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花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的相应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近几年来,湖南省各类体育人才的供需关系供大于求,而各高校体育院系的体育教育专业在扩招过程中并没有相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导致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无法适应当前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处于一个高产量、低质量的现状。因此,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搜集、查阅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等有关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查询各高校就业职能部门近三年的就业率数据
1.2 问卷调查法
对湖南6所高校的2015届360名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就业指导部门进行问卷调查。
1.3 数理统计法
应用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图形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2.1.1 最近三年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一次性就业率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自13届以来都在60%以下,而且逐年呈小幅度下降趋势,一次性就业率略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水平。这表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面临着共同的就业难的问题。原因在于:第一,高校盲目扩招导致的恶果。第二,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性较强,专业口径小,相对而言就业面更窄,较之其他专业就业压力更大。第三,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实施,学生生源不断减少。第四,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求职技巧等方面存在着不足,难以充分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表1还可以看出,一次性就业率排名前四的分别是湖南师大、吉首大学、怀化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这表明,就业率的高低与高校的发展水平、知名度等有着密切联系。
2.1.2 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就业地域主要为东南沿海城市,但比例逐年下降。可东南沿海城市仍然是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流向。这表明东南沿海就业机会较其他欠发达地区更多,就业岗位多元化,更有利于毕业生自身发展。
而流向乡镇农村和西部的毕业生这三年则呈上升趋势,这是国家政策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尤其是村官、支教、创业和应征入伍等这些优惠政策。
2.1.3 就业行为分析
表3显示:靠父母、亲戚、朋友推荐成为我省体育教育毕业生的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原因在于:第一、毕业生在择业中依赖意识浓厚,对父母,亲戚朋友已有的社会关系较为依赖,希望通过熟人获取准确的职业信息,以求得就业的成功。第二、社会及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还很不成熟,难以发挥其应有功能,对毕业生择业尚未起主导作用。
选择“考公务员、选调生、村官”途径的毕业生排名第四,这说明目前社会人事管理制度已迈入了法制化轨道,也表明国家鼓励毕业生去基层一系列优惠政策初见成效。而通过“网上求职”的大学生以排名靠后,表明目前大部分毕业生对网络求职还比较陌生,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2.1.4 毕业生的择业观分析
表 4表明:毕业生普遍奉行“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其就业观更趋于理性。有好机会愿意尝试新的挑战,它能挖掘个人不为人知的潜在能力,在未知领域里事实证明有很多是成功的。
2.1.5 毕业生面试成功率分析
结果显示:综合素质位居首位,表明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求职的成败。这反映出毕业生对自身素质的关注,也反映了用人单位开始由“重学历”向“重能力”转变的用人观。因此,个人能力的高低,综合素质的强弱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的影响。毕业生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成绩比例靠后,也从侧面印证了招聘单位更注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性别歧视虽然排名靠后,但在新形势下的就业市场普遍存在。主要体现为:男女生所提供的就業机会不均等,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低于男生。因此,我们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法规,来切实维护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2.1.6 就业指导与培训
尽管各高校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建立了就业指导机构,形成了就业工作体系。但各学校在经费投入、场地配备和人员配备等环节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毕业生对就业机构的设置情况以及它的作用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进而造成就业指导机构难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2.2 对策
2.2.1 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抓好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实践、毕业实习;其次还要加强寒暑假进行的就业见习、社会实践调查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学生成才和顺利就业提供更广阔的锻炼天地。
2.2.2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
就业指导课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开展,面向所有年级的学生,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具体模式应为:大学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培养,三年级实行择业观和求职程序教育,四年级实行就业政策介绍、求职面试技巧的培训和模拟面试教育。只有通过大学四年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教育才能充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从而最终顺利就业,走上成才之路。
2.2.3 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投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使学校和社会实现有机结合,减少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具体而言,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沟通和交流工作,以网络为依托,建立高校—地方人才交流中心—用人单位的一条龙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信息,加强就业信息发布和毕业生推荐工作;积极拓展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发挥校友资源优势,获取就业需求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等。
【参考文献】
[1]阎朝兵.从就业形势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湖北体育科技,2007(1).
[2]邹玉玲.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3.
[3]刘敏.新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06.
[4]杨晓东.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