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邕宁区百济镇南华小学(530204) 刘爱格
拓展性课程不是无本之木,其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教材中数学思想丰富,能完整展现思维脉络的习题是拓展性教学素材的首选。“韩信分油”这一素材之所以会进入教材中,说明其有一定的数学教学价值。五年级教材上有一道与“韩信分油”极其类似的习题——“水桶分水”,它是很好的拓展性教学的素材。
历史名题,往往能营造出一种神秘、高深、肃穆的学术氛围,从而引起学生好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技能的传授。鉴于此,笔者将注意力集中到古典名题上。数学史上最早关于分油记载的是16世纪,当时赫赫有名的意大利数学家冯坦那提出一个问题:有一瓶8千克的黄油,想倒出4千克,但没有合适的量器,仅有5千克装、3千克装的空油瓶各一个。如何操作能仅用两个油瓶从8千克的黄油中分出4千克黄油?无独有偶,我国也有类似的游戏——“韩信分油”,原文是“3斤葫芦、7斤罐、10斤油篓分一半”,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利用容量为3斤、7斤和10斤的三种容器平分10斤油。于是,“韩信分油”这一内容的教学由此而产生。
对于本内容,教材的定位是“就题论题”,许多一线教师也就照本宣科,就事论事。但考虑到名题效应,其蕴含的教学价值是一个无尽的宝藏,值得我们去深挖开采。于是,笔者在扎根教材的基础上,“借题发挥”,深入拓展延伸“韩信分油”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生成建模思想,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和大多数教师一样,刚开始笔者对如何教学“韩信分油”一筹莫展,只是引导学生摸索着往下分,直到分出5斤为止。如果仅仅是这样草草了事,经典名题所蕴藏的数学价值就白白流失了。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分油问题的数学本质。通过分析,分油问题可以抽象出模型7A-3B=5(7的倍数与 3的倍数之差 5)或者 3B-7A=5(与3和7勾兑后构成5)。建模能为学生提供分油的方略,接下来学生只需按图索骥,分步填表即可。
由此可见,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建模,把一个复杂的生活问题,提炼抽象成一个直观简洁的数学模型,再借助表格法进行推演、运算。因此,教师在教学“水桶分水”时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让分水的过程具有算术性。
第一步,尝试着分。坦白讲,“水桶分水”习题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此,应先用冯坦那的分油问题做引子:水缸边有容积为5升和3升的两个空水壶,你能借助它们舀出多少水?有的说“5+3=8(升)”,有的说“5-3=2(升)”,还有的说“3+3-5=1(升)”。这一过程看似赘余,实则“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通过简易的分水法,获得宝贵经验,铺好台阶,才方便登上高台。
第二步,比较着分。要求学生尝试用简易直观的方式展现获取1升水的流程。学生基本上用三种方式:语言描述法、图示法和表格分析法。先引导学生比较辨析,让学生发现表格法的简洁,初步完成模型的抽象提炼;然后再现填表过程,力争简短有力;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表格法对于建模的效果。教师但不能只满足于此,应进一步要求学生从表格法中归纳提炼出算式。
第三步,模仿着分。原先是用3升水壶舀水,5升水壶倒水。现在反过来操作,合理迁移,合情模仿。允许部分学生凭空想象分水,部分学生填表分水,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做出解释。当然,汇报展示时要嘉奖既选择算式又用表格法的学生,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第四步,有序地分。设计拓展问题:若取水4升,又该怎么分?优生会在分出1升水后,再取3升得到4升;大多数学生会选择重新推演。教师可用问题“你优先选择算式还是表格?”来引导学生做出决策。列算式法与表格法的互补作用,能有效引导学生有序分水。
第五步,灵活地分。教学到此,学生会利用5升水壶和3升水壶匀出1升和4升水。这与“韩信分油”有何渊源?抓住这一问题要害,促使学生进行深度研析。学生说:“现在有3个容器。”教师追问:“那刚才呢?”其实刚才也是3个容器,水缸是一个大容器。学生从中明白了篓子相当于水缸,不是参与分水的量器,分水的量具为7斤水壶和3斤水壶。于是得到:3×3-7=2,2+3=5。
对于拓展性教学,对象是所有学生,实现有教无类;选材,要扎根教材,借助数学名题的效应来激趣;教学,要抓住要害,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拓展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