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天龙
1868年,“打字机之父”美国人克里斯托夫发明了沿用至今的键盘。起初设置打字机键盘时完全是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的。不过,他慢慢发现打字的速度一旦加快,键槌就很容易被卡住。于是,他把常用字的键符分开布局,这样每次击键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连续击打同一区域而被卡死。经过这样不规则地排列后,卡键的次数果然大大减少。
然而,很多数学家经过研究得出结论,这种键盘的排列其实是最不科学的一种,它虽然有效解决了卡键问题,但同时打字速度也比先前减慢不少。因为大多数人惯用右手,但打字员左手却负担了57%的工作。两小指及左无名指是最没力气的指头,却频频要使用它们。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仅占整个打字工作的30%左右。这样,为了打一个字,时常要上上下下移动指头。
于是,有人试图用新式的键盘取而代之。1936年,美國人德沃拉克为使左右手能交替击打更多的单词发明了一种新的排列方法,这个键盘可缩短训练周期1/2时间,平均速度提高35%;南非出生的发明家莫尔特则改变了原本交错的字键行列,并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后退键”及其他原本远离键盘中心的键更容易触到。但他们不惜代价,做了若干努力去宣传推广,都失败了。
心理学家汉姆对此解释说:“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都出于习惯。长久以来,人们与目前的键盘朝夕相处,已经非常适应使用了,所以,不论你的新式键盘有多科学,也很难替代,这就是习惯的顽强力量。”
(编辑/北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