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启
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贞观之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的名言。唐太宗颇具创造性的领导艺术与领导智慧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对当下的领导干部亦有启迪借鉴之处。
群策群力理性用权
后人评论李世民常常用“文治武功天下第一”来形容,其实说的就是李世民创业成功后,能抛开创业者依靠人治、独断守业的法宝,靠法制、分权治理国家。
唐太宗很懂得群策群力的力量,所以他能够理性运用权力。唐太宗掌权之初就有这样的举措,要求官员对国家问题献计献策。这样比较容易使官员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見。这种集思广益的做法是理性行政的一部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纳谏。以魏徵为代表的大臣,纳谏方式经常直截了当,让皇帝难为情。但基本凡是正确的,唐太宗最后都接受了。很多人都认为,做到皇帝的地位,很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但唐太宗确实克服了这个问题。
唐太宗之所以那么理性、很少感情用事,是因为他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国历史演变到唐朝,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有盛世,也有乱世,有过民族大融合,也有过大分裂。唐太宗能够理性地面对历史,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和智慧:帝王掌握很大权力,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带有个人好恶,带有任性的方面,处理问题容易感情用事,因此,权力悲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时有发生。唐太宗在贞观之治中则是与以往帝王不太一样的形象。他在运用最高权力时比较理性。在古代帝王中,像他这样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的,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在位时期取得的成就。如果他不是这样,那么贞观时代的政治应该是另外一番景象。
现在我们所说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这个道理在唐太宗时代就已有所认识。唐太宗认为,大臣们担当各个职务,都应该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尤其是不同意见一定要提出来。现在的领导干部亦当如此,当单位还处于初创发展期,各方面还不是十分稳固时,领导者通常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能听进单位各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因为谦虚能集众人之智,群策群力比较容易发挥功效。一旦各种言论渠道得以畅通,领导者就比较容易作出正确判断。
“三才”管理统领全局
唐太宗很善于“选才、用才、驭才”,从而让人才为己所用,发挥最大效能。
一是选才。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他提出了“治天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把招揽人才、选贤用能看作治国第一要务。因此,唐太宗文有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秦王府十八学士”,武有程知节、秦琼、尉迟敬德等一干猛将。他采用内选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任人唯贤,不限出身门第、“任官唯贤才”的选才原则,充分体现出求贤若渴的谦逊品格、不记前嫌的宽广胸怀以及决断执着的领导气魄。
唐代诗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领导者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得见。
二是用才。在用人上,唐太宗主张人尽其才、量才录用。他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他还说:“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进一步阐述了“用人所长”、使人才“各得其所”的思想。
当下也是如此,领导者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是驭才。唐太宗能够做到驭才有道,恩威并施。他待臣以礼,施以厚恩,惜才如命,用人不疑,注意收揽人心,同时不忘恩威并施,从制度渠道上对臣下权力进行制约,加强监察,时刻注意保持领导团队的廉洁高效。
唐太宗出征高丽期间,房玄龄受命在朝辅政,有人离开长安到他面前密告房玄龄谋乱,唐太宗对告密者“立杀之”。无独有偶,魏徵任秘书监期间,有人因他曾效力于太子李建成而告其谋反,太宗“竟不问徵,谨斩所告者”。自古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唐太宗驭才之道,彰显出一代君王应有的人文关怀,换来的自然是臣子的竭尽效忠。这就说明,领导者驾驭“人才”的关键在于恩威并施,战略驭才,使人才自愿效力尽忠。
充分授权优化团队
唐太宗能充分分权,注重发挥各部门的作用,让大家各司其职,从而优化了团队的重要作用。据《贞观政要》一书记载,贞观四年的一天,唐太宗问萧璃:“我跟隋文帝比起来,你认为怎么样?”萧璃回答说:“隋文帝勤勉治国,批阅全国的书表奏章,往往从黎明直到日落西山。隋文帝召集大臣们进宫议事,常常忘记时间,到吃饭的时候还没有完,就命令侍从把饭送上来,边吃边议事。”唐太宗说:“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总怕大臣对他不忠心,大权小权一人独揽,什么事都由他一个人做主,不肯交给下属去办。他虽很辛苦,事情不一定办得好。天下地方那么大,四海的人这么多,国事千头万绪,只有请部下去商量办事,遇到大事报告宰相认真考虑,有了妥当的办法,再报告我准奏,然后执行。天下各种事情,都由皇帝一个人来定,那怎么能行呢?把事情交给有才能的人办,自己高瞻远瞩,专事考核官员的功过,于国于己不更好吗?”
在唐太宗的领导团队中,可谓各取所长,人尽其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人共参朝政,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构建起大唐的中枢领导团队。唐太宗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其中一点就是,一个人做事,不可能样样都会,用人总是用他的长处,避免用他的短处。在唐太宗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优势,进而使决策准确,国家保持良性运转。endprint
当前,很多领导者习惯了大包大揽的领导方式,一个不愿授权、什么都干的领导者,什么都干不好。聪明的领导者,应该积极授权,借力成事,只有真正懂得授权的领导者才是真正成功的领导者。同时,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在用人的时候,不必苛求全面全能,关键要弄清人才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毕竟,“通才”“全才”是极少有的,只要每个人都能发挥出个体优势,密切合作,优势互补,通过有效的人才群体和合理的结构组合,就能发挥出“1+1>2”的效果,成为最优绩效的团队。
率先垂范真情并重
在初唐统一战争的历次战役中,李世民;中锋在前、身先士卒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例如,在同王世充的对阵中,他令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别统率骑兵轮番向敌阵发起冲击,而他本人则轮番参加每一次冲击并率队为前锋,总是身先士卒打头阵。
只有领导者率先示范、以身作则地努力工作,这种热情和精神才会影响下属,让大家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热情进取的工作氛围。可以说,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示范,对部下的行动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领导者的一句无心之言,下属也能听出其中的弦外之音。因此,领导者一定要慎言,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讲的不能乱讲。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只有这样,才会一点一滴地积累自我的权威,才能成就卓越的管理。
同时,唐太宗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还善于以真情和尊重取信于人。当房玄龄晚年病重时,唐太宗为了探视方便,竟命令将皇宫围墙凿开,以便直达房玄龄家。他每天派遣使臣前去问候,并派名医去治疗,听到病情有所减轻,便喜形于色,听说病情加重,便满面愁云。房玄龄弥留之际,李世民亲自来到病榻前,与之握手诀别,悲不能禁。当功臣党仁宏晚节不保、尉迟敬德居功自傲时,李世民数次在朝臣面前历数他们当年舍生忘死的功绩以致泣不成声,甚至最后以九五之尊含泪恳求群臣放这些有罪功臣一条生路。当“法外施恩”后,他又丝毫未忘自己对制度的破坏,自请向天请罪自罚。
当下的领导者也要懂得,只有对自己的下属表现得足够尊重,付出真心真情去对待下属,才会赢得下属的真心追随拥戴,只会发布强硬的命令,进行粗鲁的指挥、控制和监督,甚至对下属随意斥责、指使,毫不顾及下属的感受,这样的做法不僅不会使自己显得更有权威,还会使下属与领导者离心离德。
(责编/傅建芬)endprint
领导之友·综合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