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卫锋
(邹城市新闻中心,山东 邹城 273500)
随着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以及手机、微信等新媒介的普及,当前已进入读图时代,一幅好的新闻图片发挥着重要的传播作用。那么,什么样的图片才称得上是好的新闻图片呢?笔者在多年新闻摄影工作中探索、总结出了好新闻图片的六大要素。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新闻图片亦是如此。新闻图片的真实性要求拍摄的所有内容(场景、人物、时间、地点等)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事物。在时间的真实性上,讲究的是越新越好;在地点的真实性上,新闻摄影中报道的人或事在什么地点是不能随便改变的;同时事件(物)、实践过程和结果、文字说明等都要真实。新闻图片不同于艺术图片,艺术图片可使用photoshop等图片编辑软件进行修正、美化处理,而新闻图片不能作任何处理。笔者2018年1月8日拍摄的反映比亚迪云轨机车试运行的新闻图片《空中小火车,景区串起来》,在发到新华社《中国全球图片总汇》平台后,编辑部老师先后拨打5次电话,核实该新闻图片的各项信息元素。在核实完备后被新华社播放通稿。
所谓信息,即图片画面上主体、背景和前景传递出来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帮助读者揭示图片的内涵、特征和意义,给读者“一图胜千言”的视觉享受。虽然摄影被称为减法艺术,但拍摄中在减去杂乱信息的同时应当尽可能多地将新闻关键要素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图片的优势在于“瞬间定格”,所以如果让图片反映可以不断出现的题材,就不是所长;照片的特点是“直观展示”,如果让图片反映论述道理的题材,也同样发挥不出它的作用。最适合用图片报道的是事件性的题材。事件(尤其是突发性事件)过去了就不再出现,如能在现场将其最具典型意义的瞬间定格下来,是最能吸引并打动读者的。这就是新闻图片的魅力。因此,新闻图片所报道的事件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有一定的信息量。
新闻图片作品与新闻文字作品的根本区别,就是新闻图片要有突出且鲜明的形象价值,这是从摄影技艺的角度提出的要求。具有优秀的视觉要素的图片,才可能有效传达图片的内涵。让受众看一眼就能记住,看一眼就想仔细继续看下去,去了解图片背后的故事。世界著名新闻图片《战火中的女孩》《时代广场的胜利日》《饥饿的苏丹》等就是因为具备突出的形象价值,让受众记忆深刻。为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是惠及全国亿万农民群众的大喜事。2011年9月的一天,笔者跟随当地市领导去山东邹城市看庄镇保安村为村民第一次发放养老金,虽然在发放现场拍摄了很多图片,但感觉没有价值高的作品。于是在活动仪式结束后,继续抓拍了两位老人领到养老金后兴高采烈的交谈的精彩画面。该图片被2012年1月8日《人民日报》回顾2011年全国重点惠农新闻时选用,看重的可能就是新闻图片的形象价值。
对新闻图片以人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浓厚的人情味。一幅在感情上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图片,能够让人们在读图的时候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或本身就是图片主角的联想。这比仅传递某条新闻信息的单一化图片,更能深入人心。新闻图片《母爱》反映的是2005年4月16日晚,云南省一高速公路发生重大车祸,车祸中身受重伤的母亲张红敏在医院接受抢救,还没有从麻醉中完全清醒过来就示意护士把女儿抱到床前,哭个不停的小阳阳趴在妈妈胸前再也不哭了……这条新闻富有人情味就在于拍摄时避免了血淋淋的冷酷灾难事实,而将镜头聚焦在亲情和众人的施救上,从而使作品蕴含着无限的人性美。因此要拍摄富有人情味的图片,应寻找最佳角度,使照片富有人文关怀精神。在以往诸多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后获得大奖的往往是饱受战争、贫穷、饥饿、灾难之苦的儿童和妇女的题材,看着一幅幅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的面孔,受众会不由得产生怜悯之心。这些反映苦难的图片,不但浸透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也使受众产生了同样的感受,唤醒了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的良知和同情心,让世界上最需要受到保护的儿童、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得到关爱,让人们都能过上幸福、和谐、安静的生活。这也是一幅优秀新闻图片具有人情味的功能所在。
让图片有情感要素,拍摄者就要带着感情去拍摄。首先是与被拍摄对象近距离接触。一名摄影记者说过,“你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笔者认为这种靠近被摄者,不仅仅是身体的贴近,更多的是情感和心灵的贴近。这就需要摄影记者深入了解被摄者的真情实感,与被摄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其次,拍摄者不应该是第三者,而应该将自己放在与被拍摄对象相同的位置,不应该居高临下,以俯视的角度去拍摄。
一幅新闻图片传递的信息,激发受众情感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报道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图片内容的思想性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新闻图片要有自己的观点。首先要做好摄影计划。在确定一个题材后,不能盲目地去拍,要对所选择的题材进行细心分析、精心准备,做好拍摄前的计划工作;要考虑现场有哪些情况,有哪些人物,哪些作为重点,准备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甚至画面的构图、光影都要加以考虑;对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估计,并将这些安排列成一个提纲备忘。当然,现场的情况可能与自己的计划有些出入,因此要随机应变,站在更高的层面看新闻题材。“站高一层看题材”不是说要改变这个新闻题材,而是面对同一题材,我们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来分析它的新闻价值,在选取新闻的角度、对新闻的看法、对问题的提法、抓取新闻瞬间的切入点上都要高出一筹。拍摄一个社会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要把事件最本质的东西形象化,切入点要小,也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笔者拍摄的《文秘好找,技工难寻》这组新闻图片就说明了这一点。2005年8月18日,招聘车工、电工等技术工人的摊位前空空荡荡,而招聘计算机操作员、文秘的摊位前应聘人员排起了长队。当日,面向鲁西南地区的2005年度秋季人才交流大会在山东省邹城市举行,在招聘会现场,部分企业为招不到有熟练操作经验的车工、电工等一线技术工人而发愁,而业务员、文秘、计算机操作员等却是供大于求。
图片是报纸的眼睛,而标题又是图片的眼睛。我们把图片新闻传到报社或各图片网站,编辑首先看到的是图片新闻的标题。所以,标题好不好,直接影响着编辑的取舍。标题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归纳、提炼和引发,要集中反映出新闻的主题思想,这是制作标题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标题还要做得新颖、短小、准确、鲜明、生动。好的新闻图片还要讲究光与影的结合。新闻图片应该讲究光影构图,能让人看了就产生联想和思考。这就要求摄影工作者不仅要有记者的新闻敏感性,还要拥有摄影师的艺术技巧,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拍摄出优秀的新闻图片。当前一些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在注重图片的信息量的同时都特别注意图片的形式感,讲究图片的光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