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做法及建议

2018-02-26 17:44朱啟平
农家科技 2017年12期

朱啟平

摘 要:蚕桑生产是一项高产、稳产、高效、低耗的绿色产业,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产业,其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收入高、收效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镇雄县蚕桑产业基础条件差,综合生产能力低,基础条件和产业发展不相适宜。然而,在镇雄农村还没有哪种农作物或经济作物,有栽桑养蚕这么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如何发展镇雄蚕桑产业,是值得镇雄农业工作者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对蚕桑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关键词:蚕桑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建议

一、镇雄蚕桑产业的主要业绩

镇雄是云南省栽桑养蚕起步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云南省栽桑养蚕的最佳适宜区之一,其所生产的蚕茧茧层率、茧丝长、解舒率、茧丝纤度、出丝率等指标优良,产品畅销。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县委政府就有计划、有组织地规模发展蚕桑产业,曾先后于1981年、1994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蚕桑基地县和重点县,但产业从未做大,均属“小打小闹”,桑园面积一直在1万亩左右徘徊,养种量在8000张左右,产茧量200余吨,养蚕农户8000余户,其间经历了数次起落。真正形成规模的是2001年后的十年时间,随着优胜劣汰的市场无情规律,尤其是镇雄这样的原烤烟大县经历了“两烟”“双控”的阵痛后,调整产业结构更是迫在眉睫。为此,从2001年起,县委、县政府将扶持蚕桑产业发展列入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的突破口,经过九年的艰苦创业,蚕桑产业取得了可喜的业绩 :桑园面积从2000年末的1万亩左右发展到4.52万元(2009年曾到6.52万亩,金融危机导致毁桑下降),密植桑园由无到有,发展了1.8万亩,养蚕农户由本世纪初的8000户发展到4万户,全县2009年以来每年养种40000张以上,年产鲜茧1250吨,产值2750万元。三项指标与2000年相比较,均增了十倍之多,全县蚕桑产业化雏形初现,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蚕茧品牌形象得以提升,鎮雄手工蚕丝被品牌受到保护,解决直接就业人员120余人,拉动交通运输业发展数十万元,财税增收近百万元。尤其是”一带一路”和世界经济的复苏,丝绸产品出口增加,近两年蚕茧价格一路走高,农民养蚕收入可观。

二、发展经验及基本做法

1.大胆创新体制,全县蚕桑产业实现了一体化经营

自县委、县政府将扶持蚕桑产业列入调结构、建支柱的重点后,在县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划拨400万元资金于2001年9月组建了“镇雄县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对停产停业负债1400余万元的县缫丝厂进行改制,通过多方面的工作和艰难的谈判,政府仅花120万元购买了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所有债权,并将价值1100万元的资产作为国有股入股扶持公司发展,对原丝厂近150余名企业下岗工人通过做工作分流或适当补助返乡,虽然当时工作难度大,但最终还是未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原缫丝厂占地面积近30亩拍卖给房地产商作为商业城房地产开发,为镇雄的城市建设补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切实理顺体制,县政府推行了“拆三建一”的政策,解决了多年形成的“农业系统抓生产、供销系统抓收购、乡企系统抓加工”存在的多头管理、相互制约、恶性循环的问题,真正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体制,使全县的蚕桑产业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模式。

2.加大扶持力度,基地桑园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跨越

镇雄蚕桑产业有计划、有组织规模发展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虽是以地埂桑和四旁桑为主,仍发展至3万余亩。进入90年代末,由于乡村的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体系跟不上,市场起伏等因素,造成该产业大幅度下滑,全县的桑园遭到大面积的毁桑和弃管弃养,仅存不足万亩。2001年以来,由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争取省市扶持和县直有关部门共同投资等办法,以改造低产老桑园和新建优质桑园基地为主。十几年来,桑园建设投资近800万元,全县桑园面积从1万亩左右猛增到6.5万亩。同时,政府每年在蚕药、蚕具等物资上投放巨资,高价进入,低价销售给蚕农、扶持基地发展,对于养蚕大户,还直接送物资扶持发展,仅此一项,补助金额就达48.4万元。在蚕茧收购方面,采取市场低迷时少赢利甚至亏本经营的办法,维护蚕农利益,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如2002年全国鲜茧平均价为8.60元/kg,而我县以11.394元/kg收购,当年在收购时多付给蚕农71.2万元,而政府亏损近30万元。通过扶持发展,广大蚕农的积极性得到高度发挥,发展蚕桑产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要求;由过去政府出钱买桑苗送上门也不愿栽,变为自己出钱也要买苗栽;由过去大多以零星分散的四旁桑、地埂桑为主变为今天的不惜用良田好地栽植密植桑;由过去仅将栽桑养蚕作为家庭副业变为今天的将该产业作为家庭生产经营的主业、产业来谋求发展。

