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教材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2018-02-26 08:12陈露茜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材课程

孙 益 陈露茜 王 晨



高校研究生教材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孙 益 陈露茜 王 晨

认为研究生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一项基本建设,对研究生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视,是关系研究生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在分析了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研究生教材遴选与管理的历史、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生教材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如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研究生教材建设工作、重视基础课程教材的设计与编写、规范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注重教材的电子化等。

研究生教育;教材建设;高等院校;国际经验;中国路径

教材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而且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生教材是直接体现高等院校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反映高等院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重要标志,优秀的研究生教材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研究生教育方针、教育路线的贯彻执行,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思想的革新,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的制定,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都会反映和落实到研究生教材的建设上来。重视研究生教材建设工作,是提高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

一、研究生教材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1.研究生教材的定义

教材,顾名思义,即教学的材料,既包含教的材料,也包括学生学的材料。广义上的教材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所有教学材料,而狭义上的教材专指教科书。教材在其发展过程中,有逐渐从单纯的教科书向以教科书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材料过渡的趋势[1]。就研究生教材而言,由于研究生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特点,研究生教材除了具有一般教材的共性外,还有其本身的特点。研究生教材是应用于某一研究生课程、为实施教学教研活动而编选汇总的教学材料,主要包括印刷出版物(如理论著作、编选教材等)和非印刷出版物(如PPT、光盘等音像资料),具体可以通过图书、期刊、演示文稿、网页等形式呈现,旨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知识建构与应用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立体化教材。所谓立体化教材,是与传统的文字印刷品相对,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多媒体、多层次、多形态、多用途的一整套教学解决方案。

2.研究生教材的分类

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不同,研究生的培养也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均有相异之处,在课程设计和教材遴选上也存在差异。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以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为主,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辅。因为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的差异,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设计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教材的使用上我们也要区别对待。

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专业型研究生,其教材的遴选都要根据课程内容与层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大体来说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等类型,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课程教材也是不同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如数学、英语等课程,是所有研究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教材也具有基础性;专业课门类繁多,教材也各不相同,这些教材更多反映的是某一科学技术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专业课教材的选择往往既是教师学术思想和学科专长的反映,也是某一专业领域国内外学术发展状况的体现。

3.研究生教材的特征

二、各主要发达国家研究生教材遴选与管理的历史、现状与特征

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自19世纪研究生教育在德国出现以后,世界各国相继建立起了各自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受文化、社会需求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各主要发达国家研究生教材的遴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征。

1.德国

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大学,并形成了一套颇具德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师徒制”。它的主要特点包括:第一,学术活动以“教席”(讲座教授)为基本单位,传统上一个专业方向只设一个“教席”,由一位教授与少数几位助理教授或讲师以及若干研究员构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教授以绝对的权威安排本专业的教学、科研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事务性工作,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各类教学科研人员对“教席”有着很强的依附性;第二,从培养过程来看,大学对研究生没有严密的培养程序和制度性规约,培养过程是个人化的、高度自由的,而导师对于研究生一对一的指导就成了最关键的因素[2]。在实践中,这种“师徒制”存在的问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没有对课程门类、教学内容的统一要求,课程和教学内容都是由各学科老师自己确定的,因此也就没有对研究生教学用书的刚性要求,课程使用什么样的资料完全是由导师说了算,课程是以研究生的自觉学习为主,看什么书怎么看书也都是研究生自己在图书馆进行,缺乏统一的指导。而且不同的导师对研究生的要求也不同,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在知识体系差异很大。如果学生自己比较懈怠,而又得不到导师的及时监督的话,培养质量就会缺乏保证。随着新科学、新技术、新学科的层出不穷,“师徒制”模式逐渐无法适应培养研究生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就产生了“研究生院制”。

德国大学的研究生院不是大学对全校研究生进行管理的机构,而更类似于一个课题小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研究生院并不是常设机构,而要定期接受评估,并且随时可能随着课题的终结而解散。它一般由10~15名教授和15~25名研究生组成。研究生院的教授来自于不同的学科,在研究生院中共同进行某一课题的研究。设置研究生院的主要目的是:第一,对同专业或同领域的研究生进行集中指导,以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第二,为研究生选择、设置相关的课程与教学、学习用书,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和科研水平,并且使他们对相近领域的知识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第三,使学校切实负担起管理研究生的责任。

