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萧
(新疆电视台,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新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与电视媒介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电视报道形式。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形成主持人评论式、述评式以及谈话式等多种样态的评论方式。但不论哪种方式的评论节目,评论主体始终被少部分人掌握,属于少数人的特权,常见于特约评论员、相关领域专家等,是精英人群的单一意见表达。看似代表主流思想的评论方式,虽然评论角度中肯,但涉及范围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者刘建明把传媒评论的主体划分为专业型和非专业型,“传媒评论是主体意识形态的表露,传媒评论的主体作为复杂的社会群体,分布在社会各个层面。任何社会成员对传媒的作品及运作都有自己的感受,构成了不同类型的评论主体”。电视评论节目的评论内容由掌握新闻知识的新闻工作者策划、把控,是“圈内人”生产的新闻产品。但“圈外人”也有强烈的意见表达诉求,为了照顾“圈外人”的参与感和交流感,评论节目逐渐加入了社会各界代表、专业领域权威人士等作为评论主体。评论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开始模糊,新闻评论更具交流感和客观性。
新媒体环境下,基于宽泛自由的网络空间,每个人都成了事件的评论主体,可以借助论坛、微博、微信或新闻客户端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前所未有的全民表达平台、全观的意见呈现方式,挑战和解构了基于电视媒介的新闻评论。在开放的网络空间,意见表达主体不分高低贵贱,传统媒介评论精英人士话语权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媒介评论更多元化。在意见表达更自由、时效性更强、意见搜集整理更高效的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对新闻评论的要求更高,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亟待改进。
网络时代,信息不是稀缺资源,对信息的深度评析才是受众所需的。在开放的媒介环境下,对新闻的深度解读成为争取受众的强磁场,即时评论成为网媒与传统媒体竞争的必杀器。澎湃新闻的即时评论基本能够同步跟进新闻发布,这种评论跟进速度是电视新闻不能同日而语的。今日头条推送当天新闻的速度最快,在新闻转载、评论方面占据头部位置,利用UGC的新闻评论生产模式,在短时间内收获海量网友的评论。“沙发”“置顶”等网络名词也成为网民针对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评论占据优先位置的专属词。新媒体平台评论的自由度、交互性、即时性都要优于传统媒体。电视新闻评论在坚守独家评论、深度评论的基础上,纷纷开设了新媒体平台,比如央视新闻客户端及其同名微信号,囊括了央视所有新闻节目,大大提升了新闻评论发表的时效性。
传播学将“话语”分为大众话语、精英话语和主流话语,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在“话语”的关注点上各有千秋,随着网络草根评论员水平的提升,网络媒体的话语表达也在朝着精英话语倾斜。网络话语空间有着电视新闻无可比拟的宽容度、自由度以及交互性,但也有话语偏激、混乱无序、谣言四起等缺点,需要电视新闻评论适时疏导网民情绪,积极辟谣,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构建健康、绿色的公共话语空间。同时,网络空间是拓展电视新闻评论受众和多样化议程设置的重要之地,电视新闻评论一方面积极监管网络评论,引导网络舆论;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议程收集广大网民对事实的观点和态度。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数以万计的评论进行关键词抓取对比和逻辑运算,得出可视化的大数据评论导向,增强了舆论的说服力,而且让电视新闻评论在大众话语、精英话语和主流话语的表达上更加均衡。
电视新闻评论在新媒体环境下时效性不断增强,栏目形态、议题设置、评论员设置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网络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的“发酵器”,拓展了电视新闻评论的议题方向和目录形态,网络评论与众多观点在电视新闻评论的新媒体平台激烈交锋,碰撞出多元化的观点,进一步挖掘了评论议题的深度。首先,网络评论热点范围宽泛,网民对热点事件的选择、网民对某一评论观点的认同都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作重要的资源。其次,当下众多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开通了“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多屏观看、多屏互动成为受众的新闻消费新方式。传统电视新闻的新媒体平台为受众提供了表达空间,一方面促进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另一方面网民的评论风格、语言风格、关注视角等都是专业新闻评论员应该注意的,让电视新闻制作人接地气、通人气,不作茧自缚困在象牙塔里。
电视新闻评论要学习网络新闻媒体的即时评论方式,着力提升电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电视新闻评论要敢于创新,细分栏目设置,有深度评论、有时效评论,在时间上要敢于与新媒体竞争,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占据新闻时效的制高点。同时,尽可能做到新闻事件的发布与评论发布同步进行。社会热点瞬间产生,热度稍纵即逝,要避免热点新闻评论“炒冷饭”,就要尽可能推进新闻评论的速度,要改变电视新闻评论员传统的工作方式,从in office向on line转变,传统的办公室新闻生产流程要借助网络办公、“中央厨房”等实现效率最优。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深度评论、独家评论的传统优势不能丢。同时,还要注意“浅出”,注重改进文风,以更直接的传播方式来传播观点。改文风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层出不穷,网络文化正在从边缘登上“大雅之堂”。电视新闻评论严肃呆板的语言秩序已不适应“新新人类”的接收习惯。电视新闻评论的表达要语言新颖、生动鲜活,用群众话说群众事,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强化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评论要树立开放式理念,丰富栏目的信息来源,吸收多方的评论观点。积极介入新媒体,利用微博开展即时性、滚动式评论。为扩大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影响,必须增加议题整合过程中新媒体这一新角色。新闻评论栏目的官方微博安排专人写作评论,要求对事件的相关评论与事件的发生基本保持同步。由新媒体介入,在微博上发表评论,反过来引导电视评论。追随新媒体环境下,评论意见、评论观点的开放大势,进一步加强新闻评论栏目的开放性,创造自由的互动平台,从而实现受众对新闻事实发表的观点多元化。而以评论为核心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应该搭建一个开放自由的意见表达平台,单方声音不能控制引导舆论的主场,保持多元化意见表达的平衡。
在新旧媒体竞争与融合的今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正面临一系列困境,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只有不断丰富和创新节目形式、提升节目的内容和品质,并在结构上融入媒介融合属性,不断创新新闻评论语态,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1]武燕.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融媒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2]郑双美,邹煜.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及路径探析——对《新闻1+1》系列专题节目的思考[J].新闻界,2014(09):23-27.
[3]肖鲁怀.电视新闻评论用好新媒体时代的酵母力量——以《新闻启示录》栏目为例[J].东南传播,2015(04):104-108.
[4]刘波,杨燚锋.拟态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对舆论的影响——以《新闻1+1》栏目为例[J].电视研究,2011(04):48-50.
[5]张明.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7):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