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萍 张馨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舆论引导和舆情管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人们的思想多元化,热点事件频发,在一些不断出现的如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天津港爆炸、青岛天价大虾、空姐被害等社会安全事件中,如何引导社会舆情良性发展?新媒介技术的快速更迭换代使网络舆情迅速形成,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引导和疏散,就会加深社会危机或酿成新的隐患。作为政府、社会、民众信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新闻从业者的舆情素养直接关系到舆情发展的态势及走向。做好社会安全事件中的媒体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是缓解或化解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安全事件即人为造成的破坏性重大或敏感事件,如恐怖事件、社会冲突、丑闻等。社会安全事件一般都具有破坏性、不可预见性、影响广泛性。
破坏性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标志,包括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还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造成的破坏性冲击,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不可预见性是指在人们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使人们的正常生活及社会的有序发展受到干扰。虽然有些突发事件存在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由于真实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难以准确预见,仍具有不可预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发生地,而是通过互联网跨地区扩散和传播,波及各个地域,形成广泛影响。社会安全事件导致社会秩序紊乱,引发公众心理的不安和恐慌情绪,对公众的基本三观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影响。在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的过程中,整个社会要重新审视以往的群体价值观念,关注群体中的个体,做到疏导、预防事件的发生。
舆论(Public opinion)的概念产生自近代法国思想启蒙时期,是人们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反映利益诉求而公开传播的、具有相对一致性和一定影响力的态度、情绪和意见。舆论有公开性、公共性、可评价性、扩散传播性、层次性和可测度性、流动性等特点。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近年来,全民关注的一些热点舆情、社会安全事件背后都有公众情绪的力量。这些事件之所以迅速成为热点舆情事件,在于事件触动了网民情绪,加速了舆情在微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扩大了影响范围。在微媒体时代,再小的事,只要触动了社会情绪,就会被无限放大引发全民讨论,形成热点舆情。
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提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
社会安全事件的网络舆情处理要遵循国家的政策,助力国家的安全稳定。要注意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二者相辅相成。事件处理要科学合理,事件的当事人应得到合理的对待,舆论会产生好的效果;舆论引导的切入角度好,信息的发布及时准确,事件也会处理得好,减少后期的隐患。
一是要想舆情的健康良性发展,必须树立舆论引导意识和主动引导的观念。二是建立包括数据开放、政策解读、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在内的舆论引导机制,有效引导舆论。
舆情预警机制针对预警对象、信息等展开全方位的监测、分析与综合判断,及时识别现实性、可能性的危机因素,便于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降低突发性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及时收集信息,掌握信息收集的方式方法,关注突发事件发展动态,把握舆情的发展方向,从不同行业与阶层全方位搜集信息。
建设舆情信息数据库、典型案例库和典型案例分析制度。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新型智库的趋势,把握网络舆情研究走向。分析典型的舆情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常态化监测,在事件未发生前做到预判,从制度上、思想上进行预防。
一是成立媒体记者接待处。做好各类媒体记者的接待工作,使其形成相对统一的导向。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媒体报道中出现的不利于和谐发展的言论加以正面引导。三是推进新闻发布的制度建设,主要是发布观念问题和制度问题。
面对社会安全事件,相关组织单位应持正确的态度,快速掌握突发事件的发展情况,展开深入的调研,制定相应的对策。面对公众的质疑,要用良好的态度及时回应社会大众的诉求,做好与社会大众沟通的工作。在社会安全事件的信息公开中:一要勇于披露事实,不能避重就轻,特别是在涉及伤亡人数等问题上;二要放低姿态,真诚回应民众质疑;三要善于将舆情引导到正面,积极召开新闻发布会,避免事件不断发酵,形成不当言论。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比如最近的空姐遇害案件,王大伟教授的博客发出了主流舆论意见领袖的声音,引导公众更多地传播正能量,避免节外生枝。王大伟教授就空姐被害案件提出四个“不打”:一是夜深人静,不打;二是偏僻的地方不打不去;三是不熟悉的地方不打不去;四是单身的女孩子,夜深人静,偏僻的地方不打,不去。并且提出危险预测表及“原因难防,条件易防”的观点,犯罪分子是否为变态、色狼或逃犯,我们无法判断也不能防范,但是我们可以从条件上防范,如晚上不打黑车、不单独打车、不在偏僻的地方打车等。
网络上多传播这样的信息,网络空间才会风清气正,人们的心理也会清正,进而人们也会充满正能量,社会环境才会和谐。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时”即时机。社会安全事件会涉及很多人,有各种复杂的个人和社会原因,不能为了博得公众的注意而贸然传播,否则会对社会的安定和谐造成很大的影响。但也不能滞后传播,造成舆论的分散传播,影响社会和谐。
“度”即分寸。中国的舆情发展和舆情管理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对“度”的把握,舆情管理的度就是在社会稳定发展和受众的知情权、表达权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效”即效果。信息的传播要讲求社会效益。比如药家鑫、马加爵案件的信息传播,主题应该定在大学生如何管理自我情绪以及高校机构如何建立学生情感教育机制上。主题明确了,有了正能量,效果就是积极的、有效的,有利于社会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多次提出网络安全问题,可见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所以各个组织掌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势在必行。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前与发生后要做好调查、分析,提出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1]顾晶姝.网络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1):38-41.
[2]刘笑盈.当前舆论引导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战线,2016(13):55-17.
[3]景琦,李尧远.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渠道、过程与舆情管理[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7-103.
[4]赵前卫,汪兴和.微媒体舆情传播特点[J].今传媒,2017(12):13-14.
[5]崔茵.新媒体环境下突发性事件的舆情管理问题研究[J].新闻知识,2016(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