江流域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与分布特点,近中期拟着力打造八大主题旅游品牌。以佛坪、华阳独具特色的“国宝家园”生态文化为基底,依托佛坪“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华阳“朱鹦田畴”、“熊猫竹林”、“羚牛谷峪”、“金猴林峦”国宝科考展示区以及洋县朱鹦梨园风景区,打造“国宝科考”生态旅游目的地。以汉台、勉县、城固境内丰富悠久的汉文化资源为基底,依托西汉三遗址、武侯墓祠、定军山、诸葛古镇、张骞墓祠等资源,以及一江两岸人文自然资源,集追史怀古、文化演艺、主题公园等功能为一体,打造“两汉三国”人文旅游目的地。依托汉滨、汉阴、紫阳三角区众多资源,以擂鼓台、铁瓦店等凤凰山7座山峰为核心区,打造集道教文化、山地度假、休闲养生、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综合型康养旅游体验中心,打造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以留坝张良庙、紫柏山、天坑、草坦、药菌山珍、原始森林、栈道漂流、特色山镇、国际滑雪场等资源为依托,打造秦巴静修养生人文度假目的地。依托石泉、宁陕、镇安、柞水、留坝、太白境内云雾山、上坝河、木王山、牛背梁、紫柏塬森林公园以及塔云山、金台山、鬼谷岭、张良庙等生态人文资源,打造秦岭南麓“林海氧吧”健康度假和宗教文化旅游目的地。丹江为汉江最大支流,也是久负盛名的“商於古道”水运通道。沿途风光旖旎,人文遗迹众多。丹江漂流历史悠久,历代文人泛舟其上并留不朽诗篇。拟依托商州仙鹅湖、北宽坪老区蟒岭绿道、丹江两岸崖墓洞穴文化、丹凤棣花镇、龙驹寨、竹林关、商南金丝大峡谷等众多资源,以及两岸的四皓古冢、两岭石窟、商鞅封邑等人文景观,打造“商於古道·丹江漂流”人文自然旅游目的地。以秦蜀古道最具标识意义的褒斜古道南段的人文自然资源和“石门国家水利风景区”为基底,依托库水峻山、摩崖石刻、栈道隧洞、褒姒故里、古城文化度假庄园等资源,打造秦巴腹地栈道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旬阳蜀河、山阳漫川等古镇,是位于陕鄂豫边界、古代汉江上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重镇。民居建筑、民风习俗独具特色。人文景点多,文化积淀厚,堪称汉江文化的缩影。解放战争时期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拟依托其特色资源,打造秦巴古镇风情体验目的地。

落实措施

尽快形成以汉江旅游为品牌的陕南全域旅游开发共识。要充分认识汉江的人文价值、生态价值和战略价值,抢抓“一带一路”重大历史机遇,促进陕南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实施“大生态”保护战略、“大旅游”提升战略、“大项目”带动战略、“大体制”创新战略,使汉江流域旅游开发上升为全省战略共识,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形成旅游开发合力。建议陕南三市通过协商,成立陕南汉江流域旅游联盟,构建三市旅游合作机制和常态化沟通机制,相互协作、抱团发展。

坚持精品战略+错位发展,共塑“大汉江”旅游品牌。确立全域旅游理念与品牌理念,全面挖掘汉水文化丰富内涵,塑造陕南“大汉江”旅游品牌形象。

加快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域旅游接待能力。陕南三市需要联合做好地方交通总体规划,合力打造公路、铁路、高速、航空、水运五位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省际间、城市间、景区间无障碍通达,构建更多跨省市旅游交通环线,解决好“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游得好”问题。

优化升级旅游业态,促进三产联动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深入实施“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康养度假、文化体验旅游。

猜你喜欢
陕南汉江古镇
尴尬的陕南
陕南民歌艺术生存状态分析与研究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陕南民歌保护与创新研究
同里古镇
千里之外
汉江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