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燚
摘 要:目前,青杠木耳口碑好市场空间大,山区森林资源丰富,结合山区综合开发,助力脱贫攻坚。通过黑木耳棒改袋技术几年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廣,木耳产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在此,根据实践,浅谈山区青杠木屑高效袋栽黑木耳生产技术。
关键词:山区;青杠木;袋栽;黑木耳
山区青杠木屑袋栽黑木耳既能充分利用青杠木资源,又可原汁原味保证农产品质量,并具有原料来源足、栽培技术成熟、生长周期短、成本低、产量高、效益佳等优点,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无疑不是一条短平快的致富路。山区由于人财物等资源匮乏,加之菌农管理粗放以及其它代料木耳市场冲击等因数,我镇木耳产业势头趋减,研判现状,指导生产,技术很重要。
代料黑木耳,即仿效野生木耳的人工栽培,故依据配方及木耳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计划袋数、选好耳场、备足材料、安排生产、搞好技术流程科学管理,实现高产优质环保等高效目的。
一、代料配方
代料配方为袋栽木耳的技术核心,是技术科研与实践推广的精华。
青杠木屑培养料按每生产1万袋需要青杠木屑1350公斤,棉籽壳75公斤,市场有点缺货(可用玉米粉和麸皮)替代,麸皮75公斤,红糖8公斤,或(丰优素0.1%),石灰1公斤来调制。
配方1为:青杠木屑67%、棉籽壳15%、麸皮15%、红糖1%、或(丰优素0.1%)、料水比1:1.1、石灰0.5%、Ph值6-6.5(灭菌前)。
配方2为:青杠木屑85%、麸皮13%、石膏2%、含水量55%-58%、Ph值7-7.5(灭菌前)。
二、前期准备
根据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市场资源,预拟1-2元/袋(参考)计划好木耳生产袋数。
山区耳场,包括粉料场、拌料场、制袋场、培养室(培养棚)等,选址要避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发场地,远离垃圾场与养殖场、通路通电、水源好且干燥、通风、暗光等场地。
材料准备以拟产1万袋参考(模式)表如表1所示。
黑木耳属于散光性好气性腐生性中温型真菌。子实体呈耳状、叶状或杯状、薄、边缘波浪状,宽3-10cm,厚2um左右,以侧生的狭细的短柄固定于基质上,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呈胶质状,薄而有弹性,湿润时半透明,干燥时收缩变为脆硬的角质似革质。菌丝分布在原辅料间,无光可发育,散光足,促进菌丝与子实体生长,在6~36℃之间均可生长,但以22~32℃最适宜;15~27℃都可分化出耳原基,但以20~28℃最适宜。故山区有春冬两耳,一般春耳3月中旬至4月下旬培养出菌丝,5月中旬至6月下旬可下田出耳,冬耳7月上旬至8月中旬培养出菌丝,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可下田出耳。
拟冬耳1万袋各生产环节时间计划参考(模式)表如表2所示。
灶次多的,以上灶的出灶时间节点安排次灶的生产流程。
三、 技术流程
黑木耳生产,有商品袋和自制袋,自制袋有11个技术流程,即:备材—粉柴—拌料—制袋—蒸锅—出灶—接种—培养—刺孔—下田—出耳—采耳,显然,商品袋有个3技术流程,即:(购袋)下田—出耳—采耳。长远发展木耳的走自制袋11个技术全流程之路,利润空间大一些,相反,短暂发展木耳或长远发展木耳过渡型的走商品袋3个技术简流程之路。各流程环环相扣自成一体,下面谈自制袋技术流程就是产业的根本。
