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永
摘 要:植物自身的抗性是由植物免疫诱抗剂所激发出来的,可以使植物拥有的抗性更系统化,对提高自身防病的免疫力有一定的好处,这里用几种常见的防治剂对小麦进行拌种防治,从而获得效果最好的一种。通过实验可得:在经常发生病害并且病害较为严重的区域,对小麦选用2.5%的咯菌腈和3%35mL的苯醚甲环唑对其进行拌种,如果有很好的管理,拌种防害效果很好。
关键词:小麦拌种; 防治效果
小麦是一种广泛种植的禾本科农作物,因病虫害和小麦条锈病使其遭受很大的损失,对小麦的防治工作要做到越早越好,所以药剂拌种是不可缺少的。此研究就是对小麦用几种常见的免疫诱抗剂进行试验,研究出防治小麦病害最好的拌种剂,从而可以为田间的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一、材料和处理
1.供试材料。供试的材料主要分为药剂和防治对象两种。对于药剂主要有2.5%咯菌腈,3%苯醚甲环唑,6%戊唑醇,12.5%硅噻菌胺和12.5%烯唑醇。其分别出产自不同的国内外公司。其次就是防治的对象,就是具有全蚀病的小麦作为供试的农作物。
2.试验处理。本次试验所进行的药剂拌种,需要进行10个必要的前期处理工作:第一个:15ml的咯菌腈,第二个:40ml的苯醚甲环唑,第三个:混合配比10mL的咯菌腈和35mL的苯醚甲环唑,第四个:混合配比15mL的咯菌腈和40mL的苯醚甲环唑,第五个:4mL的戊唑醇,第六个:20mL的硅噻菌胺,第七个:将10mL硅噻菌胺和10mL咯菌腈进行混合配比,第八个:混合10mL的硅噻菌胺和烯唑醇,最后是烯唑醇和清水对照。上述的十个都是加300ml清水和10kg的拌麦种进行适当处理的,播种时播种的一定为晾晒干的种子。在具有保护的实验田地中,通过随机排列分组并且实验进行三次。
3.试验地基本情况。土壤应选用地势较为平坦的土地。并且由于小麦收获较推迟、气温很低、播种期间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而导致小麦质量不高的特点,需要对小麦进行人工播种,并且播种范围较大。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1.小麦播种后观察小麦出苗及药害情况。对小麦出苗情况一定要进行详细的记录,此过程主要从小麦露尖为起点,时隔一天调查一次,并且对小麦的齐苗器进行记录。小麦在过了齐苗期后,就是对小麦基本苗的观察了,每隔五个小区进行一次取样调查,对小麦的株数进行调查,并且同时进行踏查,对各株的药害情况进行观察。
2.在小麦灌浆成熟期对小麦的全蚀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对每个小区进行取样调查,调查小麦全蚀病发病的小麦数,并将双行的白穗的小麦整根拔出,保证小麦的根部完整无缺,并用清水清洗根部,并且对根部的发病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如果根部没有发病为0级;如果发病为1级;如果第一个茎节的1/4以下的部分发发病为2级;如果第一个茎节的1/4-2/3的长度之间部分发病为3级;如果第一个茎节的2/3以上部分到第二个茎节出发病为4级。上述的四种级别的发病都是根系发病。可以根据发病的病情指数进行防治效果观察。
三、调查记录
1.苗期调查。分别对小麦的出苗时间和出苗率分别进行跟踪和调查,其中出苗日期的规定就是以50%的出苗日期。在实验的最后时间在小麦的分蘖末期对分蘖数,和小麦株高根数和根长进行调查并且测量其长度。
2.病害防效调查。主要是对小麦的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和条锈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且在小麦的灌浆时期到乳熟时期进行调查。枯草芽孢杆菌NJ-18和氟酰胺联合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研究是研究小麦枯纹病的参考;戊唑醇与叶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是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参考;诸如此类,小麦的白粉病和锈条病都有相对的参考资料。并且根据小麦的发病情况进行防治效果的计算。
3.测产。测产就是对实验田地中小区内的小麦穗数、单个穗中的顆粒数、一千个颗粒的重量和产量,并且在折合到每公顷的产量数。并且此项工作实在小麦的收获期内完成的,并且计算增产率,是与空白对照对比计算出来的。
四、结果与分析
1.药剂拌种对小麦出苗的影响。一般来说,小麦出苗的发生时间是在播种后的八天发生的,所以在第九天可以调查小麦的出苗情况,通过有关实验可以看出,小麦的基本苗之间的差异很大,根据前期对小麦进行的十个处理中,第三个、第一个、第四个和第二个处理后的基本苗比其他处理后的基本苗都大,这说明了对小麦出苗有一定刺激作用的是咯菌腈和苯醚甲环唑的拌种。第七个、第六个、第十个和第五个处理后的基本苗与平均基本苗相比无较大差异,这说明了对小麦出苗影响正常的拌种是硅噻菌胺、戊唑醇和清水对照。同样的,有出苗率低于平均基本苗的,如地八、九的处理方式,它们就会一定程度上一直小麦出苗。在往后的调查中发现烯唑醇、混配硅噻菌胺和烯唑醇的出苗相同于其他出苗,说明药害已除。
2.药剂拌种对小麦根部全蚀病的防治效果。每个处理的结果都会对防治小麦的全蚀病,尤其是小麦根部有一定的效果。通过分析可得,第七个和第八个处理的效果最好,其能够达到99%的效果,这两个处理之间的差别并不大,但相较于其他处理方法,差别很大,其他的处理方式的效果由高到低的排序分别为第二个、第九个、第一个、第五个、第六个、第四个和第三个处理。这几个处理之间的差别也没有较大的区别,根据防害效果的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地五个、第二个、第九个、第一个处理。也就是每个档次之间的差别都不大,但不同档之间对小麦的防治效果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五、结语
通过对防治小麦发病的拌种药剂的研究发现,对小麦出苗有一定刺激作用的是咯菌腈和苯醚甲环唑拌种;小麦能够正常出苗的是硅噻菌胺和戊唑醇拌种;对小麦出苗有一定抑制作用的是烯唑醇拌种,因为有抑制作用所以不建议使用。4mL的戊唑醇,20mL的硅噻菌胺,将10mL硅噻菌胺和10mL咯菌腈进行混合配比的处理是防治效果中最好的处理方式,效果均在90%以上,所以很推荐使用。15mL咯菌腈和40mL苯醚甲环唑的混合与10mL咯菌腈和35mL苯醚甲环唑之间的防治效果差异很小,秉着成本节约的原则,前一种拌种更推荐使用。综上所述,在实际的生产中,12.5%lOmL的硅噻菌胺SC和2.5%咯菌腈、12.5%20mL硅噻菌胺、2.5%咯菌腈和3%35mL的苯醚甲环唑,在处理中分别要加清水和拌种,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王保通,商鸿生,李强.硅噻菌胺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试验研究[D].西北农业学报,2016,3.
[2]喻璋,马奇祥,王成俊.小麦病虫害及其防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11.
[3]司剑林.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D].现代农业科技,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