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学 以行促知

2018-02-26 11:00薛金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34期

薛金玲

摘要:语文体验式教学法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发兴趣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朗读教学和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加上课外阅读拓展体验使学生在不斷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它是一种比较开放、比较自主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内化,将体验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获得情感的碰撞与意义的生成。

关键词:激趣导入体验;朗读训练体验;创设情境体验;延伸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077

体验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高频用词,单在课标就出现了十几次。几年来在实际教学中,不少人偏重内容的体验,突出了人文,而人文素养却不见有多大提高,还引来了学生语文能力下降的诟病。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体验又可分为:认知体验,体验总会有情感作用,但不只是情感,它还带有体察、体会的意思,如果认知成分占的比重较大,我们就称这样的体验为认知体验,比如理解词句段和篇章的意思,揣摩文句含着的意思,其心理活动主要是认知,其间也有体验,这种体验就是认知体验。审美体验,偏重于对美的感受的体验就是审美体验,运用联想、想象、移情的方法学习课文,体验自然美、人性美、文化美等,这些都属于审美体验,比如学习课文《荷叶·母亲》即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道德体验,偏重于对自然、社会、个体的价值判断,这样的体验就是一种道德体验,比如学习《芦花荡》,体验热爱祖国、抵抗侵略的情感;学习《尊严》,体验到要维护每个人的尊严,就是道德体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现代学习方式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形成自我的知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其独特的魅力。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入手:

一、激趣导入体验

列夫·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的学习,才会全身心投入并取得成功。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调动起学生求学的兴趣至关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抓住引入环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充分考虑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每篇新课文之前,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情感体验,让生动事例以及简单朴素的道理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

巧设课堂导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把一篇课文比作一部精彩乐章,那导语就是演出之前的前奏,好的导语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我的老师》《藤野先生》《背影》《我的母亲》等类似题材的课文,就可以在引入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来畅谈自己的实际情感体验,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又如讲朱自清的《春》,笔者这样设计导语:“春天到了,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如果用画笔你会画哪些美好的事物、景象呢……?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再引入新课,学生对课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如,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笔者先放贝多芬的《命运》钢琴曲,然后再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及与命运抗争的事迹,学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和教育,带着这样的心情听课,听课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但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引入都是没有定式的,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为一节课开一个好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保证其他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朗读训练体验

如今我们已步入信息化的时代,影碟、图片、网络等图视传播媒体正在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学生难以以平和、宁静的心态诵读优秀的文本。而真正的语文课应把语言的感悟、品位、积累、运用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环节。学生通过朗读,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沟通,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和独特思考。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让学生领悟知识,而且唤起学生的爱憎情感。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潜能、提高课堂听讲效率,教师在朗读的同时,一定要设计和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言、讨论。

朗读不仅是“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朗读,学生“品味”“体验”了词语的意义、色彩,受到熏陶感染,还锻炼了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朗读,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字词句,段章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还可以检查学生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训练好了朗读,课会上得轻松愉快;同时还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体验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让学生走进语文,不是只听客观介绍,隔墙看花。”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我们上课时,如果能够把自己隐匿起来,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角,甚至可以把教学目标也隐蔽起来,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出某些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体验。可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朗读教学外,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体验。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这里的情境有:图像回放,开放性练习,小品表演,模拟课文情节,人物形象评析,大自然奥秘探索等,浓厚的气氛激起学生的体验,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掌握知识,又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多值得回味的情境和氛围。

其实,教学情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交流情境。生活情境是以生活为背景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创设情境。例如笔者在教学《海燕》这课时让学生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授《我的母亲》这课设置“你的母亲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也可以在初读课文以后,提出问题并梳理主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交流情境中的交流,不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在讲解《走一步,再走一步》这课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创设问题情境。交流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促进思维、体验的深入。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性美的认识、体验。

四、延伸阅读体验

体验式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运用,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如通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加强学生的体验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九年的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由于学生平时阅读量少,对文章的理解力不够,学生囫囵吞枣地阅读,往往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获得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体验。针对这种现象,笔者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外文学时,多做读书笔记,拓展学生的体验能力。这种读书笔记类似读后感,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思考,也可以是语言结构,行文风格,甚至记录一下文章打动你的一个句子。笔者尤其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对你的启示。如阅读《西游记》时,笔者除了要求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之外,还要求学生找一些打动他们的语句或段落;我们在学习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笔者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中的外祖母对你有何启示;学生在阅读《鱼我所欲也》时体验到生活的种种选择;读到《海燕》想到自己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暴风雨……那些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通过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当然,学生在进行体验时,我们允许学生体验的多元性,“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由于价值观不同,学生的体验就不同;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关注点不同,体验也不同。

体验式教学,教师通过激发兴趣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朗读教学和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加上课外阅读拓展体验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它加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表达的机会,提高语文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安远版石中学 342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