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军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上海200233)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试点开设高中国际课,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由外籍教师执教的课程”。这为普通高中引进国际课程提供了政策支持,也成为普通高中探索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和路径。《纲要》还明确提出:“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
国际课程的引入是对普通高中课程的一种探索和补充,但国际课程的内容也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发布的留学调查报告显示,在出国的留学生当中,15岁到18岁的占了近30%。由于年龄偏小,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国内就读国际课程,高中毕业以后再去国外继续深造。初、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国际课程只是单纯的课程内容的教学,而缺失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就可能会削弱学生对于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因此,要处置好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课程体系间的关系问题,确保国家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对于这些学生,在课程教学的同时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灌输、理解、运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1)促进国际课程的特色发展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国民教育被放在重要的地位。应当“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认可并践行民族核心价值观,承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精神的“文化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要旨,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借助班会、午会倾听,将这些传统美德与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把他们培养成民族的新生代。
此外,在国际课程中重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国际课程中,着力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国人,也是课程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2)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中学生要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挑战和机遇。而国际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学生将来能在不同文化中工作,能够和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合作共事,成为平等而包容的人。国际课程不仅含有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承担着科学知识教授的任务。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学校积极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可和确认,从而形成有中华民族特征的中国人。
(3)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国际课程的引入、外籍教师的教学以及西方的文化渗透,会形成文化侵蚀。面对这样的文化风险,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中可以发挥民族文化的传递与传播作用。在国际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多样性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活动,显现了在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性,使学生认识、理解、内化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参与、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并内化为中国情结的一部分。同时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背景下,有利于学生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问题。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命脉,学校教育是重心,突破的关键在课程。优秀的国际课程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和健全人格为核心,课程多样、内容广博、与实践联系紧密。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国际课程中并转化为“信念和信仰”,让学生“体认和践行”,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把课程定位在“培养最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时,课程的框架也就清晰明确了。
(1)渗透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除日常汉语教学的渗透外,学校严格按照教委要求,将中国历史、地理和政治课程纳入国际课程教学中,保证四门课程的师资、教学课时,学生也参加上海市四门课程的合格考试。
学校以选修课和社团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选修课、社团课中有许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课程,比如古诗词吟诵、国学等。富有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将传统文化精华融入课堂教学,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在看似不经意之中传播了传统文化,为学生所认可、接受。
(2)渗透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学校利用晨会课和午会课向学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名或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精髓和灵魂。它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着民族精神和价值信念。在每年开学时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以自学、做学习笔记或以班会课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历史、校名、校训都有所了解。
以班主任主讲为基础的班会课,以德育核心为主线,进行爱国主义和爱校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以及学生的实际进行管理、教育。每个班会课成为学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树魂立根的精神家园,多种内容的班会让学生感悟、感动,更深受启发和教育。
(1)以节日为主线将中西方节日融合,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节日一直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进行不同主题的教育。如春节可让学生以“红红中国节”为主题,在班级里介绍包饺子、放鞭炮、吃年糕、发压岁钱、探亲访友等习俗,同时开展写春联、画年画、拍摄中国年等活动。另外,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时也可组织各种相关的活动。每年国际部的感恩节活动虽没有万圣节疯狂、圣诞节热闹,却最能打动人心。每位学生都把自己精心准备的食物带到学校,进行食物分享,同时写下对父母、学校、师生的感恩之情。很多是再平常不过,但又弥足珍贵的细节。
国际部学生即使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却始终铭记“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中的所有,不忘初心,将中国重情重义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有意愿有能力向社会回馈一份热情和能量。
(2)以社会实践为主题进行教育
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忙碌之余,静心思考生活的真谛,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与做人的道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既丰富见识,也体验到作为一名社会人该具备的素养和条件。
在国际课程引进和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会面对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之间的文化差异、教学组织、管理评价以及学校管理等新问题。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课程中不能被弱化,被边缘化。对中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感受、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社会关爱和个人道德修养,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觉、积极地对优秀传统文化知其“形”,观其“貌”,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