研究生院的出现被视为对传统的“师徒制”的挑战,但并不意味研究生院制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师徒制”。截至2004年,大约只有10%的研究生在研究生院中进行培养,加上其他的培养项目,只有不到20%的研究生接受这种结构化的培养。近年来,虽然研究生院的项目不断增加,但是研究生的数量却没有大规模地增加。所以,在德国的研究生培养中,依然是以传统的“师徒制”为主,以结构化的“研究生院制”为辅。因此,在研究生教学用书的遴选与管理上,仍然是以导师个人为主要负责人,在同一个研究生院里,导师和导师之间会有一定程度的沟通,同一类型的课程在课程内容和教学用书上尽量保持一致,以便使同一层次的研究生尽可能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趋向一致。

以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为例,目前这个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主要有两大类,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程包括语言类、数学类、体育类、心理学相关课程和救援类课程等等,这些课程有些是算学分的,有些是不算学分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语言类的课程一般都会指定教科书,同一类语言的课程教科书是相同的,以保持研究生基础语言掌握程度的一致性,比如德语基础课的教材,教师们使用的就是《德语作为一门外语》这个系列的教材[3]。相同门类的基础课程使用统一教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专业类的课程,教材基本上还是由导师自己确定。专业课又可以分为讲座课、习明纳和研究课。讲座课以教师主讲为主,教师经常会推荐一些相关主题的著作让研究生们课后去阅读。习明纳的课程教师会提前发放材料让学生们阅读,上课的时候进行讨论。而研究课主要是请不同的学者来汇报自己的最新的研究主题,这样的课程一般没有教学用书和资料。

2.日本

1880年,日本的东京大学在文、法、理、医等四个学部的基础上,开始设立研究生教育组织(研究科)招收研究生。最初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只设博士学位。1974年和1976年,日本大学基准协会先后制订了《研究生院设置基准》《研究生院设置审查标准要点》等规定,确立了新制研究生教育制度,增设硕士学位[4]。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办学规模,完善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各项措施,改革研究生教育的组织形式,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受到德国“师徒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影响最深的国家是日本。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学科专业负责制。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专业,几位教授便可以全权决定与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以及招生标准等其他事宜。从程序上说,由教授确定的课程与教材需要得到教授委员会投票通过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互相敬畏使得这种投票通过流于形式。但同时,本学科的几位教授也必须为本学科专业的未来负责。从长远来说,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数量及质量,与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关系密切。持续多年招生人数低于某个数值,会使教授们在教授会上感到压力。人多力量大,虽说每一位教授都是教授会成员,但学生多寡显然会给教授们带来微妙的心理影响,这间接地督促教授对本学科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用书的选择进行慎重考虑,并在需要的时候及时更换。

日本研究生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重视课题研究。硕士研究生学制2年,学分要求为30分,其中五分之一为必修课学分,其他学分都从参与学术研究中获得。为数不多的必修课程,也很少是完全讲授式的课程,基本上是讨论课,讨论课以学生为主导。讨论课的组织形式很简单,只需研究生所在学科的所有导师和研究生按时参加。课程内容由一名或者两名研究生宣讲,占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其余时间为提问和解答。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是研究生课程的重点,教师会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意见在众多参考书目当中确定一些重要的参考书,例如《博士论文研究方法》[5]、《文献整理技巧》[6]等等。在这种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仅仅是学习的帮助者,学习基本上是学生们自己的事情。

陶瓷绘画工匠们在珐琅彩的基础上,发明了“玻璃白”这一不透明的乳白色颜料。在玻璃白表面绘制新彩颜料,经过烧制可以使颜色变淡雅。又能适应对鸟嘴,眼睛,抓等飞禽某个部位进行写实的表现。粉彩只有做到这样才有可能从色彩对比强烈的古彩基础上经过玻璃白的淡化演变为粉彩,这样整幅画色彩柔和,呈现细腻雅致的粉彩艺术风貌。可以看出,玻璃白的出现为粉彩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3.美国

美国研究生教育起步于19世纪中期,一开始是以效法德国为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第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学术型大学,它的成立推动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飞速发展[7]。从培养模式,尤其是研究生教学用书和教学内容的遴选上看,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第一,规范化主要体现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是有“门槛”要求的。对于专业课程,一般是各院系内部通过课程评估来确认某一门课程及其内容是否可以进入研究生课程序列,并通过课程编号的形式来区分课程层次和类型。新课程要想进入课程序列,需要在连续开设3年后接受学术委员会评估,评估合格,才可以正式进入课程序列。对于跨学科课程,各院系也有设置的基本标准,比如跨学科课程应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和不同的认识方法;跨学科课程方案应由教学能力强、具有领导能力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提出,由积极参加科研项目的顶尖教师来组织和指导;课程内容应坚持多元文化和历史的观点,应重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等等。

