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祖红
【摘 要】《服装缝制工艺》是服装制作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技工院校《服装缝制工艺》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热情;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组织教学,互助互学,学做合一;注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服装;缝制;工艺;教学
《服装缝制工艺》是一门理论性和专业实践性都较强的基础课,它主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款式变化设计和应用能力。通过缝制工艺把平面的裁片组合成立体的服装,是服装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侧重于整个服装加工过程的操作方法。服装生产主要在工艺操作,生产是实现款式设计的继续和深入,是完成服装设计的保证。服装设计的艺术价值,最终需要通过缝制工艺来体现,制作合体舒适、美观大方的服装,需要准确的量体和裁剪,更需要精湛的缝制工艺。成功的设计作品,若没有合理精良的工艺去完成,就等于纸上谈兵,俗话说“三分裁,七分做”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学好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就技工院校《服装缝制工艺》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促进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中考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较强,缺乏学习热情,对服装专业知识了解少,但他们有想当设计师穿着自己设计漂亮时装的愿望。《服装缝制工艺》教材入门教学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比较抽象、繁琐的基础理论知识,所以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告诉学生服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工艺课与服装专业的关系、学好专业课对将来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服装专业的前景及服装的社会价值等等,让学生明白,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兴趣爱好激发阶段,要了解清楚学生对专业的兴奋点,结合教学内容,相互作用,引导学生入门。例如,可让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观看反映服装行业发展过程的录像片,使学生对服装行业前景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让学生产生热爱服装专业的思想;欣赏一些往届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优秀作品、班服以及学校文艺晚会演出的服装、饰品;参观服装市场、选购服装产品等,通过学习欣赏,学生对时装往往会爱不释手,教师适时加以解说点评,及时引导鼓励学生好好学习,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往届学生设计制作的时装表演或录像、服装专业《毕业生风采录》等,对表演中典型的服装加以适当的点评,让学生明白服装缝制工艺的重要性,明确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保证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要保证学生学习服装专业的热情,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多体验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践操作容易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经常开展班级、校级等缝制工艺操作技能比赛,组织设计班服、校服、文艺演出服,组织学生参加时装表演秀,通过服装表演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亲自实践、体验成功、展示技能、体现风采,激发对服装专业学习热情。
2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服装缝制工艺》主要讲授服装缝制工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服装制作专业的手缝、车缝工艺和熨烫工艺。教师技能精湛是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前提,只有拥有精湛技能,才能精心组织教学。由于专业实践性强,教材的表述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服装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授课,确立关键技能实践点、关键的工艺点。根据教学性质和目标,认真钻研教材,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要善于组织,一是对缝制工艺的内容进行编制;二是对工艺学习的过程进行组织。
例如,一年级新生刚开始上工艺课时,教师可先进行各种手缝针法、基础缝纫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熟悉缝纫机的性能及操作使用方法;进行简单的线条、几何图形等基础缝纫的学习和训练,做到手、脚、眼的配合,左、右手势动作的协调;能随意控制缝纫机速度,操作自如等;再进行平缝、分缝、坐倒缝、压缉缝等一些基础缝型的训练。当学生对缝纫机的操作使用比较娴熟之后,可以进行一些合适的缝纫技巧比赛,以赛促学。教学中把整件服装的缝制工艺流程分解成几个单独的零部件,让学生学习缝制这些零部件,教师一个一个的进行讲解、示范,学生一遍一遍的练习制作这些零部件,一个一个的消化掌握。最后在此基础上,将所学的零部件按服装缝制工艺流程再组合成一件完整的服裝,完成整件服装的制作,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整件服装制作的技能和技巧。如:在学习女西裤的缝制过程中,首先讲授、示范女西裤零部件(直插袋、裤腰袢、腰头装裤腰袢等)的缝制工艺,让学生把女西裤零部件逐个的练习制作出来,在掌握了女西裤重要的零部件制作后,再进行整件女西裤的制作,就显得简单容易多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了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更进一步的理解、巩固和应用,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工艺教学质量。
教师认真钻研、精心备课是一个完成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使用的《服装缝制工艺》教材有些章节的内容款式等已经过时,跟不上时代,一些工艺方法也被服装企业所淘汰,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变化,实用性不强。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服装的流行元素和流行趋势,对教材中的内容,特别是款式、工艺方法做些相应调整,进行必要的增减。要选取教材中规范正确的内容,更要补充教材外的新知识、新方法、新工艺、新技能。教师课前精心备课,制作好一些服装效果图、款式图、服装成品或半成品等教具,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服装以及零部件的制作工艺,锻炼动手能力,可以对服装的款式效果、尺寸大小等进行检验。这些教具还可以经常、反复使用,为教学提供方便,上起课来得心应手,课后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巩固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男衬衫缝制工艺》课,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事先准备好胸袋、过肩、衬衫领、袖克夫等半成品,在样品上根据整件男衬衫制作流程,按照制作的先后顺序标上序号,在上课时,把样品展示给学生看,再抓住制作步骤的难点、重点和关键,分析讲解工艺流程以及每个制作步骤中应注意的要点和问题。如:男衬衫装胸袋要注意什么?怎样装好男衬衫的后过肩和缝好肩缝?男衬衫和女衬衫的领子有什么不同?做领、装领时有什么区别?要注意什么?等等,进行分析比较,告诉学生这些男女衬衫工艺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过程,把旧的知识和新的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对每个操作步骤一目了然,提高学生的理解、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这样直观的教学方法,能极大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在看得到、摸得着的情况下获得初步印象,得到感性认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又有了理性认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实践环节,提高技能水平