备材要点是早点时间备好材,为的是能够安排好季节。青杠木,栎属植物,木质沉硬,树桩腐烂后会长灵芝、青杠菌,砍伐后的树干易长野生木耳,故选作原料,少量选其它杂木。辅料则主要有麦麸、棉籽壳、糖、石膏以及石灰。其他材料还包括粉碎机、柴油机、铁筛、装袋机、扎袋机、塑料袋、装料袋、套袋、保温棉、彩条布、灶架、锅炉、鼓风机、接种箱、菌种等。
粉料的要点是要进行连续的作业。1人送料1人粉碎1人出料或1人粉碎1人出料或1人全粉(不推荐),粉料员侧举稳送木料,手松早木棒旋转伤人,松迟小心肢体伤害,出料员负责出料与筛选木屑。生产当中,常出现木屑长时间撂堆耽误季节,主要是辅料及设备准备不充分。
人工拌料的要点是先有配方再准备最后搅拌,其中配方是关键。拌料场要提前彻底消毒,对老拌料场,料里还需少量广谱杀菌剂,原辅料易溶于水的溶于水后再湿拌,机器拌料不存在,均先干后水的加料拌。头天下午干拌原辅料,后半夜天要亮时再加水拌,翻推干3次湿3次,拌匀后立即制袋。因此我们建议仿工厂式拌料,山区微耕机、混泥土搅拌机拌料也可行,现拌现制,效率更高。
人工制袋的要点是一套二压三推四装袋,扎袋上灶时要进行仔细的检查。检查料袋,一看套袋破损,二摸套袋是否光滑,破损刺手的要胶带封严实,规格的袋长50cm。检查好后,请袋上灶架成堆,料袋4排间距约20cm,排间料袋梅花状加固袋堆,袋堆高度视料的多少而定,一般堆高1.5~1.7米1万余袋,超过1.7米蒸锅易垮灶。上完灶用抗高压硬质橡胶蒸汽管连通灶与炉。装袋生产当中注意随时抽检料袋重量,过大过小,整料员装袋员铲料员操作技术没到位。
蒸锅灭菌的要点是柴煤烧火三天三夜,灶底冒气恒温灭菌。生产当中,常出长时间烧火温度生不起来的问题,就是排冷空气不彻底。要注意的事项有灶膜微鼓,温度约60~65℃,排冷空气后,灶上下温度温差大,待灶膜微鼓需彻底再排,灶底冒气,温度近100℃,保持这个温度,直至出灶。
出灶的要点是计划好室内袋数,排气解膜去蒸汽,或是背来或是挑,出灶入室勤量温。出灶前对棚或室内的面积进行测量(培养室有楼层的还要考虑楼层受力)后计算出存放的袋数。灭菌第三天下半夜,开始停火,早上排热气,待灶膜瘪气小心解膜棉布,手摸边料袋不是很烫,温度约50~60℃,开始及时出灶,边出灶边散热。
接种的要点是备足种源量好温,移箱入室随时种,搞好消毒及时接,规范堆码勤检袋。待培养室或培养棚的料袋间温度近30℃,将接种箱、菌种、套袋、保菇王等入内,接种员干净卫生,镊子、接种棒要用酒精灯消毒后,随菌袋、料袋(1斤菌种供15~20料袋)、套袋、多菌灵溶液、脱脂棉入箱后,点燃二氯异氰尿酸钠(气雾盒)入箱,关门并用透明胶封严实。半小时后,箱内能见度好,接种员手酒精消毒后从箱孔口伸入其内,撕掉菌种套袋,用镊子撬掉菌种接种口附近1~2cm的菌料不要,再用脱脂棉蘸上多菌灵溶液顺着料袋一擦,拿上接种棒,沿料袋一端间隔8.5cm刚消毒直线一刺二旋提三个孔,孔口宽1.5~1.8cm、深2~2.5cm,接着用菌料三角形块填入其孔,保证菌料与代料舒适的接触,最后用套袋套住接种料袋,拴住套袋口完成接种一袋,即为生产袋。接完一箱料袋的种后,出箱,将生产袋就近底4袋(接种穴处侧放)交叉#型1层共8~10层堆袋,若是空间足,避免高温烧袋,也可五边形1层共6~8层堆袋,两堆间隔10~15cm一排堆码,另一排间隔50cm,便于查袋和翻袋 ,温度低时,带状堆码。生产中常出现少部分接种孔菌丝不长或长势缓慢,主要是接种员打孔或填料操作不规范,孔小料大填料少或压碎压坏菌块,另外或许孔大料少填料不实悬空或菌块脱落。