3.强化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要使蚕桑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产品不仅要有规模,更要有质量。为此,科技创新是关键,我县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做法:一是投资10万元开展院县合作,与西南农业大学签订了院县合作协议,有效引进西农研发的最新“三倍体”桑品种“嘉陵20号”枝条,对坡头、母享、五德等1万余亩老桑园进行嫁接改造,使老桑园产叶量、产茧量、产值倍增;二是大力开展栽桑养蚕技术培训和普及,全县共开展技术培训1000余期次,培训蚕农10万余人(次),同时,编制技术资料10万余册,发放栽桑养蚕技术光碟600余套,将“蚕业科技服务中心”建到重点蚕区,极大方便蚕农咨询疑难问题;三是完善科技承包责任制,将蚕桑站仅有的7名科技人员分派到重点蚕区,包村、包组、包户、包地块、包养蚕营茧,工资与蚕区效益挂钩,做到有求必应,有疑难解决;四是强化示范建设,以点带面,以“现代农业窗口、生态工程样板、栽桑养蚕示范”为主要模式,狠抓基地示范建设,新建了倮倘、玉田、军备、石里、老场、大地等优质桑园基地20余个,面积1.8万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引导蚕农逐步向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endprint

4.狠抓硬件建设,重塑和提升了“镇雄蚕茧”品牌形象

为了抓好镇雄县蚕桑产业,镇雄县由茧丝绸公司每年都分批投入资金改建基地乡村的蚕茧收烘设施,改建和新建收烘点14个,共投入资金40余万元;购买赤水源镇倮倘粮店改建成仓库和“蚕业科技服务中心”,投资20余万元。此外还大力推广使用纸板方格簇20万余片,塑料折簇2万片,过去粗放的营茧方式正在逐步得到改变。收烘设施的改善,优良簇具的应用,大大地提升了我县蚕茧的茧质,“镇雄蚕茧”品牌的形象得到提升。

5.实施惠农政策,蚕桑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镇雄蚕桑产業发展紧紧围绕“蚕农增收、财税增效”开展工作,由县茧丝绸公司牵头,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使蚕桑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一是与蚕农签订订单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即14.00元/kg(鲜茧价),尽管市场波动,风险较大,仍然义无反顾。2008年下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茧丝绸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惨重冲击,茧价大幅度下跌,四川、重庆的鲜茧收购价从2006年的27.00元/kg下滑到秋茧8.00元/kg,镇雄县为了保护蚕农利益,秋茧仍然按略高于最低保护价以15.2元/kg采购;二是推行“二次返还”政策,每交售1kg鲜茧返还蚕农0.20元作为下季定种补助,让公司与蚕农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公司将微薄盈余收入用于扶持蚕农和基地投入,基地村蚕用物资全部实行补助性销售,同时,还购买化肥等物资供应基地,仅2008年就无偿购买价值10余万元的蚕桑专用肥供应倮倘桑园基地,尽量保护蚕农的利益。所以,在08年这种前所未有的市场风险面前,仍未出现大面积的挖桑、毁桑现象,蚕农情绪未受到大的影响。

6.建立龙头企业带动蚕桑产业发展

镇雄县于2001年9月组建镇雄县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全县蚕桑产业的组织生产和加工收购销售工作。通过努力,在2002年制订的《云南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纲要》中,镇雄再度被列为全省20个蚕桑基地县之一;2003年镇雄蚕桑产业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全市“七大优势农产品”重点开发,同年,镇雄县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被列为“省级扶持龙头企业”。2007年初,茧丝绸公司又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全市16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通过龙头企业的建立,有效的为镇雄的蚕桑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带动了镇雄县蚕桑产业的发展。

三、镇雄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蚕丝的用途又很大,除了在衣料领域发挥其优质的纤维功能;医疗领域、工业领域对蚕丝的需求量也很大很高;近年来美容领域也在拓宽了蚕丝的新用途,天然蚕丝的结构与人体肌肤相似,故又有人体“第二皮肤”的美称,纯天然桑蚕丝化妆品是引领美容界的新趋势。

2010年以来,蚕茧价格一直持续高涨,到2015年市场价格高达80元/kg蚕茧,对广大蚕农来说真的是一项很可靠的经济支柱产业。为使镇雄蚕桑产业发挥应有的经济带动作用,取得长足发展,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扬和加强。

1.在牛场、五德、罗坎、中屯、坡头、泼机等低海拔、光照时数多的乡镇发展优质桑园6万亩,使全县拥有高产优质桑园达到10万亩,年养种25万张,年产鲜茧750万公斤,年产值6亿元,加上加工增值1亿元,力争实现年总产值7亿元。

2.通过2~3年改善收烘设施,每年改善3~4个收烘点,引进热风烘茧机进行改善,从而达到提质增效。

3.继续加大栽桑养蚕技术培训力度,力争全县养蚕农户科技普及率达90%,利用率达60%。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重点乡、村配备完善催青定、小蚕共育室,开展集中催青及小蚕共育,提升镇雄蚕茧质量。全县可修建集中催青室15座,每座120m2,修建小蚕共育室120座,每座100m2。

5.积极协调资金,帮助蚕农解决专用蚕房建设。针对目前全县蚕农几乎无专用蚕房,消毒实施不到位导致养蚕成功率降低的现实,政府应补足一定资金,对重点乡村和养蚕户进行扶持,搞好专用蚕房建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