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信息茧房”的形成因素探析

2018-02-26 21:54:11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茧房媒介

张 楠

(西北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0)

一、引言

技术的发展无疑给人们带来了便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传播技术也在随之不断革新和发展。从单向、单一的信息传播到双向传播、多元互动,再到媒介利用算法实现对用户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对于个性化推荐的贡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面对信息过载的应接不暇。但在我们欢呼新体验的同时,必须意识到其存在的弊端。个性化的过滤和筛选信息使个体被隔绝在自己和媒介共同为之建造的“信息茧房”之中,逐渐失去了对真实世界探知的兴趣及能力。

二、“信息茧房”的表现特征

(一)“千人千面”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传播模式也在不断变革。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到如今多元化的双向传播,技术的发展给传者和受众同时带来了更好的传播和接收体验,这里的“千人千面”就是基于计算机智能算法的个性化推荐。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其对不同信息的感兴趣程度也不尽相同,一概而论的信息传播落实到不同的个体时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在信息海量的新媒体时代,智能算法的个性推荐规避了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和信息过载而形成的传播障碍,算法推送给每一个人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投其所好”。但是,这种个性化的信息推荐也使得个体接收到的信息大部分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认可的。“千人千面”在算法和个体的相互作用下有了双向性,算法根据不同个体“私人订制”,而个体不同,其眼中的外部环境也具有差异性。

(二)“回音室”效应

“回音室”效应也称“同温层”效应,正是因为算法“投其所好”的个性化推荐,使得个体本就有一定认可度的信息和意见不断重复,形成一个信息闭塞的环境。这就如同回音一样,你发出什么声音,就会听到什么声音。新媒体时代带给受众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信息多元化的设想,反而使这种获取相近的声音的速度更快、内容更多,同一种承载着态度的声音以夸张甚至扭曲形式重复。处于这一信息闭塞的环境中的个体,不仅会笃定自己认为的就是全部的事实,而且极有可能走向极端,产生极端的态度或行为。“让我不安的,不是在互联网上用谷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容易性,而是那种随时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心态的方便性。”这句话来自网络杂志《沙龙》的专栏作家安德鲁·列奥纳德,概括出了算法个性化推荐的弊病所在。

(三)“个人日报”

新媒体时代,科技使用户具备了过滤与自己意见相悖的、不想看到的信息的能力,大众传播精确到每一个个体,传播内容极端个人化,个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私人订制日报,即“个人日报”。比如,以精准推荐技术为基础的“今日头条”APP,通过大数据分析,每天可以为全球3000万以上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生成3000万个以上的完全不同的新闻头条界面,在此基础上用户还可以对自己的喜好做标注并再次进行选择。虽然“个人日报”让用户有了更好的使用体验,但这种形式的“日报”极容易使一些极其重要的信息被弱化和忽视。

三、“信息茧房”的形成因素

(一)客观原因

1.技术发展使然。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相互促进,技术不断的发展和革新,新闻信息的生产、传播也在逐步发生变革。由于技术限制,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单一、内容单一。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网络的普及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带来双向互动即时接收等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五花八门的信息使人眼花缭乱,浏览耗时耗力。基于算法的大数据分析能够做到根据个人的不同喜好生成个性化的推荐,其对于信息的甄别和筛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缓解了因信息过载而产生的信息浏览障碍问题,但是也同时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茧房”。

2.媒介对于利益的追求。在市场经济之下,媒介市场竞争激烈,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吸引受众有限的注意力。纵使新闻信息的内容制作十分精致,所谓众口难调,同一内容也无法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只能够吸引一部分人的注意力。而如果根据不同的、独立的个体推送唯一的、独立的新闻信息,投其所好,从逻辑上来说就能够吸引到所有的注意力,尽可能地占据媒介市场的份额。基于此,媒介利用算法来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个人日报”,看起来似乎是媒介与受众的互惠互利,但同时也使得公众失去了共同议题,局限在自己的世界中,并极有可能逐渐走向极端。

3.新的分发机制的构建。随着“人人时代”的到来,新闻信息的生产进入了高速时期,不仅信息生产者的阵容变得极大,并且信息传播也达到了即时完成、即时发送的效果。面对巨大的信息量,个人无法有效自行筛选信息,但是如果不筛选,又会出现无用信息太多、耗时耗力等问题。新的新闻信息分发机制改变了以往由个体在新闻纸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这一模式,将不同类别的信息分别分发给对其感兴趣的个人,新闻信息的生产和分发不再以新闻生产者为中心,而是以受众为中心,受众的兴趣决定新闻内容的生产和分发。因此虽然信息海量,但受众接收到的新闻信息却是“窄播”的私人订制的新闻信息。

(二)主观原因

1.个人追求自我认知协调。一般情况下,个体在接收新信息时,会潜意识地追求与自身的内在一致的信息,尽量避免形成不一致或失调的状态。比如,人们更愿意和与自己有一致看法或相近观点的人交朋友,这样不仅会有共同的语义空间,同时也会尽可能少地出现认知失调的状况。同样地,在接收新的信息时,受众会进行判断,如果预期这一信息会增加自己的认知失调的话,则会避开这一信息。当然,同样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认知失调已经存在,并且到达了某一临界点,这时个体就会主动接收与自己认知相悖的信息,并逐渐调整或改变自己已有的认知。但一般没有到达认知失调的某一临界点时,受众会下意识地选择与自己固有认知相近的信息。

2.快速阅读的习惯。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新媒体时代到来,人人都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且发布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因此,个人可以在限定范围内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随之而来的便是“大爆炸”式的海量信息生产,碎片化、随意化的信息内容。同时,技术的便利使信息的接收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的生活节奏将人们的空余时间碎片化,比如等电梯的时间、乘坐地铁和公交的时间、排队的时间等,而这些时间正好可以用来上网浏览信息。基于此,受众更习惯于快速阅读和浅阅读的阅读方式,并且这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在快速浏览信息时,人们会侧重于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自动忽略其他信息碎片,这也是“信息茧房”形成的主观原因之一。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信息茧房”现象的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信息茧房”不仅容易使个体逐渐形成极端的观点,而且当每一个个体都被“圈禁”在由自己和媒介共同为之量身打造的“信息茧房”之中时,社会黏性就会下降,公共领域将面临威胁,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信息茧房”的规避策略做进一步分析,但是要想有效地抑制这一现象,就必须全面把控其形成过程,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56-157.

[2]黄升民,杨雪睿.碎片化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新媒体发展[J].市场观察,2006(05):34-37.

[3]王卉,张文飞,胡娟.从今日头条的突破性创新看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J].科技与出版,2016(06):92-95.

[4]王贇芝,谢阳群,谢笑.面向个人信息管理的信息碎片的应对[J].情报资料工作,2016(03):46-50.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茧房媒介
信息茧房
材料作文“信息茧房”阅卷实录
轮椅总裁与“茧房”姑娘,十万公里的爱穿越生死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新媒体研究(2017年7期)2017-05-24 19:30:03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 08: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