规范化的特点也体现在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课程如语言类课程、数学类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等的教材选择中。研究生们普遍会修这样的课程,这些课程的教材也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比如研究方法类的课程,教师们主要使用教科书《研究生学术写作》[8]来训练研究生的学术写作技能。学术写作能力对研究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使用统一的教科书,有助于美国高校研究生获得基本的学术能力,为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

第二,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研究生课程内容强调前沿性,既要包括学科领域的热点、难点,尚存争议的问题和研究新动向,也要包括相关学科、跨学科领域的前沿内容。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除了一些经典的论文专著不变外,每年都会增加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教授们非常注意把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甚至尚未发表的、接受讨论和批判的新作及时补充到课程的讲授中,通过前沿性的课程内容把如何创造性地思考等带给学生,这对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敏锐性和探究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能引领研究生准确把握前沿问题,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其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教授们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用书、修读内容以及相应的教授方式。例如,专业基础课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因为这类课程基础性、理论性较强,通过教师讲解更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专业选修课则采用以学生为主的讨论式教学,即专题讨论。在专题讨论中,讨论的话题一般是所在学科领域内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话题;教学材料一般是该领域最新顶级国际会议的专题论文,教师需要预先准备所在领域重要国际会议的相关论文,并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对论文进行分类、总结,作为课堂研讨的内容;在讨论题目确定后,教师会进一步将讨论内容划分为多个子问题,学生要对每个子问题中的具体问题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4.英国

英国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是在19世纪中后期受到德国的影响而形成的。英国的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共分为五级,其中三级是本科层次的,另外两级是研究生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以学习方式来划分,其学位分为研究式学位和授课式学位,其中研究式学位又分为研究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9]。

英国大学对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高度重视,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首先,为了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所有的研究生都必须上有关学术写作和论文发表规范的基础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们形成严谨的学术作风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这些课程会使用统一的《文献引用和避免剽窃指导》《学术写作指导》等教材。

其次,英国研究生教育非常强调研究方法的使用。虽然研究生的专业五花八门,但每专业均有相应的研究方法课程,这些研究方法课程都有相对应的教材,这些教材大多以《研究生指导手册》的形式出现,一般都由任课教师来选定。

此外,为了满足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需要,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英国各大学会为留学生开设语言提高类基础课程。此类课程会提供符合研究生学习需要的语言类教材。按照申请学生的雅思或托福考试成绩,校方要求没有达到一定英语水平的学生提前1~2个月入学,参加语言中心密集的英语语言培训,一般包括发音、听说、语法、写作等课程,这些课程均会提供相应的教材供学生们选择。英国的研究生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会专门设立学术写作课,进行严格的学术写作训练,学术写作课以专业分班,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术写作课会使用《批判性思维与辩论》[10]《学术写作练习》[11]之类的教材。学术写作课不但有讲座的形式,还有小班的甚至个别的辅导,在图书馆里也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写作。在图书馆的网站上也会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供研究生们自主学习。

5.法国

法国高等教育结构复杂,学位种类独特,与很多国家高等教育体制都有所不同。法国没有明确的研究生教育概念。根据教育性质和程度,大家一致把法国综合大学第三阶段视作研究生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阶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深入学习阶段,时间一般为一年,只要课程成绩合格、论文答辩合格,就可取得“深入学习文凭”;第二阶段为博士论文阶段,取得“深入学习文凭”者可申请攻读博士学位,时间为二到四年,论文完成并通过答辩后,可以获得博士学位[12]。

法国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形式大致包括理论教学、以方法学为特征的指导性教学及实践教学,也有选修课、讨论课、系列讲座及参考书目供学生选听或自学。学生教材来源主要有三种:①课程的负责教师指定的专业参考书;②课程的负责教师自编的学生用书;③以教师课堂授课内容加学生笔记为“学生教材”。研究方法的学习是法国研究生培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不同学科的教授们编撰了许多研究方法类教材供研究生们选择使用,例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13]就是十分受欢迎的研究生教学用书。

三、对我国研究生教材建设的建议

优秀的教材不但能给研究生传授最新的科技知识和文化,而且对培养研究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研究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唯物辩证法等都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把研究生教材建设当作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

