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炜
近年来,河北省隆化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破解农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为突破口,在密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立足县情实际,创新实施了“政银企户保”五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模式。这一模式,体现了政府、银行、企业、农户和保险公司五方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了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最优”,破解了多年来困扰中央和地方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彻底打通了金融扶贫的“绿色通道”,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一、背景
隆化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燕山一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全县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5万人。目前,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52个,贫困群众3.83万户、83,460人,贫困发生率达21.8%。面对贫困面如此之广、贫困程度如此之深、脱贫任务如此之重的现实,光靠老方法、老路子,将无法如期实现脱贫出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隆化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硬仗,让广大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根本途径还是靠产业,支撑产业发展关键在于金融。金融活则产业活。为此,隆化县在探索“政银保”的基础上,按照“政银企户保”的顶层设计,把搞活金融作为寻求突破的主要发力点,以重点难点的突破带动活跃全局。
隆化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2015年全县财政收入不足8亿元,可用财力十分有限。隆化县2015年共争取上级扶贫资金4000万元,分到全县11万贫困人口手上,每人不足400元,可谓“杯水车薪”,难以发挥成效。要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打破“大水漫灌”的传统扶贫工作方式,集中资金打捆使用,最大程度撬动社会资本,发挥出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通过多年努力,在隆化县,以肉牛为主,有机蔬菜、草莓等设施农业和中草药、大榛子等林果产业为辅的“一主两辅”产业架构基本形成。特别是,近年来中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崛起,成为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解决就业再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融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破解融资难,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银行贷款讲求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对承贷主体要求有抵押、有担保,贷款门槛较高,但在现实中,农户贷款往往存在着三方面困难。一是缺少抵押物。农业产业和农户缺乏可支配抵押担保物,土地承包经营权、经济林权、房屋和宅基地使用权等还不具备完整意义上的抵押条件;二是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现有的贷款产品,大多是针对现代工商企业设计的,农户不同于企业,缺少规范的财务报表和系统的交易记录,银行无法得知农户的真实金融状况;三是风险系数高。农户贷款风险,不仅来自于农业生产环节的自然风险,还来自农业服务、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方面的市场风险,这些都在农户和金融机构掌控之外。“贷款难,扶贫产业贷款更难”问题,是困扰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实现稳定增收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找准政府、银行、企户、保险之间的利益共鸣点,让政府的资金整合优势、银行的金融支持优势、企户的主体经营优势、保险的兜底保障优势得以充分释放,降低贷款门槛,增强金融部门放贷信心,满足群众用贷需求。
二、做法
(一)政府注资增信,提升担保能力
隆化县以河北省深化供销社改革为契机,成立县金融服务中心,由县供销社负责管理,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2名,保障“政银企户保”模式高效运行。隆化县政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注资3亿元设立“资金池”,其中县级财政注资1亿元,整合涉农资金2亿元,既作为农户贷款的担保金和风险金,也是农户还款的“缓冲金”。金融机构根据资金池内资金额度,按1:10比例放大贷款金额度,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上浮不超过40%。当单笔贷款(贷款本息)发生损失时,由政府、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按照单笔贷款额度的1:1:8比例,共同承担贷款风险,增强银行放贷信心。
(二)注重合作共赢,激发各方热情
一是用资金账户激励金融机构,将部分财政涉农资金(包括上级拨付、县本级存留)存入合作金融机构,增加其营业性收入,促使其创新信贷品种,主动参与金融扶贫;二是用政策保险调动保险机构,采取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合作保险公司,引导保险公司利用为农业企业、农户办理政策性保险,拓宽业务渠道,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经营收入,以此调动保险机构参与的积极性;三是用扶持政策支持企户参与。实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工程,将能纳入合作组织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业企业(合作社)按照与贫困户签订的利益联结协议进行分红,并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安排贫困人口就业,使其“挣租金、赚薪金、分股金”。政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贴息100%:对合作组织中贫困户人数占60%以上的贴息100%,占30%—60%的贴息50%。
(三)贷款逐级把关,确保投放精准
