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玥
(上海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国成功扫除了大量文盲,同时提高了教育普及率和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第二阶段则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地区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为了教育均衡发展和帮扶困难群体,政府采取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而如今,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超过半数,城市化率也极大提升,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在教育方面也有所体现,也就是当下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实际上,基础教育三个阶段始终贯穿一个问题,即教育公平问题,而这也是本文拟探讨的基础教育的均衡化问题。
高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评价载体,因此我们可以从高考的资源分配来分析教育公平在地域间的差异。
优质的高校资源如何分配,因为高考录取制度是按照区域划定名额的[1],结果就是将更多的资源划分给了重点大学所在的城市,这就造成了基础教育结果不公平的现象,即相同考分的学生由于在不同的省份,所考取的学校会相差甚远。京、津、沪地区的学生同中西部地区对比而言,具有录取名校的明显优势,那条倾斜的高考分数线让教育资源更加不均衡。高校自主招生和保送生制度逐步沦为一种特权制度,而这种打破公平竞争教育环境的制度注定会被人们抛弃。[2]
而地区间教育的差异也直接造成了“高考移民”产生,基础教育结果不均衡造成了高校入学机会不均衡。即使在分省命题改革后,这样的地域间差异依然存在,从学生入学比例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公问题是中国教育不公问题中最为突出的。[3]
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十分明显,具体而言,首先是财政投资方面,从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来说,一是教育经费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难以支撑整个受教育人口,由此可见,我国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应当继续加大。二是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明显不足,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占了四分之三的时间长度,然而却仅仅占刚过半数的教育经费。在这样教育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城乡基础教育之间经费投入上的差距已经拉开。从师资水平也可以看出城乡间的差距,其一是教师的数量,其二是教师的学历水平。农村专任教师不足的情况长期存在,而高校毕业生多不愿意回到农村任教又使得这一情况加剧。从办学条件而言,农村校舍的整改在不断推进,将危房作为校舍的情况已经基本杜绝,但是在物理化学实验室、语音课堂以及远程教育方面,都还有待加强,计算机购置还远远不足,而这些硬件在城市学校都是相当完备的。
基础教育在不同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早就有所讨论,这集中表现在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师资水平上。重点学校往往有来自官方和民间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有完备的硬件设施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由于校际差异引起的择校问题更是愈演愈烈。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也无法阻止择校现象的普遍存在。[4]长期以来国家强调的基础教育标准化,比如校舍建设、围墙建设、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统一化管理,却始终不能掩盖重点中学和诸多重点班的存在。
有些人误以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平均主义,千校一面。当然,将基础教育资源在地区、城乡和校际进行统筹,从而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够拥有足够的资源,让宪法所赋予每个人的受教育权真正实现,也是理所应当的。高考改革已经逐渐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改变成更加注重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平衡木”,[5]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学校应当整齐划一的发展。
有人认为应当放弃发展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构建城镇教育城市教育体系,这种论调是纯粹的功利主义,出于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剥夺了少数人最基本的权利。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涉及范围广,问题多,而且长期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里。[6]在重重困难之下,加上近年来农村人口城镇化,大量农民涌入城镇,不少农村仅仅以授课点的形式展开教学,导致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被用于城镇和城市基础教育的建设。
但是基础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其公共性和公益性决定了每一个人都应当接受义务教育。在注重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对少数的群体有所关注,因为每个人都应有不可被剥夺的权利。[7]
关于基础教育如何定位的问题,教育学者对其一直有着理性的认识,国民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是提升国民基本素质的教育。[8]基础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中很多时候是以分数定论,以考试结果来裁判学习好坏。而教育均衡化的着眼点也始终在于如何保障分数能够更为合理地体现学生的水平,从而实现公平和正义。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疲于应付应试考试带来的高压,从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基础教育应当是为培养未来公民基本素质,为将来继续升学或者就业而服务的,这应当是一种通识教育,而非专业教育。
基础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未来而作准备的,所以它应当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一生。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要不断完善自己,从而为未来的美好生活积累经验和基础。教育应当注重人自身的发展,人永远是目的,而非手段。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对每一位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自然是最有帮助的。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需要让学生寻找到自己最擅长、最喜欢什么。可见,基础教育的均衡化不仅仅是地区学校之间的均等,更应当是各个受教育个体间符合个性发展的均等。
