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江淮平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情

2018-02-26 15:26杨莹
风流一代·青春 2018年2期
关键词:印花布南通

杨莹

来自南通的文友在文章里写道:“家乡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临黄海,南倚长江,因涨沙冲积成洲,成陆至今已有5000多年了,建城也有千余年。”他把南通形容成“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的“北上海”,惹得我心生羡慕,下决心要去这个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的“崇川福地”看看。

狼山:静心参禅的美好时光

狼山风景区在南通市南郊,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西临长江,山水相依,通称五山。狼山不高,海拔只有107米,和那些很高的丘陵山岳不能比,但在这几座山中,已经算是最高的了。同行的朋友介绍说,狼山原在长江之中,唐代高僧鉴真第三次东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风,北宋时狼山才与陆地涨接。怪不得爬山时,每每回首,明亮温和的阳光透过绿而深沉的苍松翠柏,总能看见长江影影绰绰的样子。

我好奇地问朋友:“山上是否真的有狼,才叫狼山?”他夸我聪明,笑着说:“相传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传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北宋淳化年间州牧杨钧觉得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狼山为琅山,后又因山上的岩石多呈紫色,故后人又称之为紫琅山,南通市因而也得了“紫琅”这个雅致的别称。

爬到山顶后,朋友突然指着玲珑的狼山让我们朝东侧远视,只见狼首昂向北,狼尾垂落南,真是形神兼备。我不由感慨:“这哪里是山,分明是一匹狼。”山上文物古迹众多,历史的片段随手捡拾。最经典的古迹,要数广教寺了。自宋至清,广教寺陆续兴建了不少庙宇殿塔,譬如狼山门,也称“法乳堂”,原为广教寺的大雄宝殿,又称释迦殿。堂内三面瓷砖壁画是中国自东汉到近代的十八位著名高僧的画像,为当代著名画家范曾所作。

狼山居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登上狼山之巅,那高耸入云的支云塔在阳光照射下金光耀眼,塔体檐面的琉璃瓦、飞檐若隐若现。朋友介绍说:“现在塔不对外开放了,早几年来,可以登上宝塔,有凭风太虚,如鸟临空之感。”他夫人立马纠正说:“广教寺庙门前的大观台,视野不也蛮开阔吗?”说罢便领着我们挤进观景的人群中。果然,山水田野一下子就尽收眼底。

濠河:不可辜负的美景美食

我们的第二站来到了濠河。清晨,乳白色的雾笼罩着南通的河畔,树叶轻轻摆动着落在濠河的岸边,一片一片,像一页页零落的诗。我们沿着濠河两岸走的时候,朋友为我一一介绍河畔建筑。这里有光孝塔、天宁寺、北极阁等名胜古迹,有张謇、沈寿、李方膺等名人故居,还有各种桥和名木古树。清澈洁净的濠河与亭、台、楼、阁、塔、榭、坊等交相辉映,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千百年积累的历史遗迹、园林艺术、乡俗风情使得濠河更显古朴凝重。

南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濠河环绕南通老城区,形如葫芦,宛如珠链,如今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了。原来,濠河是古护城河,史载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即有河。现在周长10公里,水面1080亩,水面最宽处215米,最窄处仅10米,是南通的母亲河,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也是国内仅存的四条古护城河之一。

濠河风景区可分为东南濠河、西南濠河、北濠河三大景区。东南濠河河面开阔。朋友的介绍,让我想起清代诗人保大章有一首《夜泊文峰塔寺前作》,诗云:“三元桥畔是知津,小住鱼床作比邻。塔影倒悬明月里,扁舟一叶一诗人。”描写的正是濠河东南端幽美宁静的环境。

夜色下的濠河最入我心,一条古色古香的木船在河上游荡,河岸两旁的灯,将河面装饰得五颜六色。桥墩处镶嵌的石壁上面刻着十多位曾在南通生活的名人头像和事迹,给这条河流平添了不少历史文化底蕴。

在朋友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在濠河边吃了一顿正宗的“濠河饭”。上主食的时候,店老板为我们每人备了一份“冷蒸”,说是当地的特色,是青麦粒炒熟后磨成粉、碾成条的小吃。在面条、炒饭、水饺当道的主食界,突然相遇这种小吃,仿佛回到了童年。除此之外,号称“天下第一鲜”的文蛤、龙虾、鲈鱼、河豚,还有形似松枝,酥而不脆的海蜇头,肉质细嫩的河蟹,都成了我们舌尖的美味。

蓝印花布:珍藏在心中的旧时月色

赏濠河夜景的时候,风有点凉,呼呼地往脖子里灌,我下意识地说了句:“要是在脖子上系块蓝印花布围巾就不冷了。”朋友听完忙说:“看蓝印花布已在这次的行程中,明天带你们去。”

次日,我们便来到坐落在濠河之滨的蓝印花布艺术馆,展馆的空间不算很大,到处都是蓝印花布的元素。从围巾到旗袍,从折扇到工艺品,一条曲折的回廊上,晾着的全是蓝印花布。许多成品和半成品堆在地上,窗外的阳光落在上面,形成不同的光影层次,布上那些花鸟虫鱼的构图、线条栩栩如生。

朋友是个“蓝迷”,他告诉我:“45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人们就用植物的汁液染色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目睹蓝草色素染布由黄变绿、由绿变蓝、由蓝变青的转化过程,大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之感叹。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出于此。”

一位蓝印花布的传人向我们介绍,蓝印花布全凭手织和手染,连纸版图案也得用手工镂刻。从挑选坯布到刻版、上桐油、湿布、和浆、刮浆、晾干、染色、晾晒、刮白,近十道程序,道道都不马虎。在馆里,我看到三大缸蓝得发釉的染料并不倒掉,染色时,缸水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上,白坯布下缸浸二十分钟后取出,氧化三十分钟后再浸入,如此反复七八次,那些有灰浆的地方染不上就成了白花。原来,这就叫蓝印花布,也俗称“药斑布”“浇花布”。

提起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这位传承人一脸自豪。她说:“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風情。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创造并发展了丰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间工艺,蓝印花布工艺尤甚。”

听完这一番介绍,我早已按捺不住了,几经挑选,买了一块手工印染的蓝印花布。我说用它做披肩,朋友却打趣道:“几千块钱买来做披肩简直是暴殄天物,不如装框当成艺术品挂在家中欣赏,当然要时时保持墙壁的洁白干净,否则又是对蓝印花布的不敬了。”大家听完,纷纷笑了起来。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将它披上了肩膀,感受它带来的古朴韵味。

猜你喜欢
印花布南通
浅谈蓝印花布发展特点及其发展对策
蓝印花布的流年
吴元新蓝印花布四代传承人的故事
展览纪录
南通移动80%客户提前享受无长漫费
江南百工:长三角非遗寻访之旅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将申请世遗
南通蓝印花布申请世界非遗
蓝白岁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