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是中国第三大粮食作物,随着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以赣榆区为例,分析苏北地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品种更新慢,种植密度待提高,机械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较差,肥料施用不合理.极端气候对生产影响大.病虫害较重,收获偏早。提出了优化品种结构、明确主推技术、普及常规高产栽培技术、制定抗灾减灾预案、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活动、适当推迟收获等玉米高产技术措施和工作思路,并对下一阶段玉米生产注意事项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苏北地区;玉米 生产;技术 创新 措施
一、赣榆区玉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种更新慢,多乱杂现象还很突出。玉米作为苏北地区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经饲作物。赣榆区玉米生产中农大108、郑单958等品种已种植10多年,种性退化明显,且难以适应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而新品种推广应用步伐不快,主体品种不明显,品种更新慢。同时,由于种子经营放开,但经营尚不规范,商贩为利益所驱,非法引进劣种、没经审定的品种、超范围的种子现象时有发生,没经过江苏省审定的品种,种子发芽率低,结实率低,空秆率高,病害重,根本不适合在本地区种植。
2.种植密度明显不足 玉米种植密度不足一直是玉米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是制约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是在生产中,农民认为种植密度大了果穗就小,就会影响产量 ,不愿意加大种植密度。二是经销商在销售玉米种子时,为降低成本,建议玉米种子每袋种植 667 m2,但每袋只有4000多粒。三是板茬机械直播时,株距过大。同时,机手作业不规范,机械播种时速度快,造成播种不均匀,缺苗断垄较普遍,而补种移苗效果不佳,致使密度明显下降。特别是适合机械化直播的苏玉系列耐密品种,在种植过程中还是习惯以农大108、郑单 958 等大穗型品种的密度为标准,也造成种植密度不足。
3.机械化程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机直播、机械化收获 等技术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应用面积不大,机直播面积不 到玉米种植面积的1/2,机收面积只有1/3。在机械施肥、病虫防治、除草等方面推广应用更少,全程机械化程度还不高。
4.基础设施较差 赣榆区基础设施较一般。玉米种植大多是在赣榆北部和西部,这些地区大都为岗岭地区,基础设施差落后,缺乏水源,排灌不便,抗旱防洪能力差;土壤质量差,有机质含量低,耕层浅,保肥保水效果差。基础设施差也造成了肥料尤其是基肥投入难以发挥作用,制约了产量的提高。
5.肥料施用不合理 在玉米施肥习惯上,赣榆区农民一般只注重施基肥,苗肥施用较少,穗肥则更少。近年来,在玉米上推广应用了配方施肥、缓( 控) 释肥、叶面追肥等,但推广应用面积较小,同时配方施肥、缓释(控) 肥施用时期农民难以把握,肥料质量难以保障,造成部分玉米田块后期脱肥,灌浆不足,影响了产量。
6.极端气候对生产影响大 赣榆区地处沿海,夏、秋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玉米苗期干旱、芽涝,7、8月份高温、台风、暴雨、洪涝,生长中后期倒伏等灾害经常发生。例如2013年7月份持续多日超过35度高温天气,部分田块正值抽雄授粉期,造成大面积玉米授粉不好或不能授粉,田间穗缺行少粒、秃顶、空秆现象普遍。2012年7月13日。台风、暴雨、洪涝,造成玉米田块大面积、长时间积水,苗涝、倒伏严重;2015年8月份,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少,岗岭地区干旱严重,正值玉米灌浆结实期,对部分地区玉米产量影响较大。
7.病虫害较重 前几年苏北地区玉米粗缩病发生较重,当地以适当推迟播期为主要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玉米粗 缩病的发生;近年来玉米螟、粘虫、锈病、大小叶斑、蜗牛在苏北部分地区发生较重。特别是玉米锈病发生呈上升趋势;2015年在苏北地区发生特别严重,苏玉30、郑单958等品种尤其严重,给后期玉米灌浆造成较大影响。
8.收获偏早 赣榆区农民习惯于9月底,在玉米果穗苞,变白时就开始收获,此时玉米正处于蜡熟中期或末期,灌浆还没有完成,受此影响一般产量减小5%~10%。
二、赣榆区玉米产业发展思路及技术措施
1.优化品种结构,发挥良种增产优势。长期以来,赣榆区玉米生产上主推品种主要以山东、河南、中国农大等品种为主,郑单958、鲁单50、农大108、登海9号、金海5号等大穗 型品种在连云港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玉米生产中占主体地位。近年来,赣榆区通过引进、试验、示范了苏玉24、苏玉29、苏玉30、苏玉33 等苏玉系列新品种,在生产中表现良好,较山东、河南等地玉米品种,江苏省的玉米品种更适 应苏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在实践中经得起考验,有更明显的品种优势。选择耐密品种的基础上,提高良种覆盖率和种子包衣率,发挥良种增产优势,确保玉米的高产稳产。
2.明确主推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 在玉米生产中,重点推广江苏省农委推荐的农业重大技术玉米“一增三改”技术 (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 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一机(机械化) 两改( 改良土壤和改良品种)一保障( 安全生产)”技术、“板茬免耕机播 高产栽培技术”、“机械直播双晚增密技术”,“矮化密植技术”等多项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突出抓好以“免耕机播争密”和晚播晚收两个关键环节为核心的高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技術到位率。