一是乡镇摸底初选。建立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包村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村干部和农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种养殖大户)包保一个贫困户的精准扶贫“五包一”工作机制,联合金融机构信贷人员成立“5+1”工作组,对辖区内申请贷款的农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信用状况、偿贷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形成调查报告。由申请人填写《贷款担保申请表》,经“5+1”工作组签字,村、乡镇盖章后报送县金融服务中心;二是县级联合审批。县金融服务中心将《贷款担保申请表》汇总后,提交由主管副縣长牵头的县联审监管小组进行评审。县评审组将评审结果形成《评审意见书》,通报给合作金融机构和“5+1”工作组:三是银行核查放贷。合作金融机构根据联审小组审批确定名单,以全国征信系统为平台进行“信用筛查”,对没有不良记录、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立即放贷;凡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坚决不予贷款。
(四)树牢便民观念,加强服务质量
一是增强“效率意识”。坚持效率第一、特事特办的原则,各乡镇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贷款申请材料组卷上报,县审批小组第一时间进行集中审批,银行开辟专门窗口即时办理,确保15个工作日内全部完成,不误农时:二是增强“公开意识”。从贷款申请上报到放贷还贷,各个环节都全程公开。同时,将贷款条件、审贷责任、注意事项等内容编印成册,并通过LED屏循环播放,让借贷农户有章可查、有据可依:三是增强“为民意识”。由县四大班子领导带队,组织相关农口部门、金融单位,成立专门宣讲小组,对贷款政策及办理流程,进行密集宣讲,发放明白纸,切实让贫困群众、合作社、龙头企业真正明白如何借贷、如何用贷、如何还贷。同时,在县担保中心设立专门咨询窗口,开通咨询热线,随时接受群众咨询,提供领办业务指导服务。
(五)健全监管机制,确保贷款安全
一是加强日常跟踪。乡镇、部门、银行、保险公司协调联动,采取逐户回访、实地勘察等方式,跟踪贷款使用情况,对未按约定使用贷款的,及时启动干预机制,避免“贷而不用、贷而它用”:二是营造诚信氛围。与合作银行共同开展“双基共建”工作,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增强还贷意识。同时,将贷款协议履行情况,作为衡量借款人信用度的重要内容,对完成一个产业周期积极还款的,再次贷款时优先考虑;三是严格贷款追偿。对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原因,导致合作社、龙头企业、个人产业受到严重损失的,严格按照规定,启动“保险公司、政府、银行”三方风险共担机制。对恶意欠贷、骗贷的,由欠贷清偿领导小组负责依法清贷,确保贷款“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
点评:
隆化县的“政银企户保”农业合作贷款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金融扶持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受广大群众拥护。目前,全县已发放扶贫贷款5.0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0多亿元,覆盖贫困户3.2万户,扶持市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44家、合作社1350个,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80%以上的贫困户入社参股。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广泛适用于解决各地扶贫攻坚和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难题,有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极强的复制推广价值。这一创新实践,给我们留下很多有益的启示。
其一,搞好金融扶贫,必须解决好“贷给谁”的问题。产业是金融扶贫的前提和基础,有产业才能有贷款。针对贫困户有脱贫愿望却缺少资金、缺少项目的实际情况,隆化县在7个乡镇集中打造以设施蔬菜、设施果品为重点的10万亩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围绕四季草莓、大果榛子、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以及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积极打造贷款承接新载体,解决了农民“贷不到”、银行“贷不出”的问题。实践证明,只要有了产业、有了市场,金融扶贫就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其二,搞好金融扶贫,必须解决好“谁来贷”的问题。没有金融的支持,单靠财政收入,扶贫产业很难有大的发展。通过“政银企户保”,增加了金融机构收益,降低了信贷风险,既解决了银行客户资源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放贷信心不足的问题,使银行由“不敢贷”变为“主动贷”。实践证明,只要政府和市场结合起来,把“两只手”都用活,就能够让银行在金融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
其三,搞好金融扶贫,必须解決好“谁担保”的问题。“担保难”是“贷款难”的重要原因,是金融扶贫的拦路虎。通过“政银企户保”,保险公司与政府、银行共同承担损失,极大降低了各方风险,解除了银行的后顾之忧。实践证明,只要政府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把多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能把“担保难”的问题解决好,“贷款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其四,搞好金融扶贫,必须解决好“谁服务”的问题。有效益的服务会更稳定、更持久。在扶贫工作上,政府要的是社会效益,银行和保险公司兼顾经济效益。通过“政银企户保”,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坐到了一条船上,“把钱贷出去、把钱使用好”成为多方共同努力的目标。实践证明,只要工作到位、机制健全,银行、保险公司都会成为金融扶贫的参与者、支持者、服务者,金融扶贫就可以越做越好。
隆化县创造性地实施了“政银企户保”五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模式,破解了困扰社会多年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真正发挥了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是利用金融资源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的创新之举。这一模式将政府和市场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和精准扶贫的理念,最大程度调动了政府、银行、企业、农户、保险公司五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实现了多方共赢,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
(责编/吴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