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三棵树”深意,解读文本写作特点

2018-02-26 08:10江苏仪征市新集中心小学2114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4期
关键词:三棵树樟树故居

江苏仪征市新集中心小学(211400) 王 香

文本阅读是深化语文课改的亮点之一,如何立足教材来恰当地选取文本内容,提炼阅读主题,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呢?我们从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九册《黄山奇松》、第十一册《清海高原一株柳》三篇文章入手,探析“三棵树”中的深意,解读文本的写作特点。

一、从“树”来映射对“我”的观照

不论是樟树、松树,还是柳树,三篇文章中的“树”其实都是对自我的审视与观照。写作的过程即是对“人”的内心真实想法的反映,是基于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将之公之于众,让世界了解“我”。在三篇文章中,树的形象是普通的,但也是独特的,尤其是对树的生命力的刻画,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震撼。比如,黄山上的松树,向来有“四绝”之一的称号,其姿挺拔、潇洒、俊秀,被赋予“迎客松”。当然,这“三棵树”在作者的心里,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树,而是被融入了深厚的情感的树。比如在《黄山奇松》中,“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对于“如同”的使用,更加突出了“黄山松树”的奇特。而樟树、柳树这两种原本随处可见的树,却因生长的环境不同,被人们所关注。比如樟树,“总有人爱在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柳树则是“没有抱怨命运,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而是聚合全身之力与艰难的环境相抗争,表现出超乎想象的毅力与韧劲”。由此来写“树”,既是对作者“内心感受”的传递,也蕴藏着作者对自我的思考与描写。

二、从“树”中来提炼独特的写作视角

“三棵树”分属不同的生长环境,而三位作者在提炼“树”的特色时,又给予了独特的写作视角。黄山上的奇松,屹立于陡峭的悬崖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曾陪伴主人一同走过无数个日夜;而那一株站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更是对艰险困境的挑战。同时,在对“树”进行深入介绍时,“三棵树”又各具不同的风采。黄山上的松树,天下奇观,松树的身影也是“千姿百态”,或仰、或俯、或横出、或屹立、或弯曲;有的似孔雀,有的状如虎……在所有的黄山松树中,作者抓住了玉屏楼前的三棵松树的枝干来进行深入刻画。比如“枝干蟠曲”,形如“盆景”,将斜伸的枝干似“伸出的手臂”,“依依不舍的告别”。我们再来看“两颗樟树”与“一株柳树”,从樟树的习性来看,四季常青,也是家具、地板绝佳的材料,这些优点与国母宋庆龄的故居相联系,更增加了人们对樟树的喜爱,对故居主人的爱戴。在樟树的枝、干、叶的描写中,从“蓬蓬勃勃”写到“保持清香”折射出故居主人的高贵品质,以借物喻人的手法将写树转向写人。对于柳树,有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的生命力极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柳树随处可见。然而,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又与其他地方的柳树有什么分别呢?我们从文本的阅读中看到,这一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是极其恶劣的,广袤的原野上、嶙峋的山峰,就这唯一一株柳树。它的颜色泛着生铁的光泽,表面绿得苍郁、深沉。如此的一株柳树,如何在这里生长壮大呢?作者由此展开了联想,将之经历多少次风雨雷电的虐杀,却顽强地茁壮生长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作为主旨,来警醒我们,不要抱怨,不要气馁,要努力奋斗,要坚韧地面对未来。

三、利用悬念来设置文本写作顺序

悬念是一种写作手法,借助于未知的情节变化来抓住读者的急切心情。在这三篇文章中,作者都使用了悬念的技巧。以《黄山奇松》为例,开门见山展现黄山的奇松,却未对“奇”进行具体描写,而是从不同的松树特征入手,最后呈现一个“秀美”的特点,让读者从中感受奇松的深意。对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从悬念的设置中来拨开云雾,呈现庐山真面目的。在对樟树的写作中,“舍不得这两棵树”,为什么呢?从“舍不得”到“两棵樟树”,表达了故居主人的“舍不得”,与对樟树的爱,由此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传递了故居主人与樟树的难分之情。对于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作者在第一段的描写极其平常,让读者觉得不想看;而到第二段时,则将笔触伸向其神奇,让读者想看,作者却不写为什么神奇;随着作者“哦”的一声,看到水电站门口的这株柳树时,读者的胃口又一次被吊起;最后直到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才掀起了“柳树”的红盖头。如此一来,作者在不断的悬念设置中,将读者的渴望与阅读情感逐渐引发,由此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总之,从上述“三棵树”的描写中来探析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为学生更深刻地挖掘文本内容提供了新的解读视野。

猜你喜欢
三棵树樟树故居
香樟树
卫立煌故居
三棵树:危险的应收与消失的经销商
香樟树,樟树香
眉山短章(二章)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樟树木化学成分研究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情·三棵树杯”全国诗词大赛隆重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