在研究基础教育问题时,很多学者关注点在于城乡、地区和校际比较,诚然其中存在着大量问题。但是被我们忽视掉的弱势群体——残障儿童、偏远山区的孩子,他们可能没有可以就读的学校,或许需要徒步数公里去上学,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这些极少数的个体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这是基础教育最大的短板。
诚然,国家有相关法律规定保障这些特殊群体的权利。教育法规定国家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根据残疾人身心特征实施相应的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义务教育则更为详细地规定县以上政府部门要设置特殊教育学校或者班级,对残障儿童实施义务教育。普通学校也要为能够接受普通教育的残疾儿童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为此,残障儿童的教育经费也要高于普通学校的标准。但是,他们更需要有特殊教育为其提供更好的教育方式。
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生活和学习的习惯,一大批学习型应用程序的开发和应用都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可能方向。[9]从宏观层面而言,国家应当深入研究移动学习方式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推出针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验室或者项目工程。然而,目前基础教育的网络资源处于信息孤岛阶段,共享差、分配不均衡、维护成本高都成了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利用云计算对基础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开放性。既要加大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供给,同时也需要加大基础教育资源库的便捷开放程度。
与此同时,对于师生网络课堂的交互性而言,仅仅只有开放课程的学习是不够的。智能评分系统可以让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并快速形成一个基本分数,为教师阅卷节省大量时间,而已经成型的课堂教学内容也让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了重要变革,因此,如今教师所需要完成的重点工作应当是与学生的沟通。[10]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学习,不需要在指定的地点学习指定的科目,而是依靠自己的兴趣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学科。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各类基于新兴技术的通信软件和平台已经成为多数学生学习的便捷途径,因此,新兴技术能够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
新兴技术将教师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技术的运用上,并结合新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化促使基础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发生着重大变革。教师既要能够使用新技术将传统的教学工作做好,同时还要充当导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助学者而非权威者,而扮演好这样一个全新的角色,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如此才能使新技术在基础教育的均衡化过程中有用武之地。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参与学习,而实际上学习的中心应当是学生自身的需求,学生所需求的知识也是教师所应该掌握的知识。而想要完成这一点,需要教师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帮扶渴望学习该项知识的学生。在学习这个不断交互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在其中收获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除了新近入职的教师外,教师素质在教师职业生涯中并没有明显改善。[11]因此,保障教师素质的工作应该在教师培养和招聘的初始阶段就引起足够重视。
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素质的均衡,从而扎实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的位置上,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一直是我国的工作重心之一,从制度建构而言,在基础教育方面我国有着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制度,所以从政策层面上说,国家支持是教育均衡化的保障。
首先是基础设施的搭建。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教育领域亟待提高的薄弱环节,当下大多农村中小学虽然都有电子阅览室,但是毕竟目前的教育模式依然是以面授为主。同时还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学区网络能够开展个性化的教育,使学校能够开展在线测评,以此来提高信息化学习的质量。[12]
其次是校园教育的联通。开放公共课堂是现在校园中可以实现的教学方式,而基础教育的网络资源更多集中在私立教育机构的资源库中。因此,将各个学校制作的网络资源进行共享联通是很有必要的,破除师资力量上的隔阂以及不同教育理念带来的差异,将各种类型的教学视频和指导教材上传并提供给所有学生,这必然将推动教育领域的又一次变革。而国家应当建立相关机构,对学校公共网络资源进行管理,及时更新或删除资源库中陈旧的内容,同时维护日常信息化的管理工作。
国家支持是从宏观调控层面保障教育公平的必要前提,无论是基础设施的搭建,还是基于新兴技术的各类网络资源的使用,都需要国家支持,从而保障基础教育均衡化目标的实现。
基础教育均衡化关乎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在教育均衡化的传统论中存在诸多误区,同时当下也面临新的问题,因此,基础教育要更多地实现合理化和个性化,并且充分发挥以新科技为基础的信息化教育的桥梁作用,将基础教育的主体——所有学生同自己对应的需求建立联系,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从均衡化的基础教育中获得自己理想的结果。国家层面宏观政策的保障是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前提,新兴技术是驱动力,教师素质是基础。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下,基础教育均衡化势必在不断的变革中得以改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高素质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