第一,从国家层面到高等院校,都要重视与加强研究生教材的建设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长期的目标与任务,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影响着教学改革的进程和课程目标的落实。因此,必须真正在意识上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管理,做好教材编写的宏观指导。

第二,重视研究生基础课程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例如专业语言、数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或者说学位课对于研究生专业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专业课、选修课教材的建设。在新形势下,基础课程的建设面临诸多矛盾,建设难度不断增加,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而本科教育的大众化导致入校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而学科交叉、融合越来越突出;同时,作为研究生课程的教材,其理论性要求高,而另一方面研究生也需要能直接指导应用的技术性教材。面对这些问题,基础课程的教材必须与专业课、选修课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各学校的特点、研究生的就业方向等进行设计。

第三,规范研究生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与使用。专业课程教材要依据各学位点的培养方向,选择若干涉及面广、体现学位点水平和特色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其教学内容是紧密围绕学科专业进行的,要以学科为中心,值得注意的是,专业课教材与基础课关系密切,也是不少选修课的知识基础,因此要格外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确保其承上启下作用的发挥,兼具系统性和学术性。

第四,教材编写应与课程目标、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教材建设应当做好统筹工作,保证与教学改革同步、配套进行,使得学科发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对现实具有指导性,对未来具有预测性。实践证明,把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可以形成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工作、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辅助资源建设的有机整合,形成良性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环节。学科应认真分析专业建设现状,在做好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的同时,根据自身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保证教材编写目标明确、任务落实,与课程目标、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第五,教材的编写应强调学术性,有利于研究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同时符合研究生学习的特点。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教材应该适合研究生学习的特点,避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适当地增加新学说、新观点的提出和讨论,使得教材具有学术型,有意识地采用“探究性留白”,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创新的过程,启发创新性思维。

第六,应注重教材辅助素材与资料的建设。某些学科比如历史学科需要许多辅助资料,比如影像资料、文学资料、数据库等等。在前文,笔者提到“立体化教材”这一概念,在新一轮的教材建设中,突破传统的教材概念非常重要。传统的教科书只是教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搜集辅助素材,建立学习资料网络,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同样重要。

第七,注重教材的电子化。互联网时代,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同样重要,教材电子化对于储存、记载和阅读信息非常有好处,同时,电子化的教材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实时更新和调整,能适应知识的更新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第八,中国的研究生教材不能一味强调使用原版教材或者国外学者编写的教材,要加强自己的教材的编撰。由于国际交流的频繁,国外的教材引进国内越来越方便,国外的优秀教材也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推崇,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一方面,国外的理论需要本土化,才易于被中国学生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解释、促进中国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视角、中国的理论。这就要求研究生教材,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生教材,一定要注重、强调本土化建设。当然,某些中国文化性比较强的学科,如中国历史、中国古典文学等学科,更要加强自己的教材编撰。要将教材当作学术著作去完成,提升教材的本土性、学术性,使得国内的教材也能成为学术经典。

[1] 王雪梅. 英语专业研究生教材的内涵、分类与应用[J]. 外语界, 2012(4): 88-96.

[2] 秦琳. 从师徒制到研究生院: 德国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结构化改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1): 59-64.

[3] BUSCHA A, SZITA S. Begegnungen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M]. Schubert Verlag, 2011.

[4] 吴宏元, 郑晓齐. 日本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及其特征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10): 73-77.

[5] ダン・レメニイ [ほか], 小樽商科大学ビジネス創造センター訳. 社会科学系大学院生のための研究の進め方: 修士・博士論文を書くまえに[M]. 同文舘出版, 2002.

[6] 讃岐美智義, デジタル文献整理術: 最新EndNote活用ガイド[M]. 克誠堂出版, 2014.

[7] 康拉德, 等. 美国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6-8.

[8] SWALES J M, FEAK C B.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ELT, 2012.

[9] 刘冰. 英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D].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10-12.

[10] BARNET S, BEDAU H, O’HARA J. Current issues and enduring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and argument, with Readings[M]. Bedford/St. Martin’s , 2011.

[11] HACKER D, SOMMERS N. A writer’s reference with exercises[M]. Bedford/St. Martin’s, 2010.

[12] 陈学飞, 等. 西方怎样培养博士: 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81-90.

[13] ROMY S, Les méthodes de l’entretien en sciences sociales[M]. Dunod, 2016.

(责任编辑 刘俊起)

10.16750/j.adge.2018.02.013

孙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北京 100875;陈露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北京100875;王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100875。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材课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教材精读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