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娟
(四川师范大学 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新媒体”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形态而言的,传统媒体主要指报纸、广播、电视等。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有代表这个时间段的新媒体形态。具体而言,新媒体是指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因此,新媒体也被称为数字化媒体。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休息时间日益碎片化。面对海量的信息,受众倾向个性化的选择。在开放的新媒体环境中,纪录片的传播特征为碎片化的传播内容、分众化的受众群体、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因而,纪录片的创作在此背景下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纪录片创作开始由“传播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而受众与创作者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随着DV、手机、单反等设备的升级换代,视频制作的门槛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参与纪录片的创作。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愈加积极地投身其中。《寻找手艺》的制作团队一共有3名成员,除了前央视编导张景,另外两人都是纪录片行业的“门外汉”。原为摄影爱好者的司机何思庚充当摄影师,客栈老板喻攀担任录音师。
在团队分工上,不同于以往纪录片团队各司其职的方式,这三人分工界限不明,往往是摄像、录音、旁白相互替补。在硬件设备上,全片使用的都是二手设备。在视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观众对影像画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部用二手设备拍摄出的纪录片的画面却达到与众不同的专业效果。比如,司机在车窗前拍出的迎面而来的风,这种纯粹天然的拍摄创意反而是一些专业摄影师难以具备的。
在新媒体时代,移动社交网络的人群异常活跃,个性化成为90后、00后群体的强烈诉求。不论是影像还是故事的出发点,人们期待从中看到与众不同的东西,这源于人的求新、求异心理。伴随着年轻人审美标准和观影素质的提高,新的拍摄技巧与艺术手法开始为他们所接受。
在画面上,《寻找手艺》没有严格的构图、绚丽的色彩以及出神入化的剪辑方式,但具有朴素、真实的生活感。片头序曲大胆地运用黑白基调,搭配粗糙的字幕。尽管这被吐槽为90年代的审美标准,但恰好体现其个性化。拍摄者经常入画出画的举动令人新奇,多次运用的摇镜头也成为片中亮点。
在解说词上,片中以第二人称的形式展开,如同作者与观众对话。传统纪录片的解说词风格宏大严肃,而此片随性且接地气。旁白亲切、自然、舒服,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使人感到观众与作者间平等的关系。简单直白的旁白更易为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生活下不愿花时间深度思考的人所接受。
在音乐上,此片分别以民谣《黑鸟,你在哪里》《森林里的一棵树》开头与结尾。这本不常见,但在新媒体时代它却成为一种新意。民谣本为小众的音乐文化,近几年逐渐深受年轻人尤其是文艺青年的喜爱,这与此片在哔哩哔哩上的受众群体有了部分吻合。
在自由开放的新媒体语境中,平民化、大众化的创作理念开始为人们所接受,这与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美学观念的提升息息相关。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常常将目光放到金钱和名利上。而片中,导演在开头便发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会有这部纪录片?回答是他卖房、辞职拍纪录片,是为了实现幼时的梦想。这种平民化创作初衷引发无数观众发来感动落泪的弹幕。
伴随着国家的“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口号的提出,“手艺”成为近年来纪录片领域火热的创作主题,《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的播出更是掀起了一股寻访手艺的热潮。在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下,手艺越来越得不到传承也成了不争的事实。机械时代,大批复制的现代工艺品在一步步吞噬传统手工艺术的灵韵。手艺背后承载的除了值得传承的文化精神外,还有每个普通的中国人背后的精气神,更彰显平民化、大众化的理念。
在新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今天,纪录片的创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创作群体草根化、创作手法多元化和个性化,创作理念平民化和大众化。《寻找手艺》从一开始在传统电视台遇冷,再到在新媒体舞台上备受青睐,不仅让独立纪录片导演们看到了希望,也让观众改变了对纪录片的固定看法。而在新的发展趋势下,优质作品本身依旧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新媒体时代新的变化,纪录片创作者们应当积极应对、勇于探索,满足观众的需求,同时也站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记录当下最触动人心的真实状态。
[1]李洋.新媒体语境下我国微纪录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