接种完毕视为菌丝培养。技术要点是保温控光防感杂。室温超过28℃,中午適当开门窗调温,温度高35℃,要采取风扇或空调等调温,保证昏暗光,遮阳网最好,但高温时,遮阳网也吸热,用木板或竹篾等其它遮挡。生产当中常出现的问题,生产袋成品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操作技术不规范,感杂率偏高。出现此情况,一是粉料筛料出现不规格锐尖木屑刺破袋或粗糙搬运袋出现破损而感杂,二是装料袋及套袋质量不行,三是扎袋封口不严实,四是培养场潮湿不干净或消毒不彻底等,感杂90%以上是绿霉菌,它与菌丝形成拮抗圈,万分之几为链孢霉,似棉花状簇生于菌袋外破损处。可采取的措施有:链孢霉用柴油沾渗,或连同感染绿霉菌袋一起捡袋隔离,作为下次袋栽基质填充料,另外选用抗杂性高的品种。
子实体生长期需250~1000 lx的光照强度。下田前,要把出耳场打整出来。60cm一带开宽30cm深20cm的边沟,且带面瓦背型,带上架高40cm的铁丝线,再两带之间架1m高的喷雨管,保证通水电,带面铺1cm厚的稻草。待菌丝都把刺孔口长封闭了或生产袋上出现了黑斑点或袋膜鼓包,生产袋通过背或挑等方式该出室下田了。生产袋边下田边架袋,即2袋人子型间距约10cm靠在铁丝上,完成生产袋下田摆袋。
出耳主要是水分管理,把握“干干湿湿”的原则,即干养菌湿长耳。生产袋下田后不能马上喷水养菌1~3天,采耳后不能马上喷水要养菌3~5天,采耳前1~2天不喷水,雨天不喷水,喷水次数多且喷时间长,水量大,易流耳,喷水干湿参照稻草都干了要喷少量水,1天基本上1次,时间都是中午,抽水最多2小时,稻草紧贴地面,甚至融了,还喷水不断,不流耳不感杂都是怪事。常翻袋,外面的换里面,侧面的换里面,上面换下面有序进行,同时注意摆平或摇晃放掉袋内的积水,1周翻1次袋,还有排除沟里积水,保证干湿交替。流耳和感杂都是管理认识不到位或管理粗心或疏忽大意等粗放模式所致。
该采收的木耳,若是遇到10天半月甚至更多的淋雨天,都要流耳,遭遇此情况,赶着雨天都要把它收回来,因此,什么时候采耳很关键。成熟耳子标志,耳片由内卷到舒展手摸质感变软,颜色变浅了淡了,耳根变细了,耳柄收缩了,腹面有白色孢粉,是该木耳采收了。采耳的办法: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耳片中部,中指挤耳片基部护到压住小耳和耳原基,拇指和食指用力旋扯连同耳片耳根拔起完毕,防残耳根腐烂,影响小耳和耳原基跟到腐烂。鲜耳不能吃,经风干、烘干等办法简单干制后,采取塑料袋密封式存放。
四、结语
目前,青杠木耳口碑好市场空间大,山区森林资源丰富,结合山区综合开发,助力脱贫攻坚。木耳的产业因为黑木耳棒改袋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而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实践为基础,对山区青杠木屑高效袋栽黑木耳生产技术进行了探讨,希望起到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今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7(13):99-101.
[2] 刘忠亮. 论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回归生活[J]. 教育, 2016(10): 00042-00042.
[3] 沈冬华. 让小学品德作业回归生活的怀抱[J]. 基础教育研究, 2015(2):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