3.普及常规高产栽培技术,确保玉米高产稳产。大力普及推广玉米常规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广播电台、电视、报纸、网站、微信、科技下乡、散发宣传材料等多种途径,重点推广玉米群体质量栽培、抗逆防倒、节水灌溉、地膜覆盖、间套种等实用技术。同时,特别要突出抓好中后期几项关键措施:一是增加玉米中后期施肥量,玉米在展开10~11叶时及早施用穗肥,每公顷施复合肥750kg左右;二是玉米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三是搞好化控,玉米中后期灾害比较多,生产上推广应用生化制剂,可施用丰产灵、维它灵等,使其矮化强秆 ,扩大高效叶面积,增强根系活力,提高抗逆能力.促进大穗大粒,提高产量。通过这些常用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了旱粮的高产稳产。
4.制定抗灾减灾预案,狠抓抗灾应变措施 针对赣榆区玉米生育期间多发重发的干旱、高温热害、暴雨、台风、重 大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制定和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加强抗性品种的筛选,开展适宜播期、栽培方式、肥水管理以及生物试剂调控等配套技术研究与集成,加强沟系配套,抓好灾后补救技术措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切实把灾害 损失降至最低 。要及时防治病虫草害,玉米螟是玉米生长中后期最主要的害虫,近年玉米螟发生相对偏重发生,7月中下旬是二代玉米螟发生高峰,要根据病虫测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及时角药防治;同时密切关注粘虫、锈病、大小斑、蜗牛等病虫害发生和防治工作。
5.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带动玉米大面积平衡增产,把玉米高产增效创建活动作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重要抓手,按照农业部和江苏省高产创建意见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建立高产示范方,按照“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和萬亩示范片”推广模式,突出江苏自育品种主导地位,严格落实好万亩片具体技术措施,切实提高品种覆盖率和技术到位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县、镇、村 三级联动,鼓励引导农技人员、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领办、创办一批玉米高产示范方,逐步实现县“有万亩示范片、乡有千亩攻关方、村有百亩核心田”,真正做到“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总结适应各地区玉米高产创建技术模式,组织专家和技术团队,分片包干,挂片指导,加快先进适用技术 的推广普及和辐射应用,扩大示范效应,缩小高产示范区与大面积生产差距,确保高产增效创建提质扩面取得实效,推动玉米均衡高产。
6.适当推迟收获,机械还田玉米以完熟初期至完熟中期收获产量最高,早收获 (未成熟) 对玉米产量、品质都不利。夏玉米适当推迟收获有利于增加粒重,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玉米收获适期标准是苞叶松散枯黄,上口松开,籽粒变硬,含水量25%左右,籽粒表面有较好的光泽,靠近胚的基部出现黑色层,乳线消失时,玉米达到生理成熟即可进行收获。适期晚收,籽粒更加饱满,果穗含水率降低,有利于剥皮作业 ,更利于粉碎秸秆,可以减少动力损耗。在不影响小麦播种的 情况下,苏北地区一般在 10 月上旬收获。各地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广这种不增加用工的增产措施 ,这项措施不会影 响后茬小麦适期播种。
7.积极开发特用玉米引进、示范甜、糯玉米新品种,加大鲜食玉米的推广应用,扩大种植面积,利用连云港市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多优势,甜糯玉米面积提高到0.4万一0.66万hIn2,加快特用玉米产业化开发。同时,利用畜牧业较发达的优势,加强青贮玉米、兼用型玉米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玉米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8.开展前瞻性储备技术研究集成 针对制约当前玉米生 产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和技术瓶颈,积极开展新技术探索和研究。
三、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一是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目标产量、不同种植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二是开展了麦玉周年高产模式攻关;三是研究 自然灾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配套的抗灾应变技术 措施;四是加强玉米农机农艺配套研究 ,开发适合淮北玉米 生产特点的播种、除草、施肥、喷药、收获相适应的作业机械;五是加强与机直播相配套的带肥播种和缓( 控) 释肥肥力释放和利用机理的研究;六是集成玉米生产中一批先进技术,形成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卫华,张静丽.玉米锈病的防治方法[J].河南农业,2015(5):40.
[2] 张守林,王良发,张丞凤.黄淮海地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农业科技通讯,2014(12):134—137.
[3] 徐德利,刘冬玲.苏北地区耐密玉米品种免耕机播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42—43.
作者简介:韦庆林(1969-8-15),男,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89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现工作单位柘汪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助理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