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凯
农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农业中种子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建设高效,优质的农业产业,需要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方式将会为种子产业带来较好发展机遇,从而促进种子质量得到提升。在传统种子质量管理制度中,通常以质量检验为主,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使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种子质量的需求,因此需要对质量管理措施进行创新与发展,使其得到完善,从而为新形势下的种子质量管理提供保障。
一、完善管理体系
1、加强市场监管
在农业生产能力逐渐提高的形势下,我国种子产业开始得到发展,种子市场开始形成规模。但在种子市场的迅速发展下,其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部分种子商贩所销售种子为假冒伪劣产品,给农民带来严重经济损失。这种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不利于种子市场稳定与农业经济提升。因此在种子市场管理中,为保证种子质量,需要加强种子市场质量监督管理,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使农业相关人员质量意识提升;提高对种子质量的重视度,营造良好竞争氛围,提高种子市场的发展能力。
2、完善质量检验体系
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使种子产业形成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条,其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方式都影响着种子质量。在种子产业中,种子质量是实现产业健康发展的条件,对种子质量的保证要靠质量检验实现。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检验体系,对种子质量进行自检与监督,从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第一,要在各级种子管理机构中设立具有独立性的质量监管部门,由执法人员对其质量进行检验监管,对基层因种子质量产生的纠纷进行调解与仲裁,并向社会提供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的种子检测数据,要求种子质量监管部门的公平、公正、公开。第二,在种子进入市场进行销售前,需要相关企业建立自检制度,提前对种子质量进行检验,筛选出优质种子,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第三,当进行检测时,为了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需要组织相关专家对检测机构进行评审,以确保企业自检实验室具有检验资格。
二、扩大质量管理范围
1、作物检测
传统种子质量检测中,通常只关注种子的水分、纯度、净度以及发芽率,但这样的检测并不全面。农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种子产业认识程度提升,种子质量检测内容开始扩大。当对种子质量进行检测时,在以上四项检测内容以外,还需要对种子外观、活力、色泽、效益以及增产能力等进行评判,从而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新形势下种子贸易开始得到发展,国内外交流频繁,对种子的需求量不断提升。为促进我国种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作物检测范围进行扩大,以适应新的农业发展形势,促进经济效益提升。
2、先进科技的应用
纯度与品种的检测是种子质量检测中的关键内容,对种子质量有重要影响。传统的田间小区种植方式的应用存在耗费时间长、检测效率低等问题,不利于检测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种子品种真实性与纯度检测带来新的鉴定方式,DNA分子标记技术、蛋白质凝胶电泳、同工酶电泳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等现代品种鉴定技术快速测定品种纯度,已成为当今世界种子纯度检验技术的研究热点。
3、重视对转基因作物的鉴定
近年来,为改良作物性状,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转基因作物的出现使传统种子质量检测方式不再适用,因此需要关注转基因作物种子检测,提出新的检测方式,为其种子质量提高提供保障。
三、种子质量管理日趋规范
1、依法管理
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种子管理的法律、法规行使种子质量监督权,净化种子市场,排除质量隐患,完善质量管理。
2、提高质检人员业务素质
通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种子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培养一支技术过硬、开发能力强、知识面广、公正廉洁的种子检验队伍,更好地为社会提供质量保障服务。
3、加强种子的标准化工作
种子标准化是控制种子质量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未来种子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种子科技的进步、品种的增多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原有的种子检验操作规程和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以及品种标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种子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达到全面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为此,要加紧对“农作物种子田间检验规程”及蔬菜种子、经济作物种子、名特优产品种子的质量分级标准和品种标准、种子检验收费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與科研单位协作,建立品种标准库,尽可能多地收集品种标准样品,开展品种描述,运用分子标记技术等现代生物学技术构建品种标准DNA指纹图谱,使种子检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加强品种管理,从源头把住亲本质量关
改革现有的品种审定制度,对审定的新品种(新组合)实行田间纯度鉴定制度,对质量达不到标准的新品种(新组合)不予以审定通过。
(作者单位:157400 黑龙江省宁安市种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