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宁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可以随时翻阅各类新鲜资讯。快节奏的资讯传递方式让我们习惯性地忽略思考的过程,对经典文化的吸收与传承越来越稀缺,然而《朗读者》的出现成功吸引了我们对阅读、对经典文化关注的目光。节目中“经典读物+不凡人生”的独特结合,在观众与高雅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同时,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掀起了全民阅读的文化风潮。
如果没有端庄大方、知性而具有亲和力的主持人,再好的开场白和主题词也会显得黯然失色。董卿得体的穿着、从容的神情以及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知性魅力都与这档节目相得益彰。她融入真情实感的主持风格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扎实的主持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是她不可多得的积淀。节目中,斯琴高娃在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时因思念母亲难掩伤感地流下了眼泪,被深深打动的董卿红着眼眶上台后只轻声说了句“让您难过了”,让人倍感温暖,此时这5个字胜过许多安慰的话语。另外,采访患难小夫妻赖敏和丁一舟时,赖敏在读到给自己未出世的孩子的信时声音哽咽,董卿伤感地低下了头,以此来抑制内心的伤感与同情,但她并没有说什么。此时的沉默给了赖敏充分的尊重,同时也表现出她与嘉宾共情的真诚。诸多小细节都能体现董卿作为整档节目引领者的灵魂所在,也无不反映着她高水平的主持技能。
1.主题鲜明,温馨开场。一句“朗读,属于每一个人”瞬间拉近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把朗读的种子撒到了每一个观众的心里。《朗读者》每一期都会选择一个主题词,主题词大多涉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例如,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设定为“遇见”,巧妙地表达节目是第一次和观众见面,并且以几段经典的描写“遇见”的文字作为开场语,有《诗经》中撩动心弦的遇见;有杨绛和钱钟书决定今生的遇见。借遇见的神奇展望节目的发展,温暖而深入人心。另外,以“勇气”为主题的第八期节目的宣传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勇气是在你看穿了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淡然而又不失坚定的表达展现着语言的力量,也传递着节目积极引导人们高尚的价值追求的主旨。在第二期节目中,主持人用顾城的一句诗开场,简单的草和种子、风和叶子,用一种形象的手段传递陪伴的真正内涵,让我们明白原来陪伴是如此的简单而美好。
2.嘉宾选择,经历非凡。《朗读者》中嘉宾的选择也是节目获得成功的一大亮点。节目中的嘉宾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公众人物,有多年从事爱心公益的演员濮存昕、有成功塑造许多荧屏经典人物形象的老戏骨斯琴高娃、有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有历经磨难成功拍摄《可可西里》的导演陆川、有作家刘震云等;另一类是有着和普通人不同的特殊经历的普通人,如不离不弃的小夫妻赖敏和丁一舟、与乳腺癌顽强斗争23年的张家敏奶奶;还有一类也算是普通人,但却可以归为有积淀的文化人士或者精英人士,如无国界医生蒋莉、放弃高薪回国的“最美村官”秦玥飞等。《朗读者》选择的这些独特的嘉宾其实也证明节目的核心就是“朗读者”,每一个带着故事的朗读者来到这里,分享和本期主题相关的发生在他们人生中的故事,利用他们的特殊经历来传递他们高尚的价值观。
3.朗读文本,承载使命。作为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朗读者》,承载着传播正能量与重塑经典文化的使命。因此,节目中嘉宾朗读文本的选择以名家名篇或是经典文学作品居多。有饱含父母对孩子殷切期望的《愿你慢慢长大》;有表达缠绵爱意的《朱生豪情书》;有教会我们怎样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的汪国真的《让我怎样感谢你》。优美的文字渲染细腻的情感,文化感十足的《朗读者》一反大批火爆的综艺节目简单肤浅的内容,用经典文学充实浮躁的现代人,使节目充满营养和内涵。
1.书本元素。书本元素在节目中的体现有两处,一是每位嘉宾上台朗读时都会带着纸质书本,并且这些书本大多是翻阅过多次的旧书本,寓意经典文学经久不衰,饱经时间的考验后,其中的精华依然值得我们品读,同时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另一处书本元素体现在朗读者朗读时屏幕上配合制作的书本动画特效,用现代媒体技术还原纸质图书。书本+电视象征着印刷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完美结合,用现代媒体技术传播经典文化,引导大众重启对纸质书本的阅读,积极响应了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2.节目场景。《朗读者》的节目风格以走心、温情又不失内涵最值得称道。在节目的场景设计上更将这一节目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整场节目设置了两个录制场景,包括节目朗读主体的第一演播厅和董卿与嘉宾独处的访谈室(第二演播厅)。第一演播厅以大气庄重的图书馆做背景,嘉宾朗读时演播厅的灯光以暖黄色为主色调,温暖的灯光搭配木质色的图书馆背景,尽显高雅的阅读氛围。第二演播室是专门为董卿访谈嘉宾所设,沙发、茶几、水杯、盆栽等一些简单质朴的陈设营造出“家”的温馨,容易使嘉宾消除紧张感,再配上董卿融入真情实感的访谈,这一环节变得更加松弛有序,节目整体的温情风格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强化。
线上与线下同步推进的传播方式是《朗读者》迅速提升影响力的重要特点。《朗读者》在央视一套的黄金时间播出,受众范围广,从老一代的50后、60后到年轻一代的90后、00后,受众年龄几乎不受限制,有较大的线上传播优势。另外,线下推出的“朗读亭”成为节目最大的传播特色,北京、上海、广州等几大城市先后亮相的外形古朴典雅的“朗读亭”吸引了大量观众的驻足。一个不足2平方米的封闭式朗读空间内有一整套完整的录音设备,朗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朗读的片段,包括诗歌、散文、文学名著等,还可以为其搭配一首恰当的配乐。经过这些简单的操作后,朗读者们就可以开始属于自己的朗读之旅了。录制完毕后,系统会自动进行后期制作,生成作品,让参与者收获满满。“朗读亭”吸引了大量热爱朗读的普通民众,包括学生、工人、自由职业者等,另外还有很多因为偶然遇见而产生好奇的路人也加入了朗读大军的行列。也正因如此贴近大众地传递朗读的能量,很多人重温了朗读带来的感动,使《朗读者》能很快走进观众的心,获得许多人的喜爱。
文化连接情感,名人结合普通人,分享背后的故事,《朗读者》不仅重文本更重分享。它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着力打造现代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文化碎片化、精神财富缺失的当下一剂高尚价值的强心针。基于共同的文化基因,《朗读者》引导着我们的情感意识和价值观念,努力引导大众走向“回归文化初心,致敬经典文学”的全民阅读时代。
作为2017年央视一套的开年大作,《朗读者》再次证明了央视的综合能力。这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喧闹、有营养,像一股清流滋润着我们躁动的灵魂。节目精良的策划、用心的选材、巧妙的编排以及多角度的传播都使这次探索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用朗读走进每个人的心,用经典打动人心,用文学串联情感,“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拿起书本向经典文化致敬,我们每个人都做得到。
[1]张曙光.电视综艺的传播学解读——以《朗读者》为例[J].学术研究,2017(10):38-39.
[2]张瑶.场域视角下精英文化的传播策略——央视《朗读者》大中华路径探析[J].视听,2017(1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