《服装缝制工艺》的教材特点是专业性较强,教材的表述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因此要求《服装缝制工艺》教学必须抓紧实践环节,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提高技能水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应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操作示范、巡回指导。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进行操作练习,动手实践,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操作,达到提高学生的技能的目的。在实践中培养服装缝制工艺技能,培养学生的服装工艺制作技能能力,应该做好以下这三个方面的工作,让课堂“活”起来。
(1)教师讲解,操作示范
在工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要善于倾听,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师要善于操作示范,教师讲解、操作示范是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正确技能的关键,是学生技能形成的第一步,它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借助服装样品、教具等等进行工艺制作原理的分析,基本缝纫技巧、制作要点的讲解,当学生掌握了初步的动作技术要领时,一步步进行操作示范的演示,示范演示要突出工艺过程的先后顺序,步骤要清晰,要做到讲做一致,条理规范,准确无误地做好每项示范动作,强化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掌握,还可将各个工艺课程进行视频录制,制作成微课。
例如:刚开始学习女西裤缝制工艺时,学生往往会因为手势动作不够标准,无法做到控制吃势,造成两层裤片缝合时长短不齐、裤腰头装不直、歪歪扭扭等现象。教师在做操作示范演示时,应先讲解基本缝纫技巧和制作要点,再做好左、右手势示范动作的配合,做好上层片推送,下层片带紧的技巧,做到示范步骤有条不紊,清晰可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清楚并掌握动作要领、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达到形成熟练技能的目的。教师在演示过程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足的问题,不要有意加以遮掩,而要采用明智的做法,让学生知道容易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注意防范这些问题的出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动手,操作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训练是技能形成的关键一环。当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练习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及时了解、发现、解决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纠正操作中的不良习惯和动作,进行点评指导,再给予正确的示范,使学生的操作动作规范,方法科学,程序合理。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有进步和成绩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唤起求知欲望,激发探索情绪,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要认真做好操作训练的准备,为了争取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进行动手操作練习,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每一次上课前先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弄清楚与动手操作训练有关的知识重点有哪些?训练目的、要求是什么?让学生事先准备好有关操作训练的材料,使学生对训练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还可以使课堂时间尽可能的用在动手操作练习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系统性、理论性的练习巩固作业,如:《男西裤的缝制工艺》这一节,提出以下作业:1、怎样装斜插袋?怎样开后袋?2、装斜插袋与装侧缝直袋的方法有哪些不同?3、如何做、装腰头?4、缝合侧缝、下档缝要注意什么?5、怎样装门、里襟和拉链?等等。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归纳和总结,更好地理解、掌握课堂知识。
(3)触类旁通,创新提高
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并不说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差。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装的款式变化繁多,缝制工艺的方法很多,工艺制作中相互关联的内容也很多,教师可以把同类型不同款式的服装工艺进行对比,区别出他们的异同点。比如:在学习《女裙的缝制工艺》时,通过西服裙的工艺制作,在理解和掌握西服裙制作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由此及彼,把A字裙、斜裙、百褶裙等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分析对比,让学生既掌握多种裙子的工艺制作方法,又能进一步掌握各种工艺制作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提高了学生的技能能力和综合水平。鼓励有中级工基础的学生,敢于拓展制作一些与教材案例相关的同类不同款式的作品,强化操作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服装制作的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加速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这种创造性联系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再如:让学生独立完成服装结构设计、制板、裁剪缝制,教师只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大胆独立完成服装设计和制作,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加强思维,提高动手能力,达到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
总之,《服装缝制工艺》课是一门实践性教学课程,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实践教学,总结缝纫技巧,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