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营造“情投意合”的政治课堂

2018-02-26 15:27曹娟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情感教育

曹娟娟

摘要:课堂有效性的提出对于激发一线教师提高自身课堂驾驭能力有很好的触动。笔者就近期开设的一堂交流课着手,探讨公开课中教师的“形式主义”教学与学生的错位反馈之间的断层,以及常态课中急功近利的现象。探究原因,寻找措施,使之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情感、价值、态度观与知识、能力的较好契合。

关键词:教学有效;学生主体性;教学偏差;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105

一、突发事件:一次尴尬的教学“危机”

九十学时培训,笔者有幸来到嘉兴某一级重点中学学习,并承担了上交流课的任务,课题是《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怀着惴惴之心,准备好了该课后半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当前时政热点:中日关系为背景,视频、专家、图片、史料齐上阵,活动、探究反复推敲,上课前真正信心满满。

1. 教师激情盎然,学生意兴阑珊

待上课,跟学生寒暄完后,我开始了自己激情洋溢的导课:众所周知,中日矛盾由来已久,有历史遗留问题、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引发的矛盾……此时,一位女生忽然站了起来:老师,您讲这么多,到底什么是矛盾?上次课上老师说哲学上的矛盾是抽象的东西,那不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吗?今天您又把矛盾具体化了,到底矛盾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

这位同学的突然袭击根本不在我的预设中,我的思路瞬间被冰冻。强迫自己镇定后,我终于开口了,哲学上的矛盾对所有具体矛盾形态的抽象、总结、升华。但要真正理解“矛盾”,我们还要从具体矛盾形态中去把握。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了。自以为解决了眼前的危机,但从学生的表情中读出,他们还有满满的“想不通”。

2. 学生“主导”课堂,教师疲于应对

圆完场,我继续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讲到“矛盾具有特殊性”时,我展示了中日餐饮业的不同,想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事物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冷不丁又站起来一位学生:“老师,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又说事事有矛盾,那中国菜的矛盾在哪里?它们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如何体现的?”

这次我彻底“语塞”了,因为我似乎从来没有那么深入去探究矛盾存在在哪,它们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如何体现。无奈下,我只能请学生先坐,我们课后继续探讨这个问题。这已经完全超出我的预设,而聪明的学生主导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二、问题频现:常态课、公开课的内容或情感的缺位

现象一:公开课、优质课“热闹的形式主义重于知识”

在听过和尝试过几堂公开课,参加过几次优质课后,回头反思着自己曾经自信的课堂,突然发现问题着实不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上完公开课的班级问问学生们,你们懂了点什么,他们常支支吾吾,不知所云。而如果问学生,整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回答的往往不是某重要知識点,而是那个让他们震惊或惊奇的案例、图片或者音视频。殊不知繁华的课堂背后,我们欠缺点什么:激情、融情、情感升华,在这些课里我们不遗余力,然而,对知识的授予却变成了附属品,“情投了而意难合”。

现象二:常态课“急功近利的灌输完胜情感培养”

另一现象,常态课中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丧失了那种通过思考后获得知识的成功感,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沉闷。反视常态课,教学进度第一,知识点、重点、难点满堂灌,我们往往舍不得花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更不用说激发他们的兴趣去自主探究一些问题。常态常态,往往就是“我说你划记,考前努努力”“意合而情难投”。

三、探究原因:课堂知识与情感为何难兼容

1. “重形”而“轻神”——课堂设计侧重点的偏差

问题就在于此,在准备开课时,我们最关注的往往不是知识点如何讲解透彻,而是如何活跃课堂?认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节公开课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争先恐后,即使是外行也会觉得这课不行。所以在拿到教学课题时,第一件事便是寻找哪些素材尤其是视频可以吸引学生眼球?哪些设问能让学生有话可说?要不要来个现场辩论,让课堂再掀高潮?还有每个环节的衔接是否顺利?整堂课的设置陷入“哗众取宠”之地。

2. “舍近”而“求远”——忽视教材经典案例

我们在常态课或者公开课、优质课选材过程中,基本不会把教材的经典案例作为自己的主打材料。往往“舍近求远”,最后学生“动了情”,却没有真正体会里面的“深意”。翻开哲学书,里面很多案例被我们无视了很多年。比如,本课阐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书中列举自然界、生产领域、人类社会的矛盾层出不穷,得出:矛盾具有普遍性合理合情合意,较之,用中日矛盾的方方面面来论证“矛盾具有普遍性”要轻松自然很多。把《水浒传》一百零八将的典型形象描写地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描述,体会“矛盾具有特殊性”。

3. “树干”而“弃支”——教材内容把握的残缺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授课教师会把大部分甚至全部经历倾注在我们观念中的重难点上,完成这一步,也就觉得本次授课圆满结束了。这可能就是“知识与情意难容”的另一个重要祸因。就因为认定了重点、非重点,而忽视里面的细节,导致断章取义,最后的课堂反馈就只有片段而无章节的连续性。

上次授课教师用“恋爱——结婚——争吵——离婚”作为解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素材,浅显易懂,而且把矛盾简单化为“男女双方”,学生在会心一笑后,却仍然留下“到底什么是矛盾”“除了男女,哪里能体现出同一性和斗争性来”等问题。其实,若授课教师能够继续仔细研读教材,把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形象生动”展现的基础上,回归到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上,重新理清前后文意思,也许就不会留下困惑了。

四、寻找对策:用心构筑知识、情意融合的课堂endprint

1. 发现成功案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我看到该教师选用视频《鹰之重生》作为案例时,我为之一振,深刻感悟到:他已经将万千情感融汇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了,用鹰为获重生而毅然磨喙,剔爪的英勇之举,完美诠释了辩证否定是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的目的在于获得新生即创新——只有自我否定才能获得创新的机会。鹰能忍受剧痛重生,而人更应在逆境中崛起!知识点落实的同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到了新的层次。学生在热血沸腾中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

2. 延续精彩:积累、反思、提高

(1)知识在先,吃透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资料,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媒介。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教材的重要性,阅读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①要通讀整个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材,明确本课程设置了哪些主题模块,各主题模块又安排了哪些教学内容,各主题模块在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要达到什么要求、为学生后续学习起什么作用、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效果等。②要把握不同的模块之间、章节之间、框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出以培养学生“经济意识——公民意识——文化素养——辩证思维”的逻辑体系。③构建科学、形象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把教材读薄、读活,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本(教材),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为教学奠定基础。

(2)情感为线,贯穿课堂

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调动学生情感的前提:在上课前,要注意排除各种不良情绪干扰,保持愉快的心情,以良好的心态投身课堂。②巧妙的艺术语言是情感教育的关键:精心设计“开场白”,抓住学生的情感需求,或抒情或激励,或时政,或情景设置等,激起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情感。

(3)学生为本,重视反馈

走近学生,询问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方能了解学生对课堂的感觉。

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①时间上要有宽度。因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情感的勃发,需要时间的保证。②活动上要有广度。可提倡全班内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让其体会到公平和信任。③内容上要有深度,设问有梯度。教师的问题要经过精心设计,层层递进,保证梯度和深度。④反馈要及时,选取与当次课紧密联系的题目,注意少而精,作为检测学生重要知识点和易错点的掌握情况。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 312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情感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